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村:踏上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新征程

朝阳村:踏上新时代美丽乡村振兴新征程
本报记者 辛延凯 郭珍珠 李及肃 赵强

 

 

    蓝天白云下,行走在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一栋栋体现着朝鲜族文化符号的民居错落有致,美得如若画卷;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洋溢着新生活的富足与惬意。洁净环保、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正在朝阳村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加坚定了朝阳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的决心。近年来,朝阳村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建设“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美丽乡村的目标,聚焦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农民转化等工作,推动“三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去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996元,村集体资产2000万元,农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美丽乡村”提升乡村颜值
    朝阳村座落在被称为“渔米之乡”的安石镇,东临路河水库,北近金满水库,西、南远眺群山,依山傍水,风景优美。金色琉璃瓦下,砖红色与淡黄色相搭的村口门牌正上方,“全国文明村·朝阳村”八个大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朝阳村原名鴜鹭窝河村。相传清代康熙年间,皇帝上山打猎路过此地,天空突然飞来百余只长腿灰白色的鸟,都降落在水塘两道河岸,皇帝说这是一窝鴜鹭鸟。每到夏天,池内有水鸟游玩,林中可见飞鸟筑巢,因而被命名为‘鴜鹭窝河村’,也就是后来的朝阳村……”70岁的杨旭东是土生土长的朝阳村人,他热心地向记者介绍起村子的历史。
    朝阳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充满朝气、充满阳光。走进朝阳村,四栋琉璃瓦盖顶的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馆地标建筑极其抢人眼球;附近的文化广场上,有的村民在拉家常晒太阳,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干净明亮的民族特色村寨里,一栋栋体现着朝鲜族文化符号的民居整齐排列,老人们在院子里散步、聊天,悠闲地笑着……讲述着朝鲜族在朝阳村的历史变迁,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根”,一个个美好的镜头绘就出一幅生动、祥和、闲适的和谐画面。“一有空俺就到文化广场上锻炼身体,心情别提多自在了。住在这里,环境好、绿化好、空气好,一点也不比城里差!”74岁的村民吴家慰在文化广场上的腰背按摩器前锻炼身体,说起美丽乡村朝阳村,他连连称赞。
    “只有村里环境变好了,村民才能更有‘精气神’、更有‘干劲儿’。”说起早些年前朝阳村的状况,村党总支书记韩丽记忆犹新。早些年村里的环境不好,“穷、脏、乱、差”是村里的代名词。那时由于乡村规划不善,加之有的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秸秆和各类生产杂物乱堆乱放,畜禽乱跑、禽粪随处可见。每逢刮大风,塑料袋、纸片就被吹得到处都是,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随后,朝阳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修建了水泥路、桥涵,解决了多年困扰村民的出行难问题;为村民庭院统一修建了水泥铁艺围栏和有线电视,铺设了地下排水管网和石路边沟,建起了污水处理站,解决了过去村屯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朝阳村也越变越美。自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为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及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工作,累积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用于新建民族特色屋、改造室内卫生间、村组道路硬化、栽植树木、路灯亮化、垃圾处理设施、建文化广场、净化安全饮用水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在离屯1000米外建设了大型垃圾转运站,农户门前都安装了分级式垃圾箱,并配备7名专职清洁人员和大型垃圾车、钩机、铲车等环卫设施,每天定时打扫村道、清运垃圾,实行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庄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在大家也都自觉地维护周围的环境了,而且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安全的自来水,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前,村道两旁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的建设也让俺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这个‘美丽乡村’美得名符其实!”今年65岁的村民吴月平是朝阳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几十年来目睹这座小村的巨大变化,感触颇深。
    近年来,朝阳村美出了新高度:不仅拥有6.4平方公里乡村若画的和谐统一,更塑造了步步皆景的别样风情,并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村”“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党的好政策,让俺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村里也越变越美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既是对村庄旧貌换新颜的满意,也是对基层干部实实在在抓工作的肯定,更饱含了对村庄长期美下去的期许。
    产业兴旺添彩“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产业如何兴旺等课题,朝阳村继2016年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馆建设项目落成后,今年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立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结合民族政策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民族特色有形化等内容,继续打造集现代生态观光、娱乐餐饮、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农民增收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村寨二区、三区建设项目,努力挖掘培育民族文化、民族气氛和民族特色,全方位打造特色浓郁、亮点纷呈的美好民族村,争当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者。
    走进朝阳村民族特色村寨二区、三区建设施工现场,眼前塔吊耸立、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处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今年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打造荷花池基地和花卉观赏基地建设,深度对接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预计今年7月末正式投入使用,对外接待游客。”东辽县安石镇党委副书记、村党总支书记韩丽说,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自然融为一本,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振兴,首先是解决好“产业兴旺”。朝阳村把绿色发展与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调整优化农业要素结构、产品结构,从整体上提高了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加,让这里的村民实现宜居宜业“美梦”。突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两个抓手在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坤澳袜业、卓步凡袜业、云山木业、盛禾粮油、有机大米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并积极争取居家式养生养老大院、朝阳村工业园区等项目。
