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拐弯处的“筑梦摇篮”

成长拐弯处的“筑梦摇篮”
——辽源市志远高中建校十五年来“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纪实
本报记者 汪 琳

 

志远高中董事长闫振东


班主任辅导学生物理知识


同学们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新生军训


老师在指导学生三步上篮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触动着每一个家庭幸福感的神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辽源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精彩未来的孩子很多。走在人生成长的分岔口,有人激流勇进,有人迷失彷徨,如何让这些站在不同跑道上的孩子都能拥有灿烂精彩的明天?辽源市志远高中董事长闫振东说:“我想给更多孩子创造更好的机会,认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民办教育独树一帜,与公办教育并驾齐驱,带给孩子希望,扫除心中阴霾,用爱给予关怀,成就他们的梦想。”
    “怀一颗仁善之心,染一身浩然正气。”这是闫振东为人行事的座右铭。春秋十五载,从艰难创办到规模建校,从身份不被认可到树立良好口碑,从招生困难到培养一批批名校高材生,董事长闫振东用人品立德,用良心办学,志远高中逐渐蜕变强大,成为辽源唯一一所被广泛认可的全日制普通民办高中。如今,该校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优化,他们呕心沥血、因材施教、立德树人,为站在成长拐弯处的孩子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
    致力绘制新“赛道”,“逆流”落地起步难
    在闫振东看来,高考就像人生新的起跑线,很多人聚在一起,都想挤进最佳赛道加速奔跑、博得头筹。但辽源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特别是被广泛认可、师资力量雄厚的公办学校更是屈指可数。较高的分数线、有限的入学名额,让不少孩子在优秀公办学校门前徘徊,不知何去何从。“我觉得人生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有新的跑道、新的赛制。民办教育如果做强做大,也可以与公办教育一样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并且能够发挥出公办教育所不具备的潜能,给更多孩子创造好的机遇、找到适合他们的人生方向,这就是我想创建志远高中的初衷。”闫振东说。
    2003年4月7日,市教育局下发了辽教函[2003]11号文件《辽源市教育局关于成立辽源市志远高级中学的批复》,这意味着辽源市志远高中正式成立,“民办教育”身份确立。在公立教学的浪潮大势中逆流而上,志远高中落地、起步并非易事。
    从批准建校到当季招生,只有短短3个月时间,如何按时完成民办教育的各项硬性指标?闫振东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动动嘴皮子,而是要投入精力、下足功夫、用心实干。
    第一道难关就是校舍的修建改造。建校初期,校舍还是靠租用的,选在空闲3年、不足3000平方米的原电厂小学。因为年久闲置、无人清理、无人维护,简陋的土操场上到处都是垃圾、脏污、积雪;楼房内窗户上的玻璃全都破损,冷风迎面,安全性极低;暖气、水管、电线、桌椅等设施“缺胳膊少腿”,有的甚至全无踪影,墙面残破脏乱……为了从“一无所有”中崛起,让新生的志远高中尽快步入正轨,每天天刚蒙蒙亮,闫振东就带领学校后勤工人出现在教室内、走廊里、操场上,开始捡拾、清除各种垃圾、污物,粉饰墙面、安装玻璃、维修上下水管道、修复电线网络,仅仅花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修缮改建,校舍内外焕然一新。
    教学环境改善了,教学设施、硬件配备、基础保障一样也不能少。在有限的空间内,改建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英语语音室,修建室内卫生间及化粪池、排污管道,将260平方米的印刷厂平房改建成可供全校师生就餐的食堂。通过不断完善校舍功能,保证水、暖、电等设施正常运行,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切准备就绪,如期开学。可随之而来的又是一道新难题:校舍面积和教室数量有限,外出务工子女及住处较远的学生无处住宿。为了妥善安排好这些学生,学校临时租用了工人文化宫的几间房屋,早上5点老师带着学生一路走到学校,晚上9点半又带着学生返回宿舍,尤其冰天雪地时道路异常难行。
    2004年4月,学校决定扩建、新建教学办公楼。在市拆迁办和龙山区人民法院的协调帮助下,于8月中旬开工,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兼程、不停施工,学校外的两栋动迁民房摇身变成了主体五层、局部六层、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并附有自建锅炉房和供热采暖管路的教学楼,操场面积也扩大了1500多平方米。
    决定民办学校能否成功崛起、被公众认可的不仅是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更是科学可行的办学理念和规范标准的管理方法。以“对全体学生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挽救一个学生,给一个家庭带来幸福和欢乐”为办学宗旨,以“志远行实”为校训,以“谦、诚、勇、勤”为校风,以“办学为民、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以质强校、以创名校”为办学原则,2005年至2007年间,志远高中毕业生考入二本以上的有396人,其中考入一本的有88人。从无到有的志远高中逐渐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人大校。
