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幸福辽源

    倾听部门领导干部声音
    实现振兴发展目标举措

    “建设幸福辽源”承载着辽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设幸福辽源”必须把辽源人民的期待转化为一项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一件件好事实事上来。在此,我们倾听我市部分部门领导干部的声音,从中了解各部门的发展思路、民生情怀、工作举措,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当下辽源发展的新方位,更清晰地瞻望“建设幸福辽源”的图景、路径。实现振兴发展,需要各部门更多务实之举,唯有真抓,才能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唯有实干,才能让发展惠及辽源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
市公用事业局局长  谭继宝

    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明确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幸福辽源、实现振兴发展的宏伟目标。市公用事业局作为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发展的工作部门,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关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抓好惠民富民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的要求,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开创市政公用事业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全力做好当前和新的一年市政公用建设工作。
    从全面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出发,全力加强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城市建设开发总体规划思路,本着加快我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在2014年要对主城区实施 “八路一桥”的建设改造。同时对城区范围内的20条背街巷路进行维修改造,对20条街路的人行道进行硬覆盖铺装。通过这些建设使我市城区路网框架尽快形成和不断完善,市政设施不断优化,构筑起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网络格局,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着眼于人居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下大力量搞好城市的绿化、美化和亮化。要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有效载体,深入开展全民性的义务植树和建绿、护绿活动。2014年,将继续对市区主要街路、街头绿地、游园、广场、景观带和市区山林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实施以栽植花卉、摆放设置立体景观为主的彩化工程。全年将重点建设街头绿地20处,景观带4至5处,栽摆花卉50万株,义务植树20万株,以使我市城区进一步绿起来、美起来。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实施城市的亮化工程,以丰富和方便市民群众的生活和出行,提高我市的城市品位和城市魅力。
    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作为工作宗旨,悉心抓好供热、供水和燃气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公用服务水平。在城市供热建设方面,2014年要配合北部新城建设,重点完成北部热源厂两台70兆瓦热水锅炉及配套的管网和换热站建设,以确保矿区棚户区改造及北部新城区建设供热的需要。同时还要对城区73公里老旧管网和12座换热站进行更新改造,全面完成“暖房子”建设所配套的供热计量表安装工程,以使市民群众冬季生活更加幸福。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完成城区24小时供水改造新建工程、北部城区供水系统改造续建工程、污水管网改扩建新建工程和城区雨水管网改造续建工程,以使我市城市供水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燃气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围绕天然气长输管线配套建设天然气门站、母站,建设次压及中压管网16公里,计划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万户,力求在打造“气化辽源”,在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上取得新的成果。在抓好各项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供热、供水和燃气的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上。建设好“市民心声”服务热线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市民群众对供热、供水和燃气等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复和认真解决市民百姓提出的述求,注重把为市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贯穿到整个市政公用服务之中。
    致力于设施的有效使用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全面加强市政公用各项管理。要坚持“建管并重”和“建管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抓好各项建设的同时,切实把市政公用各项管理工作认真抓好。要及时地搞好市政路桥和路灯亮化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这些设施经常处于完好和正常运行的状态。要加大对市政路桥设施、亮化照明设施、供热供水燃气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的管理和巡查力度,及时制止破坏绿地、损毁市政公用设施的违法行为,以保证市政公用设施的正常使用、功能的正常发挥。要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力争从2014年开始运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运行平台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使市政公用各项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变。
    着力于思想工作上的创新,从深化改革入手,破解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中的难题。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按照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关于“立足辽源实际,全力抓好深化改革各项任务措施落实”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旧的思维方式,全面深化市政公用事业各方面的改革。要树立起经营城市的理念,改革公用事业建设投资体制,拓宽资金渠道,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筹措建设资金。要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在商业化运作、招商引资、经营权拍卖、受益单位联建共建以及向上争取资金等各方面多下功夫,实现公用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充足的资金保障,以促进我市市政公用事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市教育局局长  孙时光

    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吹响了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号角。其中,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全面实施教育兴市战略的重大部署,对教育事业的综合改革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教育战线同志备受鼓舞,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市委书记吴兰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高度,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推进城乡教育普惠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抓好学前教育普及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等要求,高度凝炼和概括了我市教育工作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和中心任务,站位高、标准高,切中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切实解决辽源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教学领域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和支撑能力。市委书记吴兰在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培育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顶层设计,与辽源优势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职业教育思路,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以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包括市工商学校、市第一职业高中的辽源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科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一批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集群。紧紧抓住“高教强省”战略机遇,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国内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快推进我市职业院校与外阜职业院校合作步伐,加强与省内高校对接,引进优质高教资源,改善我市高等教育结构。启动职业教育进社区工程,送职业教育到社区、到家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普及发展学前教育,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体系。加快普惠制公办幼儿园的建设步伐,启动教育局直属3所幼儿园异地重建和分园建设工程;引进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实验幼儿园落户我市,推动发展职业高中幼儿教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龙山、西安两区新增两所公办幼儿园,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独立设置的中心幼儿园,鼓励大村独立建、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水平和质量,深化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学前教育集团领办、托管、合作、输出管理、注入人员等方式,积极培育和扶持优质民办幼儿园发展,不断规范学前教育办园行为。做好新建幼儿园分类定级工作,全市学前一年入园率要达到99%,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5%。
    均衡 发展基础教育,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我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及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科学制定中小学布局结构规划,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以实验中学、十九中、十四中和二实验中学为核心,成立学校集团,着力推进集团内、校际间教育、教学、德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集团内设施、生源、师资、课程、信息和管理的一体化,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实现学区内校际间的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局直初中实验室、微机室建设及音体美器材、图书配备,用1至2年时间达到省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按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建成辽源市教育信息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教育城域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高中教育,将普通高中打造成普职融合及以艺术、体育特长生为培养任务的特色高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我们要把全会关于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发展的任务逐项细化,制定出路线图和时间表,实行项目化管理,扎实推进落实,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让医改红利惠及民生
市卫生局局长 杨 光

