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我市开展2018年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

 

 

    全国第28次助残日来临之际,市残联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助残活动。分别到市图书馆视障阅览室、特教学校开展联谊座谈,并举办儿童家长心理辅导讲座。

 

 

 

    辽源颐康康复医院是我市重要民生工程,是我市唯一一家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也是辽源市首家集医疗、康复、养老、护理、预防、保健于一体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该院与北京福寿医疗联合研发动态训练疗法并创建首家全国动态训练疗法培训基地,开创康复训练新模式,打破目前康复治疗以被动运动为主的技术模式,实现以人为本、以目标为导向的量化康复,通过设置不稳定的环境激发患者的主动运动能力,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康复目标。

 


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我市开展第二十八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根据国务院残工委等14个部门单位和省政府残工委《关于开展第28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单位及残联组织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本次助残日的主题,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举措,使本次助残日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残疾人真切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早部署,早启动。按照国家和省部署要求,我市研究制定了开展第28次全国助残日活动方案,以市政府残工委名义下发到县(区)政府残工委和市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要求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开展助残日活动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营造“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扶残助残热情,塑造文明和谐友爱氛围。各县(区)、各部门单位按照市里统一部署,抢先、抓早、争取主动,通过召开会议、制订方案、选准载体、强化宣传等形式手段,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突出“实”,体现“果”。各县(区)及各部门单位在活动中,坚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务实和成效上。东丰县在县政府门前以横幅、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县残联领导班子,全体工作人员以及社区残协委员等参加活动,就残疾人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予以解答并发放各类宣传资料。东辽县助残日期间对部分听障儿童进行回访。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筛查工作,现已完成18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今年计划对120户以上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还对贫困残疾人进行慰问,了解残疾人家庭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加以解决。龙山区对180户受助残疾人使用康复体育健身器材进行入户回访。对重度精神患者开展筛查活动,共筛查350余人,为222人提供服药救助。为50名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67件。区残联还与就业服务局共同举办了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就业搭建平台。西安区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氛围。
    市本级在助残日期间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配发10万元的康复健身器材,用于残疾人的康复训练;邀请省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专家组一行三人来我市,与市听力语言康复工作者一同对进入普幼普小的听障儿童进行回访,还邀请专家开展了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康复知识讲座;市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组织开展了假肢安装回访工作;市残联将福寿宫捐助的10万元资金,为两区贫困残疾人家庭购买118套热水器,解决出行不便的残疾人洗浴问题;深入落实“只跑一次”政策规定,简化办理残疾人证程序和精准康复、精准扶贫等服务残疾人的项目审批手续。助残日期间,市残联还深入市特教学校、视障阅览室调研走访慰问。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在市委、市政府和主要街路悬挂了宣传横幅,在《辽源日报》开辟了专版,电视台及时报道助残日各项活动,印制各种宣传单、宣传手册等4000余份。
    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助残日全市共开展各项活动30余项,走访福利企、事业单位及残疾人家庭200余户,慰问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

 


生活越来越幸福
本报记者 李及肃

    “咱现在,在家里就能洗上热水澡,彻底解决了因脚腿不便、不能去公共浴池洗浴的难题。”说起能在家洗上舒舒服服的热水澡,家住西安区仙城社区的肢体残疾人邢国宏甭提有多高兴了。“真心感谢残联组织、感谢市道教协会、感谢福寿宫的无偿捐赠。”
    这得益于市道教协会、福寿宫捐赠的热水器和浴霸。近日,我市118户像邢国宏一样的肢体残疾困难家庭。陆续免费安装了热水器和浴霸,使他们再次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提升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今年的省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作为政协委员的市道教协会会长、福寿宫主持赵理修,在参会期间与省残联理事长潘宏峰沟通交流如何更精准地帮扶困难残疾家庭时,得知现在捐赠帮扶残疾群众,可以通过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定向捐赠。赵理修会长当即表示捐款10万元,并指定受益人为辽源市的重度肢体残疾困难家庭。市残联在收到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转来的10万元捐款后,立即组织两区残联工作人员开展走访普查工作,最终确定118户残疾困难家庭符合安装条件。
    记者了解到,福寿宫自1991年重建以来,累计为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西藏扶贫、我市白内障患者、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等公益活动捐款超过百万元。

 


小康路上不掉队
本报记者 李及肃

 