    然而,一直在摸索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的志远高中,不可能轻而易举地一口吃掉“螃蟹”。2008年,招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总计不足50人。“我们必须在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上进行大刀阔斧的转型和改革。”但究竟该如何“转”、怎样“改”才能重新获得社会认可,为“民办”正身呢?
    艰苦卓绝重谋布局,公益办学焕发盎然生机
    2008年,对于志远高中而言,是改制创新求发展、加强科学管理的关键一年;对闫振东而言,是顶住巨大压力、担负重要责任,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扭转民办教育僵局的关键阶段。
    从股份合资转向股权独资到组建新一届领导班子、改进管理方式和完善教学制度,闫振东将自己的家底和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办学经营中,担任起志远高中董事长,决定重新谋篇布局、创新改革,带领全校师生走出困境、构筑真正的育人摇篮。
    在校内,他经常组织座谈,与有管理经验的老师沟通交流,征求建设性意见;在校外,他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家长的身份调研考察。哪怕是乘出租车,也会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群众对志远高中的意见和看法,在教学、管理、伙食、住宿等方面不断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进完善。2011年和2016年,学校又分别进行两次扩建,四栋大楼的整体建筑面积达17000平方米,充分满足了教室充足、男女学生分楼住宿、食堂安全卫生等方面需求。渐渐地,志远高中成为辽源民办教育的典型代表,其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
    除了设身处地了解百姓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条件、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闫振东还认为,民办教育更是一项爱心公益事业,应该为广大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与理想学校失之交臂、青春期叛逆迷茫、心理出现障碍的“问题学生”,给予仁善的关怀和良好的机会。“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为家长解忧愁、为学生办实事’放在第一位。”闫振东说。
    2009年起,志远高中开始招收“统招生”,并出台了一项“特别优待政策”:凡是家庭贫困、成绩良好但进不了市第五中学的学生,可以给予他们择优到志远高中就读的机会,并免收入学费。另外,残疾人子女入学可减免2000元入学费,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年给予1000至2000元的救助金,确保他们不会因学费辍学,用爱和关怀点燃他们追求梦想的新希望。据了解,2009年至2017年,志远高中共为1250名学生免收入学费,累计金额达1560万元。
    “之所以将学校命名为‘志远高中’,其立意在于让更多孩子能够志存高远、不轻言放弃,能够拥有并实现远大抱负,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闫振东解释道:“我们力争在政策上给予学生更多帮扶、关怀和鼓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热爱学习、健康成长。”
    面对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坏学生”,闫振东觉得,不仅要给予政策关怀、一视同仁,还要给他们提供不逊于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平,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于是,闫振东给教师聘用制定了一个“门槛”:师德高尚、专业过硬、能吃苦、肯奉献、让学生和家长满意。通过面向全国优中选优、高薪聘请优秀教师、招录师范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志远高中汇集了一大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学新秀,教师队伍日趋结构合理、力量均衡、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董事长助理吴国栋介绍说:“我们组建的教师队伍中既有返聘的优秀骨干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又有充满活力、认真负责、善于与学生沟通的年轻教师。这些老师不仅教授他们知识、纠正学习态度,更在生活细节、思想心理等方面给予指导、指正,进行经常性地家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动态,课下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用心、用情、用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教会他们做人的准则和做事的本领。”
    正是多年来坚持秉承着“立德办学、以德育人,惠及于民、回报社会”的公益办学理念,志远高中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纷纷考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空军航空大学等名校,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发展方向。“虽然我们每年招收的学苗不如重点高中,但升学率都居高不下,本科升学率达50%以上,大专以上升学率达100%,确保每个学生有书读、有学上、好就业、有发展,取得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育硕果。”吴国栋说。
