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国首次大深度潜水器联合科学考察在南海启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日对外通报,该局“海洋六号”科考船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一号”科考船于4月28至30日展开联合科学考察活动。期间,两船分别搭载的4500米级深海作业型潜水器“海马”号遥控潜水器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马冷泉”区进行联合科学考察。
通报表示,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的两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大深度潜水器的联合深潜科学考察活动,有效发挥了两类潜水器各自功能优势,创新了深海科考作业模式,实现跨部门合作,推动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的联合攻关,为国产深海技术装备的业务化协同作业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
通报介绍,“海洋六号”与“探索一号”科考船在“海马冷泉”作业区会合后,共同实施了三次潜水器联合深潜作业。联合科考期间,“海马”号发挥其超强的作业能力,携带甲烷礁钻机、侧扫及图像声呐、甲烷传感器及生物诱捕器等10余项作业工具下潜,开展对海底“冷泉”的综合探查及取样作业;“深海勇士”号展现了其精细探查和作业的功能特长,查明海底“冷泉”的分布范围、区域性特征、地形特征,并进行取样等作业;联合科考期间,两套深潜器系统将分别对对方作业过程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实时监测及记录。
海底“冷泉”研究涉及资源、环境和生命起源等科学前沿领域,是当前国际深海科学研究的热点,深海潜水器是开展海底“冷泉”研究的重要装备。“海马”号和“深海勇士”号潜水器是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自主研发的深海重大科技装备,是我国掌握深海探测关键技术、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和国产化高新技术装备实际应用方面的典范。
“海马冷泉”位于我国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是我国管辖海域内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活动性海底冷泉,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冷泉生态环境乃至地球生命起源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窗口。 (据《新华社》记者 王攀)
新型超导材料有望用于下一代计算机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研发出一种可在相对较高温度下实现超导的新型电镀金属复合物材料,它有多种优点,有望满足下一代计算机对电路板材料的要求。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学术刊物《应用物理通讯》上发表的报告说,这种新型材料是用电镀技术把一层超薄的铼夹在两层金之间,每一层金属的厚度都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
铼是一种稀有金属,它很坚硬,具有高熔点,常用于制造喷气发动机。研究团队发现,用铼和金制成的这种复合材料在温度为6开尔文(零下267.15摄氏度)时可出现超导现象。
超导是指一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完全消失的现象。如果能在计算机中应用超导现象,可降低电流损耗,从而制造出更高速的计算机。但是已知的超导现象都是发生在极低温度下,科学界一直在寻找能在相对较高温度下实现超导的材料。
研究人员说,这种新材料实现超导的温度相对较高,并且它还有熔点高、机械性能好、无毒等优点。相比而言,一些基于汞或铅的超导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焊接属性较差,不利于用在计算机中。因此,这种新材料可能是迄今最好的能用于制造计算机电路板的超导材料。 (据《新华社》记者 周舟)
科学家发现1亿年前昆虫会“伪装”成苔藓
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美两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团队,最近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缅甸琥珀中,新发现一种会伪装成苔藓植物的昆虫幼虫。这一发现,为解开远古生物间的生态关系,又增添了新的重要线索。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数量繁多的昆虫演化出各种不同的伪装技术,这些伪装术,学名称为拟态。凭借对植物的拟态,昆虫可以藏匿在环境中,避免被捕食者发现,同时也让猎物很难察觉自己。
此次发现的昆虫新物种被命名为黄氏拟苔草蛉,属于脉翅目草蛉总科。从形态上看,化石中的拟苔草蛉幼虫与已知的所有草蛉总科幼虫都不同:它们的背部长有8对又扁又宽的叶片状结构,外形非常类似苔藓的植物体。此外,它们的头部能够完全缩在背部的“叶片”下方,只在前端伸出一对长长的触角和一对钳子一般的大颚,分别用来探测和捕食猎物。这种拟苔草蛉幼虫,在个体大小、叶片形状排列、叶的褶皱和纹路上,都与苔藓极为相似。研究人员推测,通过伪装苔藓,昆虫可以躲避捕食者,同时也迷惑猎物,提高捕食成功率。
“苔藓植物是最早的陆地植物之一,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为昆虫提供了食物和庇护场所。我们的研究首次在化石中直接看到了昆虫伪装苔藓的行为,这为重建远古昆虫和植物的生态关系提供了新证据。”此次研究参与者、南古所研究员王博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在《细胞》出版集团的《当代生物学》上。 (据《新华社》记者 王珏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