    镜头里的这位女技工,名叫张凤霞,今年38岁,是东辽县辽河源镇公平村4组村民,因为肢体残疾,行走不便,多年来一直待在家里,只能做些简单家务。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公平村利用村部院内空置的场地,与大连圣奥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东辽县富友服装加工有限公司。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本村贫困家庭的村民优先进厂打工,增加村民收入。考虑到张凤霞的自身条件,村里让她在厂里负责服装的质量检查工作。两年来,通过辛勤的双手,她从普通的家庭妇女转型成技术过硬的质检能人,原先需要4个人的工作,现在她一个人就可以出色完成,每月能挣两千元工资。村办企业,不仅圆了她的就业梦,更使她的家庭生活甜美、幸福、多姿多彩。

 


助残服务永远在路上

 

 

 

 

    在第28次全国助残日前夕,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中心工作队不辞辛苦,历时7天,行驶1300多公里,深入全市22个乡(镇)、村(屯),走访了24名肢体残疾人,为他们精心维修和更换假肢,得到了受助残疾人的一致好评。东丰县东丰镇东河村三组孟祥阁发自内心地说:“我们家离市内较远,去维修一次很不方便,这次工作队上门服务,解决了我的一块心病,真是太感谢你们啦,还是国家的政策好啊!”。工作队走村入户零距离服务,了解残疾朋友实际需求和生活现状,把温暖送到家门口,把助残惠残工作落到实处。

 


努力使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杨庆义

 

    五月的辽源,百花齐放,大地飞歌。在这景色宜人的美好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28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们的手足兄弟姐妹,他(她)们和健全人一样有尊严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同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目前有8500万残疾人,由于疾病、遗传、事故、老龄化等因素,每年新增残疾人200万。残疾不仅给家庭带来困难,而且也是一项沉重的社会负担。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目前有各类残疾人8923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4%。
    残疾人事业是社会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各部门单位及全社会的支持配合下,通过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的不懈努力,使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得到长足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残疾人康复数量逐年增多,残疾人就业率不断提高,教育和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社会保障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残疾人文化体育枝繁叶茂、成果显著。通过实施精准扶贫,使城乡贫困残疾人数量大幅减少。广大残疾人充分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满怀豪情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十分关心残疾人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残疾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这为新时代发展残疾人事业指明了方向。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七处提到残疾人,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残疾人特别重视和关怀。
    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残疾人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按照市政府批转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和市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俯下身子接地气,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多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谋福祉,努力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殷实、更有保障、更加幸福。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与所有残疾人朋友一同迈进新时代,一起拥抱新时代,同他们一道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奋斗,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不断强化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地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宗旨意识,激励残疾人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带领残疾人把实现自身的梦想自觉地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
    残健共融,互助友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残疾人撑起一片蓝天,共创残疾人事业美好未来!

 


“金剪刀”李宝的助残情怀
本报记者 李及肃 赵强

 

    位于我市多寿路小区一拐角处的李芹服装店,店老板李宝从业以来,一直以缝制服装针脚整齐、舒适合身、样式时兴被顾客和同行们称赞。然而,更让人交口称赞的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不图回报。先后有20余位残疾人通过李宝传授技术、培训、可以自立门户。实现和正常人一样,通过劳动可以自食其力,最大限度减少社会负担。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李宝的服装店,在摆放着量尺、剪刀等工具的案台边,李宝正专注的给两位残疾朋友讲解剪裁西装的要领。“西装的领围、袖长最为重要,领角必须有专门的领角衬……”边讲解李宝边拿着粉板在面料上比划着。两位残疾人学生听得头头是道,不住地问这问那。
    李宝介绍说,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成长过程中,没少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一直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他20岁时跟着姐姐李芹学做服装,后来李芹服装店在市里有了名气,姐姐就把店转给他自己经营。于是李宝一直沿用着李芹服装的店名,并且利用开服装店的便利条件帮助残疾朋友就业。家住西安区仙城社区的王丽霞,患有小儿麻痹,为了方便她干些零活儿,李宝购买了熨烫机、缝纫机放在王丽霞的家里,活儿多的时候,王丽霞一个月就能挣3000多块钱。居住在龙山区寿山镇七一村三组的范喜兴,同李宝打了近30年的交道,范喜兴告诉记者,李宝对待想学裁剪手艺的残疾人有求必应,来店里边学习边实习或到他们家里手把手指导都可以。当范喜兴表达出想在家里加工服装时,李宝马上购买了设备,送到范喜兴的家中,现在范喜兴的家就像个小型的服装加工间。凭借服装加工,范喜兴增加了收入,更让范喜兴高兴的是他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至少他不是家庭的负担,更不是社会的负担。这一切,皆因李宝对他的帮助、扶持。
    李宝对记者说:“只要有能力,他就会帮助各类就业困难的人员实现就业,当一个人富裕以后,就要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多做一些事儿,让社会充满爱,让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感到幸福。”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魏利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