精彩“兰台”硕果香

精彩“兰台”硕果香
——市档案局纪念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70周年及五年工作纪实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和脉络。档案工作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档案工作意义重大。五年来,全市档案部门全面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能,务实创新、真抓实干,致力于让档案活起来、亮起来、火起来,档案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强化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指导


利用档案资源服务民生工作


定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活动


深入农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档案工作


辽源馆藏档案史料珍品展


市档案馆现有馆藏档案资料30余万卷、530余万件。

1908年,辽源开办第一家煤矿公司移文

“辽源故事之档案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摄制现场


    档案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辽源历来重视档案工作。近年来,积极推进依法治档,加快构建开放服务新格局,积极健全管理机制和改善硬件设施条件,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档案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各级领导关心支持档案工作。五年来,现任、时任和离退休市级以上领导30多人到市档案馆检查指导工作,帮助研究解决实际困难。时任政协主席王国栋向市档案馆捐赠新石器时代石斧和日本作家编著的日文版《辽源矿业史》等资料。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和开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列入市委、市政府《惠民实事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市编办批准市档案局增设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和财务科。市、县(区)两级财政部门逐年增加档案事业经费,保障档案安全保管、展览利用、数字化建设等需要。
    健全档案工作协同机制。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档案工作服务大局、协同推进重点工作的能力。在成立集体林权改革、土地确权登记、精准扶贫开发、环保督察等领导小组时,将市档案局列为成员单位,保证了档案工作与重点工作的协同推进。
    档案保管设施较大改善。市档案馆建成投入使用后,先后投入60多万元完成档案馆安全防护围墙和院区绿化建设,提升了档案安全保管能力。东丰、东辽两县将新档案馆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日程,立项、选址、规划、项目申报等前期工作均以完成,今年开工建设,2019年竣工投入使用,届时两县档案馆可达到国家档案馆建设标准。龙山区拟将档案库房搬迁至新址,西安区迁址成为独立档案馆。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建立标准化档案室。


    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卓有成效

    档案是社会活动的真实记载和历史见证。现在,档案工作已经全方位地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五年来,市档案局切实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化档案服务功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主动为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服务。市档案部门深入贯彻国家档案局10号令,完成水务、供热、交通等13户国有企业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审工作,帮助金翼蛋品、麦达斯铝业、麒鸣牧业、东丰药业等26个民营企业规范建档,及时跟进伊开高速、辽长铁路、棚户区建设、供热管网改造等18个重点项目,为项目竣工验收提供档案保障。
    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制定我市农村土地确权档案整理规范,开展业务培训和跟踪指导,确保档案工作与土地确权同步推进。全省率先完成林权制度改革建档工作,市档案局被评为全省林权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受到省政府表彰。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土地确权档案,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验收成绩名列前茅。
    强化为民服务。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关于加强全市民生档案建设的意见》,市、县两级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新农合等系统民生档案进入省先进行列。建立婚姻登记、出生证明、知青下乡等15种民生档案数据库,方便快捷提供利用。市、县(区)综合档案馆推进节假日预约、老弱病残绿色通道等方式满足群众查档需求。五年来,全市各综合馆接待查档利用4.2万人次,提供各类档案资料15万卷册,涉及职工接续工龄、特殊工种退休、房照办理、户口迁移、出国务工、子女抚养等群众切身利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档案在精准扶贫中大显身手

    在全市开展的脱贫攻坚战中,扶贫档案既是“见证者”,又是“记录者”,更是“帮扶者”;既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也要让精准扶贫工作有据可查、不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找差距、补不足、抓落实”,使扶贫脱贫“准”到点上、“精”到刃上。
    规范扶贫档案,让精细促进精准。我市两县、两区的扶贫脱贫情况各不相同。因此,精准扶贫档案规范化、档案服务工作精细化,已成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步。市档案局局长曾小娟说:“档案工作讲究实事求是,哪怕是个小数点都要仔细、反复核对。扶贫工作要从全局出发,从各乡(镇)、村(屯)实际情况出发,以‘回头看’的方式,把档案工作的各项任务、要求和措施融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验收,避免出现档案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两张皮’问题。”为了规范扶贫档案,市档案局工作人员重心下移,聚焦基层,实地调研。通过“一户一档”的形式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档案驻颜有术,让智慧助攻扶贫。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在东丰县黄河镇福山村调研时发现,贫困户管理类档案装具使用的是塑料盒,特别易碎,而且外盒上只有村名信息,查阅起来耗时、费事。于是,市档案局以福山村为试点,根据贫困户管理类档案的档号编制要求,统一使用规格标准一致的无酸卷盒、妥善保管档案。并以“一户一档”的形式组成保管单位,在原有卷盒背脊信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为“全宗号、类别代号、村编号、保管期限、件号”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卷面,让查找档案更加方便快捷。
    在档案工作数字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的市档案局,坚持“传统方式与信息化齐步走”原则,率先把档案数字化纳入到纸质档案整理工作流程中。在参加全省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推进会后,局领导萌生了建立“互联网+扶贫档案管理”的想法。经过多次与相关软件公司沟通、研讨,市档案局决定开发一款适合辽源精准扶贫、更加便捷完善的档案管理软件。经过反复研发,“辽源市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管理系统”软件终于开发成功,大大减少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录入负担和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开设专题讲堂,让管理提档升级。为了让各县(区)、村(镇)能够更好地学习了解、普及应用新的扶贫档案管理办法和工作系统软件,市档案局多次组织专题培训,由参与调研、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授课、亲自指导。课上,工作人员通过精心编写的课件系统讲解精准扶贫档案规范化管理等相关业务知识;课下,借助QQ、微信、电话等沟通方式,耐心地为驻扎在各县(镇)、村(屯)的档案工作人员答疑解惑,推进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市档案局共为全市30个乡镇43个村10733个贫困户建立了扶贫档案。在甩掉贫困的“帽子”、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之路上,市档案局用汇集智慧和心血的一纸档案,守护着辽源精准扶贫的“共享记忆”。


