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明珠”有了主心骨

    “隆盛源机械”在我市装备制造业中是名副其实的老牌民营企业,更是辽源本土的“骄子”、隶属西安区的“明珠”。多年来,该企业乘风破浪、蜕变成长。如今,经营规模扩大、发展潜能巨大的“隆盛源机械”旧貌换新颜,从小厂房整体搬迁至新厂区,其间也遇到了很多难题,但它没有轻言放弃,只因——

 

“本土明珠”有了主心骨
本报记者 汪琳

 

    吉林省隆盛源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有16台起重机的基础上,再增添3台起重机,提升制造组装实力。图为组装车间工人正在组装十吨级起重机。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5月3日清晨,从重型厂、市政府一北一南两个方向始发的两辆专线通勤客车,朝着同一个目的地前行,相继驶入吉林省隆盛源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新厂区的大门。这对于全体员工来说,是一项最实在的福利,也是企业“搬新家”所攻克的一个大难题。
    “公司建立的新厂区离市中心较远,上下班不方便,不仅需要来回倒车,有时还得长途跋涉,起初大伙儿都不愿意来。现在有了专线班车免费接送,我们就没什么顾虑了,可以在这儿安心踏实地工作。”一位员工说。
    事实上,致力于发展壮大、增强实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吉林省隆盛源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在迁移新厂区的过程中面对的难关可不止“交通出行”这一项。“新厂区建成后,网络、通讯硬件配备和设施安装等问题因为距离、资金、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而一度受限、未能解决,影响正常运营,搬迁工作被迫暂缓。”总经理张贵春向记者透露。
    在张贵春看来,企业要想走出去、引进来,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就得凭本事说话、用实力取胜。扩大经营规模、打破“小打小闹”经营模式是第一步,而资金投入则是首要难题。
    张贵春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新厂区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高达上千万元;公司现有员工150多人,需要购置两台通勤车,这笔费用就得至少100多万元,一年车辆运行费用则要20多万元;新厂区地点偏远,不在市区电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内,如果单独设置安装电信网络的话,所需费用也要20多万元。这对于正在发展阶段、资金需求量巨大的“隆盛源机械”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如今,这些难题被一一化解:市公共汽车公司以公交车运营价格向其提供了两辆大客车,并为其科学规划了两条行车路线;网通公司免费为其安装电话线、网线等,开通通讯信号,企业办公联络不再受限,便于及时与客户沟通洽谈;节省开支的同时,原厂完成搬迁,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安全生产更有保障。
    然而,原先一座座“问题大山”是如何被移走、铲除掉的呢?张贵春笑着说:“因为我有个靠得住、信得过的主心骨。”
    去年4月,市委宣传部和西安区委共同开展市、区两级企业包保工作,西安区负责协调调度,齐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市委宣传部部长栾国栋和西安区的主要领导经常到我这儿调研考察,关心企业的发展情况和遇到的各种问题,给我们出谋划策、谋篇布局。得知我们资金紧张,在新厂区搬迁上卡了壳,员工交通出行车辆和通讯网络设施的配备还没到位,栾部长和西安区纪委的领导便亲自帮忙协调,多次与公共汽车公司、网通公司沟通、衔接,开辟利企‘绿色通道’,很快就促成了此事,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张贵春说,“事后,栾部长还经常跟我联系,询问事项的落实情况,尽心尽力地帮助我们。”
    令张贵春万分感激的事情还不止于此,用工荒、招人难、人才流失等现象也令企业十分苦恼。“有了主心骨,问题好解决。”去年,在市委宣传部、西安区的积极协调下,该企业与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辽源市化工学校等实现对接、达成意向,为人才引进奠定基础。
    “政府部门不仅在资金、政策、服务环节上给予我们很多支持,还在企业宣传、提升知名度上给予一臂之力、提供无形资产。”张贵春觉得,现在“隆盛源机械”之所以取得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与政府的服务、扶持密不可分的。
    “有了政府当‘靠山’、当‘军师’,再大的风浪我们企业也不怕,照样敢想、敢拼、敢干,大胆创新、带动就业,不负众望、振兴辽源。”张贵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