    《在市委六届三次全会上的报告》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在我市的贯彻落实,更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发展的总要求、总基调。《报告》对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的形势研判准确、战略定位科学、思想方向明确、任务目标详实、措施办法可行,令人振奋鼓舞,更让我们卫生人自觉自信。今年,我们将着力抓好四项工作,让医改红利惠及全市人民。
    抓农村。按照市里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统一安排,以东辽县金州乡卫生院为试点,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进程,力争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把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铺进去、建起来,发挥好功能。完成不少于130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任务,488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降价幅度要不低于30%。提高新农合待遇标准,人均筹资由350元提高到410元,政策性住院补偿比例达75%。落实大病救助政策,按人均50元标准,筹资3150万元,为参合农民进行大病救助,降低自付比例。
    抓市场。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技术引进、医院管理等方面,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盘活资源存量。利用民间资本,结合我市医疗资源短缺现状和百姓实际需求,找准稀缺专业或专科,建立二级以上民营医院,使其在准入审批、科研立项、税收优惠、医保政策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与社会、社区、社保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把健康保健服务融进老年人服务中,进社区,进家庭,进养老机构,探索成立医疗护理服务公司,通过市场行为提供服务。
    抓民生。今年投入1.6亿元改扩新建的6个公共卫生机构项目,明年底80%都要投入使用,我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将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切实让百姓少得病、不得病。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向市民承诺的水质安全监测、农村急救体系、慢病项目管理、老人健康体检、免费艾滋病检测、健康主题公园建设等6件惠民实事,让全市人民进一步享受到医改成果。计划投资3000万元,与大唐移动、融之联公司合作,启动智慧医疗建设,明年中旬全面开通,实行全民“智慧医疗一卡通”服务管理,实现市、县、乡、村、家庭五级网络互联互通。
    抓行风。以开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全面整治“四风一顽症”,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对医务人员不包庇、不纵容、不袒护,严惩严处,绝不姑息。我们要建立教育预警、联席会审、公开公示机制,邀请纪检、检察、审计机关在全系统率先建立检察服务工作站,对药品、耗材、设备、基建等领域的经济活动,开展经济审计,提供法律咨询,进行司法监督。定期向市民公示服务价格、次均费用、专家服务等项目,供百姓选择。争取审计、人社、财政等部门配合,探索建立医务人员年薪制,让医生回归本职,改善医患关系,使医院有发展、病人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

发挥农委作用  推动农业发展

市农委主任(粮食局局长)  张恒军


    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召开后,市农委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立即召开班子会议和专家会议,就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农业工作新举措。
    今年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工业化引领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突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这一我市支柱、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型特色城镇化建设,着力发展规模型、效益型、特色型、生态型、安全型、智慧型等现代“六型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财力增强和农村民生改善“四增一改善”目标。粮食产量正常年份稳定在40亿斤以上阶段性水平;肉、蛋、奶的产量分别达到11.8万吨、6.6万吨和0.6万吨;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达到200个以上,新改扩建棚膜蔬菜1000栋以上、牧业小区90个以上;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突出抓好“六型农业”发展。发展效益型农业。全会把农产品深加工列为我市两大支柱、主导产业之一,我们要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作为今年农业工作重中之重来抓。要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放大农牧业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新上一批精深加工大项目,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推动金翼蛋品、麒鸣牧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培育品牌,加快扩能升级。粮食突出提质增效,向精细农业转变;畜禽养殖突出标准化小区建设,向精品畜牧业转变;发展规模型农业。种植业重点发展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业重点建设牧业小区。发展特色型农业。形成环城区蔬菜产业带、果品产业带、梅花鹿产业带、柞蚕产业带和食用菌产业带等五大特色产业带。发展生态型农业。实施好“健康米、放心肉”工程,瞄准高端市场,培育开发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安全型农业。把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发展智慧型农业。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利用IBM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落户辽源的有利契机,在辽源率先开展“智慧农业”建设,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建设粮食高产核心区、畜牧产业精品区、园艺特产示范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增量升级工程”,设立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奖补资金,以奖代补扶持发展。
    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市农科院科研开发力量,加强新品种研发,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实施“育繁推一体化”,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强化农民素质提升,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冬春农业科技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屯提升”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深度融合,突出样板村群建设,加大新农村项目建设力度。
    全力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培育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积极引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2014年,家庭农场要发展200个以上;农业企业发展10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以上。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探索托管、入股等新的流转形式。在原有转包、出租、互换等流转方式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入股等新的流转形式,扩大规模流转比例,增加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