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创造幸福

用奋斗创造幸福
——电视专题片《从一头猪崽开始的创富路》刍议
高平


  前两天,在CCTV—7《农广天地》栏目中看到了一部电视专题片《从一头猪崽开始的创富路》,很值得叫好。专题片记录了东辽县凌云乡平川村妇女于华脱贫致富进入小康的历程,主题好、选材好、创作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农教片。
  一、主题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到2020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是党的十九大的重要主题。
  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一美好愿望自古代思想家提出,千百年来被人们推崇,其中蕴含着世代百姓对宽裕、殷实理想生活的向往追求。而现今,中国的现状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还有差距,截至2017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在3000万左右,并且大多集中在农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把关注点放在了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上,提出了“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任务要求。在作为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专题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深刻而重大的主题,用一组组镜头,一个个故事,把于华这位农村妇女摆脱贫困、步入富裕、走向幸福的经历展现给世人。
  二、选材好
  专题片切入点巧妙。专题片选取了东北农村的一位普通妇女于华作为切入点,记述了这位主人公,在没有自然优势,没有背景,没有学历,没有专长的情况下,靠着辛勤奋斗实现了小康,极具说服力。专题片达到了“跟潮流、接地气、树典范”的完美统一。
  专题片的“三性”可贵。有典型性,农村农民如何脱贫奔小康,是中央牵挂的问题,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谁都知道又都难于破解的问题,对此专题片形象地做出了有理有力的阐释,具有典型意义;有示范性,中国的脱贫人口以亿计,脱贫致富的做法五花八门,而于华的做法有着示范作用,于华不是高起点的追大求全,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积沙成塔,其家庭养殖、生态养殖等模式均可复制;有实效性,脱贫致富有难度,但不是不可能,于华的经验告诉人们,一有志气,二有头脑,三有干劲就能脱贫致富。
  专题片重点突出。对于农村农民来说,脱贫致富的最大难点是“无志”,没志气,不要强,随弯就弯,指望“伸手”脱贫,等待救济脱贫,在一些地方已成定势。扶贫先扶志,无论是规模扶贫还是精准扶贫,不解决“扶志”的难题,就不能取得长远效果。而于华的难能可贵之处正是她的不甘贫困,她的人穷志不穷。专题片突出展示了愿望积极、做法可行、态度执着、由小到大“滚雪球”的“于华模式”。同时,还对农村产业如何能够做起、做大、做强、做长的途径和要点给予关注,如生态养殖的形成,规模化多种经营的建立等等。
  专题片的“致富经”条理清晰。之所以说是“农教片”,因为专题片把于华的成功做法,梳理成一套清晰的“致富经”。首先,要有梦想,于华最先有的是致富愿望,是“我的下一代能过上好日子,能念上大学”的目标和蓝图;其次,要能吃苦,于华“早起晚睡,从地里干活回来还不忘顺便给猪采一些菜,回家后宁可自己吃不上饭也不让小猪饿着”,那种不惜力,不怕累,踏实做事,执着进取的作为,用奋斗的意志,显奋斗的精神,干奋斗的事业,创奋斗的幸福;再次,要有头脑,只有掌握了技术、掌握了知识、掌握了信息,才能掌握产业的主动,劁猪价格由每头2元,被人为涨到3元,又涨到5元,最后涨到了10元,于华已经“偷艺”有成,能够自己干了;通过学习和实践,于华掌握了配种、妊娠管理、产仔接生、疫病防治等全套的母猪繁育技术;捕捉信息,听说猪肉行情抬头,于华果断买回来80头小猪,抢得先机,几个月后出栏,竟然挣了十万元;得知改良品种的猪销路势头好,于华大胆引进;牛粪成负担时,于华接受新概念,用牛粪养蚯蚓,用蚯蚓喂鸡,使鸡多下蛋,而蚯蚓粪又成了优良有机肥,有机肥用于种植作物,作物秸秆拿来喂牛,一条完整的良性循环产业链形成。
  三、创作好
  塑造人物形象。写人、写人做的事、写人在做事时的性格、写人物性格创出的结果,透过结果诠释人物的精神和命运,这是该片特有的吸引人的地方。以人说事,以事论理,以理形成经验,把经验升华为讲义,突破了单纯教学片的窠臼。
  节奏舒缓自然。作为具有教学意义的专题片,通篇节奏统一,没有忽疾忽缓,如同一位饱学先生在授课,自然舒展,言辞紧凑而又娓娓道来,给观众很舒适、乐于接受的美感。
  语言通俗朴实。一是人物语言,于华当初养猪的想法是,“折腾好了咱就有钱了,就行了,折腾不好大不了还回去,还是个穷人嘛”,话语质朴,态度豁达,真实可信;二是民间说道,“农村养猪,在早年就有个说道,要是娘家人送给个猪槽子,你的猪就能养起来”,这样的民间说道,清晰透露出靠天吃饭的农民对安稳生产、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三是农谚运用,“养猪无巧,窝干食饱”,“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此类的农谚,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有说理性和传播力;四是解说词,提纲挈领,准确归纳,画龙点睛……整个专题片的语言通俗、鲜活、生动、洗练。
  场景真实生动。片子的开头,杀猪、烀肉、酒宴的场面,细切的酸菜丝和热气腾腾大块肉的特写,众人忙碌、人气旺盛、喜庆浓烈的氛围,营造出好一派农村百姓欢天喜地过大年的热烈景象;于华期待东山再起时的凝神仰望;十万元的第一桶金带来的喜上眉梢;牛粪经蚯蚓消化变成松散的有机肥的镜头切换;卖猪时,买卖俩心眼的场面,相互间暗自较劲的表情,共同盯着电子秤的眼神……一个个镜头设置的准确,捕捉的传神。还有皑皑的白雪,绵延广袤的青纱帐,一排吃奶猪崽的可掬憨态,小鸡高居树上的悠闲……竞相传递出今天农村农民的生活景象和精神面貌。
  手法讲究传神。倒叙给出悬念,作答道出原委,能吸引人;情节跌宕,波澜随着人物的命运起伏,少了平铺直叙的干枯;关键内容用人物语言或画外音解说再辅以字幕,考虑周全,顾及观众需要;详略得当,在脱贫致富成果的形成中,突出于华的作为,而不可或缺的农广校、中组部、农业部被一带而过,不冲淡主题。
  四、能更好
  1、增添后续呼应。片子开头,人们对于华一口一个“于老板”叫着,又是感谢,又是敬重,而所有这些竟然不是伏笔,因为后文再无交代。作为片中交代的“致富带头人”,于华应该是做了 “先富带后富”、“带动当地就业”等事情,然而,这些没做交代,而这没做交代则致使主题没有进一步深化。
  2、略加风险提示。对于市场波动、疫病防治、产业的升级转型……诸类的风险和课题,最好做些提示,不能光唱喜歌。尤其是规模养殖业的疫病防治(诸如猪瘟、蓝耳、禽流感、口蹄疫),这一可怕的、致命的、甚至具有毁灭性的世界难题,于华不应该懵懵懂懂,观众也要略有知晓,作为农教片更不应该留白。
  总而言之,电视专题片《从一头猪崽开始的创富路》值得一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着力点,作为农教片它具有实用价值,作为传记片它有观赏性。
  用奋斗去创造幸福吧,于华为许多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