    依法管档能力持续增强

    档案工作是一项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负责的事业。在档案工作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依法治档,才能不断推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为了推动档案工作的开展,全市档案部门不断强化依法治档意识,提高依法治档、科学管档能力。
    2014年,市档案馆建成国家二级档案馆。去年,市政府印发了《辽源市著名人物档案管理办法》,并于该年7月1日实施。市县(区)两级档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号令、9号令、11号令,加大档案接收力度,五年新增文书档案12.7万卷(件),接收整理原矿务局公安处、统计、婚姻、地震、出生证明等专业档案6.7万卷,征集辽源地域文化、人物资料、名人书法字画、著作等珍贵资料3760件。全市5个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总量已达84.85万卷(件),资料近5万件(册),馆藏档案资源十分丰富。各综合档案馆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防范体系,健全并严格执行档案安全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档案安全教育和消防演练。严格落实双人双锁管理和出入库规程,加强涉密档案查阅管理,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开行政审批1项,实现非行政许可项目“零审批”,取消查阅利用收费。组织参加纪念《档案法》颁布30周年全省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辽源代表队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实施“七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组织270人参加全国档案法制知识竞赛。联合市人大和政府法制办围绕档案安全管理、档案规范化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等方面进行执法检查,依法管理档案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机关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机关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市档案局注重干部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廉政建设,着力提高机关党建工作质量,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档案部门干部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全市档案部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市档案局邀请时任市监察局局长李建新、市委党校教授姜葵红、时任市委办副主任范铭武为机关党员干部讲党课,组织党员干部参加浦东干部学院网络课程学习和e支部党建知识学习。组织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五型机关创建和“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做表率”活动。一项项活动的开展,使党建工作有声有色、亮点纷呈,使机关党员的“四个意识”得到强化,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化作用彰显,档案事业发展势头强劲。
    档案部门干部业务能力明显增强。选派6名同志参加国家档案局组织的东北省份档案干部专题培训班。组织3次档案业务培训班,累计培训560人(次),实现业务培训“全覆盖”。组织开展国际档案日、“档案与你相伴”征文和岗位大练兵系列活动,学习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市档案局2015年被表彰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两名同志评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同志被授予市级劳动模范称号。
    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明显提升。市档案局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从严格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定期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规党纪教育、廉洁自律教育,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经常检查党员干部工作效能和廉政制度落实情况。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向未来,辽源档案人决心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发作为、奋勇争先,承担档案人的历史担当,不断提升依法管理档案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深化和拓展档案服务职能,强化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开创新时代档案工作创新发展新局面。


    档案存史育人功能有效发挥

    档案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有着存史育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市档案局工作人员执著守望、辛勤耕耘,以求真存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档案的整理、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让档案存史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主动融入大局、融入中心工作,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辽源解放70周年为主题,举办日伪时期档案图片展览、编印档案述说辽源故事丛书等系列活动,用档案史料控述日本侵略者罪行,激发全市人民爱国、爱家情怀。
    市档案馆建成450平方米辽源档案史料珍品展厅和500多平方米实物档案展厅,通过1356卷档案、1417件实物、3264张照片、510张商品票证和影像资料,从不同侧面展示辽源鲜为人知的尘封历史。五年来,该馆接待省市各级领导、省内外档案系统、市直机关及社区群众参观207批次、630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市档案局在《辽源日报》“辽源故事”专栏编发文章196篇,电视台播出“档案人讲述档案”40期,广播电台录播“重温历史记忆、不忘砥砺前行”节目32期,市政府网站连载日伪时期档案背后的故事48余篇,展现辽源发展历史。与此同时,市档案局还积极打造档案文化精品。编辑出版《档案吉林·辽源卷》和《皇家鹿苑通考》,编印《辽源档案记忆1917-1945》《档案述说辽源故事》《西安解放》《辽源曲艺志精编》《辽源市档案利用成果事例选编》等档案文史资料,摄录《精彩兰台硕果香》《档案述说辽源幸福生活》《辽源档案记忆》3个档案史料专题片,协同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辽源故事》连环画系列读物,制作宣传册万余份。


    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档案工作要加快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全市档案部门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要求,同步推进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室转型升级。市档案局2014年制定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五年规划》,在全省率先建成馆藏档案数字化目录中心,实现计算机检索。1948—1986年档案完成全文数字化扫描,部分档案扫描至2002年。植物标本、字画、剪纸、老照片等珍贵档案实现计算机查阅。国家重点档案文件级编目在全省率先实施,完成2万余卷、25万多条,被省档案局誉为“辽源模式”向各地区推广。去年,市档案局争取省档案事业发展资金35万元购置档案数字化设施设备,预计2020年市档案馆可建成数字档案馆。为解决两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设备不足问题,市档案局为两区各购置3万元档案数字化设备,市县(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全面开展。
    在全省率先启动电子与纸质档案同步移交接收,市直90%的立档单位开展室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市直机关2001—2005年档案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配套接收进馆。市社会保险局被选为全国第一批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市中级法院、市民政局、市国税局开发区分局、东丰县小四平镇等4个档案室列为省级数字档案室试点。银行、烟草、电业等国有企业档案基本实现数字化管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市档案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