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还在这里

原来“你”还在这里

 

2013年11月15日《辽源日报》3版专刊《物业管理难规范·小区囧事》


2013年5月10日《辽源日报》3版专刊《别让垃圾堵住家门口》


2015年7月15日《辽源日报》3版专刊《劣质餐巾纸何时能退出百姓餐桌?》


2014年8月6日《辽源日报》3版专刊《占道经营,何时能停?》


2017年11月13日《辽源日报》吉D微风《一周要闻》


2014年6月26日《辽源日报》3版专刊《话说“僵尸车”》

 

    建设美丽辽源,让城市更加宜居,一直是辽源所有市民的美好心愿,也是市委、市政府为之努力的目标之一。但是,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辽源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私搭在居民小区内的车棚、阳光房,堆叠在墙角、楼道的杂物,长期占据人行道、停车位上的“僵尸车”都如同癣疥一样损害着城市的容颜和人们的心绪。
    对于这些让人心情不美丽又带着安全隐患的问题,我市也曾多次进行整改清理。然则清理这样的现象需要持续发力,如若不然,一段时间后还会有些被整治的地方或现象又固态萌发。更有些还坚挺地以“钉子户”的架势长期赖着不动,每每让人见了忍不住叹息:“怎么你还在这里?”


    任你“东南西北风”“小庙”依然“屹立”不倒

    在我市某小区居民楼,一间不足1米高的“小庙”顺院墙与楼相对而立,与居民楼相距不足三米。据居住附近的居民介绍说,“小庙”经常被使用,不仅白日里焚纸烧香,烟雾缭绕,有时夜晚还有红灯蜡烛在黑暗中闪烁,给上夜班的女同志和小孩子带来不小的心理阴影。
    2013年11月,本报记者采访了当时的小区物业经理,了解到这间“小庙”是小区一户业主私自搭建的。自“小庙”搭建后不仅给小区的环境带来了影响,也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不便。小区物业也曾多次与该业主沟通,也寻求几家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可惜“小庙”的问题最后仍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时至今日,本报记者再次路过该小区,发现“小庙”仍在。看来这场有关“小庙”的“拉锯战”,目前为止还是没能取得战果。
    为何一间占地仅一米见方、不足一米高、仅由几袋水泥、几片瓦片搭起的“小庙”能如此坚挺?持续给他人带来了不便,也引来无数邻里报怨,原因何在?也许“小庙”不在我们熟知的监管部门职权范围内,但面临这种因为谁都“管不着”的尴尬,实在是让人想不通。


    阁楼“疯狂”依旧

    2013年11月15日,本报3版专刊《物业管理难规范·小区囧事》中,刊发了《阁楼也疯狂》一文。该报道将我市部分居民小区中顶楼阁楼被居民私自违规扩建,封闭阁楼阳台的现象进行了曝光。
    转眼4年过去了,阁楼依旧“疯狂”。在我市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相关部门三令五申的情况下,各居民小区私圈使用面积,封阁楼阳台的现象仍屡见不鲜。阁楼阳台上的彩钢房虽然少了,但是新形式玻璃材质的“阳光雨棚”却比比皆是。这样的雨棚虽然外观上比彩钢房要稍好些,但小区的整体形象同样遭到了破坏,就好像一块干净的皮肤贴上了一块膏药。
    居民擅自更改楼房主体结构是违规行为。如私自圈、扩自家楼房周围的公共空间,也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规的。小区物业没有执法权,但是可以起到监督提醒的作用。在业主购房或扩建之初,应第一时间进行通告和深入讲解这其中的小“利”大“弊”。引导、提醒不起作用,应第一时间为相关执法部门提供信息,相信类似的“违建”会越来越少。


    劣制餐巾纸成“桌霸”何时才能下架?

    2015年7月15日,《辽源日报》3版专刊发了题为《劣质餐巾纸何时能退出百姓餐桌?》的报道,报道中谈到市面上有些商家为了省钱而使用劣质餐巾纸的现象。不使用劣质餐巾纸,不仅是因为这样的餐巾纸看起来暗黄不美观、使用起来易破损,更是因为劣质的餐巾纸没有质量保证、卫生难达标准,劣质餐巾纸上面极易带有大量的细菌和荧光剂,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劣质餐巾纸一度十分普遍,在批发市场里几块钱一大包的纸巾十分受欢迎。直到后来无论是店家还是顾客都认识到劣质餐巾纸的危害后,大部分商家都开始使用更加干净卫生的标准餐巾纸,更有很多饭店里使用的是带有本店名字的专用餐巾纸,这不仅看上去整洁又高雅,更有着一定的广告效果。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会见到劣质餐巾纸出现在市面中。
    劣质餐巾纸除了便宜没有任何的优点,但也就是因为便宜才让它还有在市场生存的空间。尤其是档口和街头小摊,不难见到劣质餐巾纸的身影出没。因为便宜,顾客买两串烤鱿鱼,店家就能给一叠餐巾纸。可是这样消费者是得实惠占便宜了吗?正相反,一张好的餐巾纸可以解决的问题,偏偏用一叠劣质餐巾纸,如同用脏水洗手越洗越脏,反而使卫生情况变得更糟。
    现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意识普遍提高了,那么,对于在外就餐时必不可少的餐巾纸,消费者的卫生意识也应时时在线,杜绝使用劣质的餐巾纸。