    志远高中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就业安置工作中。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从事学校的后勤、技术等工作;特别是在安置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贡献突出,被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省级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建校办学十五年来,各项花费投入巨大,但志远高中无贷款、无负债。闫振东说:“我们坚持公益办学、选择自掏腰包办校,就是要为政府减负、为家长解困、为学生铺路,竭尽全力回报社会,真正实现民办教育的服务宗旨。”
    因材施教不忘初心,民办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
    现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孩子考不上五中,就去志远高中。”好口碑、美名扬,成为志远高中作为辽源唯一一所民办学校至今依旧蓬勃发展的制胜法宝。而这些都源于该校自创建以来、十五年间始终坚持“不忘初心、履行职责,为人师表、因材施教”。从起初4个教学班、224名学生逐渐壮大为每个年级十多个班、全校2460多名学生,志远高中开启了我市民办高中的先河,并逐渐步入教育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志远高中奉行“养成教育”理念,为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闫振东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脾气、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不一样。为了让他们学有所成、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我校老师实行因材施教,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特长、专长。”
    2009届毕业生闫肃刚入学时很迷茫、不自信,曾因某些原因被迫从市第五中学辍学,叛逆、厌学成为她的“标签”。得知她的情况后,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辅导经验的闫振东与她谈了整整五个小时,小姑娘终于想通了:“我想上学。”但如何帮助她重拾信心、追赶上之前的功课、考入理想的大学?闫振东和她的班主任经常交流沟通、交换意见。他们观察发现,闫肃的知识基础比较扎实,而且喜欢画画、具有较好的绘画天赋。于是,他们找来闫肃、与其谈心沟通,为她制定了考入美术学院的成长计划。经过老师的认真教导、学生自身的刻苦努力以及闫振东动用人脉、亲自带队让艺术特长生到北京进行专业集训,闫肃最终考入了清华大学美术专业。
    张识博因患有自闭症而被其他学校拒之门外,但闫振东觉得,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孩子,要尽全力挽救他们。于是,他决定接收这名孩子并把他分配到了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爱心专家”黄桂琴的班级里。起初,张识博拒绝与其他人交流,一下课就躲在角落里面壁,一声不吭。而且,他经常愤怒,总是觉得周围充满了敌意的眼光,让他的神经总是处于紧绷状态。黄桂琴将这些看在眼里,心里暗暗为他着急,想尽一切办法打开张识博的心门:给他安排在教室前边的好座位,经常性地给予他关怀、鼓励的目光;号召全班同学主动团结他,带动他一起参加体育运动和集体活动,让他感受到深厚真挚的集体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友爱情谊;通过谈心沟通、细心观察,发现他擅长唱歌,便经常安排他参加集体的歌唱活动,鼓励他展示特长,增强自信心。渐渐地,张识博的心扉被打开,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也日益提高。2012年,他顺利考入了吉林农业大学。
    针对不同特长、兴趣爱好的学生,志远高中还专门开设了绘画特长班、体育特长班、传媒特长班、音乐特长班、舞蹈特长班、俄语特长班等,帮助孩子们明确定位,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轨道,向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奔跑、冲刺。
    长期以来,志远高中不仅实行因材施教、德行养成的教育方式,还采用封闭式的校园管理体系,利用周六、周日及晚课时间提供义务教学,让孩子不用为补课四处奔波、家长不用再因此耗费精力和资金,教师队伍也无私下补课、收礼等现象,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师风、学风。正是这种氛围的熏陶下,2007届毕业生刘适以663分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在全市高考成绩排名中位列第11名;2012届毕业生王兴,全市中考成绩排名仅为1386名。高考中,以614分的成绩位居全市第83名,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在志远高中的会议室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母校恩泽、受益终身”“母校恩情、永记于心”“济困学子、暖爱辽源”等蕴含学生对母校满满深情的牌匾。闫振东说:“虽然我得过省劳模、市劳模、人大代表、家乡突出贡献十佳名人等诸多殊荣,但最让我觉得弥足珍贵的就是这些孩子们对我们的肯定、感恩和回馈。这是我要继续努力办好民办教育、做好公益办学事业的不竭动力。”
    一晃十五载,志远高中发展迅速,如今俨然成为我市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核心力量。漫漫征程中,写满了付出与努力、拼搏与奋进、团结与协作、仁德与向善、慈爱与关怀。2018年,志远高中已满15周岁,闫振东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庆贺方式:今年招生中,市区学生中考成绩达500分以上、两县学生中考成绩达450分以上,均可以享受免收择校费的优惠政策,较比往年入学分数线下调了45至95分,预计减免1800万元。面对这笔不小的开支,闫振东依旧选择自掏腰包。他说:“只要能带给孩子希望、成就他们的梦想,哪怕花再多的钱,我也觉得值!”
    正是这份简单而不忘本的初心,让志远高中在成为“政府省心、家长放心、学生舒心、人民满意的学校”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