    “有了乡村振兴战略鼓舞,现在村民们干劲更足了。今年村里为了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投资建立了规范的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并栽种了1万株刺五加,着力打造刺五加种植基地。”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吕春玲说,本地有许多青年有创业欲望,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空有一番创业热情,如今创业孵化基地的建立,正成为激发更多村民创业的“源动力”。
    通过搭建创业载体,努力拓宽创业渠道,这样的“源动力”在如今的朝阳村越来越多。
    在朝阳村,坤澳袜业、卓步凡袜业两家袜企的门牌赫然醒目,与文化广场遥相对望。两家袜企年生产棉袜9800余万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余人,加上运输、设备销售、服务等,可带动千余人就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韩丽介绍说,朝阳村立足民生之本,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通过积极发展米业加工、笨榨豆油加工等农产品深加工,有机稻田、刺五加等特色种植产业及颇具特色的袜业工业,扎实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卓步凡袜业上班的村民叶金英已在现单位工作三年多。此前,她和丈夫一直靠打理家里的10来亩地维持生计。自从村里有了袜厂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不用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且钱袋子也鼓起来了。38岁的叶金英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花不到10分钟骑电动车上班,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每个月有3000余元的收入。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朝阳村汲取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村两委班子经常带领村民“走出去”,到辽宁、江苏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向专家请教,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同时也请进一些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对朝阳村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进行细致探讨,并请北京中元设计院对朝阳村未来十五年作出了整体规划。
    “任何时候,咱们都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骤,与国家战略齐步走。今年,为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我们村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广‘鴜鹭’牌系列龙虾米、蟹稻米、乌鸡蛋以及笨榨豆油等特色农产品,力争将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以便拓展更大的市场。”谈到未来的发展目标,勤快、朴实的韩丽说,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建美丽宜居特色三条街,打造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朝阳村鴜鹭系列产品一条街以及民族特色服装、日用品及民族用品、展品一条街,以此鼓励和吸引更多有志创业的农民回乡创业。
    移风易俗擦亮“文明底色”
    物质逐渐丰裕的朝阳村,如何增加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朝阳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近年来,朝阳村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进“最美”建设、好家风建设等活动的拓展延伸,扮靓农村环境,构筑文明村风、优良家风、培育新型农民,让朝阳村的环境美、风尚美、人更美。
    挥好价值引领一面旗,村民素质“美”起来。该村充分利用民族特色村寨村史馆、新时代传习所、文化广场等阵地,组织开展文化礼仪、文艺演出、道德宣讲等活动,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同时,深入挖掘身边的凡人善举事迹,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文明家庭以及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持续传播乡村“最美”正能量,走出了一条依靠“草根”典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在朝阳村,提起朝鲜族村民裴永国,村民们赞不绝口。裴永国家庭连续七年被评为最美家庭,村民们都心服口服。裴永国和妻子照顾患病的母亲20多年,从不间断、从无怨言,没有让母亲生过一个褥疮。裴永国和妻子感情深厚,都对老人孝顺、与人为善,他们家庭和睦、温暖常伴,而且时时关心着家乡的公益事业,义务修路、修广场,还带头编排朝鲜族舞蹈,组织同村村民参加市、县举办的各种文艺汇演,让周围的村民很是敬佩。
    通过这样一些长期坚持的评选活动,让朝阳村涌现出一大批“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的楷模。韩丽说,我们村的人心都特别齐,活得有滋有味,邻近的村都羡慕我们。多年来,村里无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发生。乐于奉献、建功立业、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打好文明创建一块牌,村风民风“美”起来。去年以来,朝阳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致力于推进民风教化,在全村上下掀起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宣传热潮,狠刹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文明素质,用文明新风汇聚成共建朝阳村美丽的正能量。
    去年5月,4组村民周洋的弟弟结婚。周洋的弟弟和弟媳主动依照村里移风易俗有关规定,向村里作出移风易俗承诺及婚丧喜庆事宜情况报告。
     “当天弟弟的婚宴简办了,酒席只摆了10桌,每桌饭菜的标准不超过200块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还送来助兴节目,亲戚朋友开心又尽兴,也充满温情。”周洋告诉记者,按照村里习俗,原来彩礼、迎亲、宴席、婚礼流程等费用加起来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元,甚至更高。如今不讲排场、不比阔气的婚宴不仅只花费几千元,而且还为村民们带了个好头,共同摒弃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工作看似小事,却事关村民的‘钱袋子’、事关村民的生活质量。”韩丽介绍说,去年以来,朝阳村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红白理事会领导小组,完善红白理事会相关制度和村规民约,制定本村红白理事会实施方案,组织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及《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切实把治理大操大办婚丧事宜摆上重要日程,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来抓。下一步,将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努力营造文明节俭的社会新风尚,树立文明乡风,扮靓美丽乡村。
    闲暇时节,文化书屋里“淘金”的村民越来越多;夜幕降临,文化广场上扭秧歌的、跳广场舞的村民各得其乐、各展所长。如今,随着朝阳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推进,一股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尚正在形成,引导更多的朝阳人投入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践中去,持续推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为共建美丽幸福新朝阳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行走在朝阳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乡村美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人心齐了……这里的乡村环境不比城里差,村民有文化、有幸福感、有自豪感。朝阳村美丽崛起,变的是美好的新生活,不变的是求真务实、兴村富民的初心。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王彦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