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直上青云霄

——二O一三年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走笔(下篇)

本报记者 王茵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发展、促进增长最有力的支撑,是夯实基础、提升形象的有效途径。2013年,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全市上下强力攻坚,持续推进,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强机制——全程跟踪抓项目
    2013年,全市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机遇,积极构建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大发展”的思想。市、县(区)形成了领导包保、部门齐抓,上下联动、全程跟踪抓项目的良好氛围。尤其是突出重点项目的序时进度要求,明确阶段目标、责任主体、工作措施,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确保项目建设有抓手、有突破、有成效。市、县(区)主要领导亲自抓项目,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优环境——着力提升服务效率
    狠抓重大项目“直通车”制度落实,把全市3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年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部纳入“直通车”管理。截至目前,共办结41件,涉及重点项目29个,办结时间平均提前11天。推行企业注册登记“一网通”,实现企业注册阶段并联审批。目前,共为89户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企业提供“一网通”并联审批服务。对市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制度进行了梳理和规范,推广节假日预约、主动上门、提前介入、下班延时等12项特色服务,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
    解难题——多方筹措项目资金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建设实际,加大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银企”对接,争取增加信贷投放。截至目前,共申报开行支持城镇化贷款项目376个,总投资达825亿元;搭建项目融资平台,先后2次组织我市项目单位负责人参加省大项目融资对接活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助域外资金投入项目建设。
    畅渠道——着力争取用地指标
    2013年,省政府下达我市农用地转用指标243公顷,全市各类建设用地预计使用指标实际超过280公顷。为了确保全市重点项目用地,国土资源部门采取多项措施解决指标短缺问题。严格控制现有用地指标的使用,将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抢抓国家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创建的机遇,获得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荣誉,争取到国家奖励指标1000亩。
    建载体——切实提高项目承载能力
    各县(区)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园区服务设施和功能,降低企业进驻成本,为项目引进构筑了良好的平台。东丰梅花鹿产业园、东辽工业集中区、东西孟工业园区、寿山工业园区、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各县(区)、开发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也在积极建设,吸纳项目落地的条件和承载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重谋划——严格加强项目管理
    继续实行在建项目图像和文字资料双备案制度,随时关注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变化,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加强规划控制,推进定向招商,围绕打造产业集群,继续完善亿元以上项目谋划储备库。目前,全市围绕发展十大产业集群、提升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等共谋划了130个亿元以上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3个。这些项目启动实施,将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造气氛——积极营造浓厚氛围
    根据中央和省里要求,2013年我市没有举行集中开工、竣工剪彩等活动,但舆论宣传工作并未放松。市发改委结合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组织开展的“项目建设进行时”活动,在《辽源日报》开设项目建设专栏,并向省内多家媒体提供我市项目建设情况稿件,对部分重点项目进行现场录制和采访,做到文字与影像同步,达到了坚定信心、凝聚合力、营造氛围、鼓舞士气的效果。
    回眸2013年重点项目建设,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分享。展望2014,在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引领下,辽源一定会加快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依然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