    现实版“抢车位”持续上演

    2017年11月13日,在《辽源日报》吉D微风网络平台上,《一周要闻》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在辽源市和宁街路段,安居小区附近一平房外的停车位惹发纠纷,房主称该车位是他自己画的,自动折叠车棚也是其自己搭的,而且离他家比较近,所以应归其所有,不让他人停车。
    据了解,住在附近的邻居表示,这位居民有私家车,为了防止有其他车辆停靠,就私自放置了一个折叠车库,并对外声称因为是在他家房前,所以这块地方就该是他的。他不仅不允许其他车辆停靠,还私自画了几个停车位。这种 “抢车位”行为,影响了他人的正常通行,破坏了街道的整体环境,侵占了公共走道。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则新闻据媒体报道至今,该业主的自动折叠车棚依然存在,“抢车位”行为并没有终止。这种违规私人搭建的车棚,相关部门是否应该及时处理?这么“牛气”的私家车主,如果不制止其行为,很是让人担心其他业主会不会争先效仿?同时,更希望广大市民都能有着良好的自控能力,能够自觉文明停车,这不但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更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进步的掠影。


    楼道杂物成“景点”长期存在为哪般?

    1993年央视春晚,姜昆和唐杰忠表演的相声《楼道曲》,讽刺了一些居民在楼道里堆放杂物,挤占楼道空间的现象。楼道本是给人行走的地方,却总有一些人在楼道里乱堆杂物。从腌咸菜、下大酱的大缸小罐,到谁家的木板鞋柜,既有装修用剩的水泥、沙子,也能碰上谁家常用的自行车……有用的、没用的,通通放在楼道里,不仅看着不美观,还会影响到他人出行,并且存在火灾隐患。
    本报在2013年5月10日3版,就我市一些居民楼门乱堆乱放、挤占楼道空间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呼吁市民共建文明环境,自觉清理堆积在楼道中的杂物。现在,五年已经过去了,本报记者再次走访了当初采访的几个居民小区,见到有些小区楼道内的杂物已经清理干净,加再上有社区安排专门清扫楼道的员工,看起来干净又整洁。但也有一些居民楼里,依然是杂物乱堆,有的楼道窗台摆着破旧的花盆,有的墙角堆着不知装些什么东西的编织袋子,更有用木板旧家具搭成的杂物堆,其形状如同逃生游戏里的安全陷阱,一推就倒,砸人绝对是一砸一个准。
    在楼道内放杂物,这种现状怎么就改变不呢?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一些人为图方便,家里空间小、东西多没地存放,就把不重要的、不好拿的东西放在了楼道间。那些爱在楼道存放东西的人的想法是,只要不把楼道堵死也不会有人来管,反正放在外面只要没人偷就不会造成损失。这种人更有一种侥幸心理,不觉得自家在楼道里放点儿东西就能引发安全隐患,甚至会说:“哪来那么多的火灾?”却不想想,既然隐患存在了,那火灾到底会不会发生,可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野火烧不尽原上草经商又跑来占道儿

    “在市一实验小学附近、在东辽县医院附近、在食品一条街……在我市的繁华路段,每逢节假日,总有一些商家违规占道经营。”这是2014年8月6日,《辽源日报》3版专刊刊发的一则有关我市占道经商的报道中内容,反映了我市一些临街商铺为了招揽生意,将招牌和商品摆在街路上,造成车主有车不能停、行人有路不能行,街路拥堵的乱象。
    事实上,这种经商占道的现象不仅是在2014年这一年十分严重,而是在一次次的市容、市貌整顿下,仍然能如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一般:“管得严了就不见,几日过去又出现。”
    逢年过节期间,如果没有进行专门的清理整治行动,我市几家市场附近的一些占道经营的商铺造成的堵车情况就会变得十分严重。像在东吉市场附近,过年期间外面一些卖海鲜和熟食的铺子,恨不能把货物摆到路中间去,尤其是在市场旁的十字路口,来往车辆和行人被摆在街上的商品分流,就像是山寨版的“高速收费站”。
    占道经商怎么就如此难治理?如同当初记者在报道中描述那样:在他们眼里,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就应该归自己所有。他们嘴里“为了大家购物方便”成为了占道经营的理由。实际上,他们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市民的出行,还制造了交通隐患。我市相关部门来管理,他们就“打游击”,让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很是头疼。
    至于怎么才能让这些占道经商的人“长记性”,不再屡教不改?也许只有严罚和举报并重,一边鼓励市民举报占道经商堵道的情况,一边加大处罚力度。真的管严了、管紧了,也才能管好了吧。


    “僵尸车”为何总赖着不走?

    2014年6月26 日,本报3版专刊以《话说“僵尸车”》为题,对我市部分地方停放有大量“僵尸车”的现象进行了详细报道。该报道不但指出了我市存在大量“僵尸车”的现象,而且还对“僵尸车”的成因以及对市容市貌、给市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僵尸车”占用停车位、“僵尸车”占马路,“僵尸车”挡道、“僵尸车”影响美观、“僵尸车”存在安全隐患。记者最后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僵尸车”问题。文中说:“解决‘僵尸车’问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首先,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制度,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其他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同时,市民们也应互相监督,发现‘僵尸车’,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尽快作出处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要自觉提高意识,从根源上杜绝‘僵尸车’的产生。”
    时至今日,“僵尸车”还有吗?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地方。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在一些诸如马路边、小区里、广场边等地方还有“僵尸车”停放的现象。这些“僵尸车”有的上面被人贴满了小广告,成了免费的广告宣传栏;有的被人用来存放杂物,成了个别人的“储物间”;有的长时间占据停车位,让“停车难”的问题加剧……看到如此的现象,记者不免想到这“僵尸车”的问题如此难以解决的原因何在?这原因一方面和不负责任的“僵尸车主”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相关部门的监管有关。为了实现明天不再看到“僵尸车”的愿望,估计还有许多路要走。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李锋 王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