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辽源天蓝 地绿 水净 城美 林茂

生态宜居 绿色发展
让辽源天蓝 地绿 水净 城美 林茂

 

    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工作是在第一个十年绿化美化建设基础上,全面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加强林地保护、恢复森林植被、推进林业改革的突破创新时段。我市造林绿化工作在省林业厅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生态与民生发展并重的要求,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努力打造山清水秀、绿美乡村的宜居环境。到目前为止,已达到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辽源市形成“显山露水、透绿见蓝”的生动局面、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品位打下了坚实的绿色基础。

 

市领导身体力行,带头植树。

 

    几年来,全市造林绿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绿化美化重点突出,大手笔,大投入,出精品,上档次,广大群众造林绿化积极性空前高涨,做到了“美丽辽源,生态先行”。
    领导重视,身先士卒,开创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新局面
    绿化美化环境是生态林业建设的主体,是一项全民性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来完成。各级党委政府对每年的造林绿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惠民工程之一。就把保护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到基层,检查指导造林绿化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人员、资金等问题。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宣传爱绿、护绿的重要意义,宣传“绿色储蓄”和“百树养老”工程,宣传清收还林,造福子孙的重要性,使绿化美化政策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各级领导身先士卒,带头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自身的行动,宣传造林绿化,绿美辽源的重大意义。
    每年的4月中下旬,各级党委政府都相继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都积极参加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
    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增加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强了植绿、爱绿、护绿意识,此项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市造林绿化美化工作的开展,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相继带头植树造林办绿化点。
    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裸露山体,增加绿美新亮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裸露山体综合治理工作,2017年3月初,由政府相关领导带队,市林业局相关人员参加,对山东省招远市的裸露山体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考察。
    通过考察,结合我市裸露山体实际情况,起草了《辽源市裸露山体综合治理方案(征求意见稿)》,下发至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2017年12月29日综合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辽源市裸露山体综合治理方案》以市政府名义下发。
    按照《辽源市裸露山体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我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普通干线以上公路和铁路可视范围内影响观瞻的裸露山体综合治理。
    精心组织,超常举措, 扎实开展道路、村屯绿化,实现美丽乡村新进展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强力推进我市农村绿化美化是几年来我市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以来我市安排村屯绿化980个,道路绿化813公里,几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道路和村屯绿化,把道路绿化和村屯绿化作为美丽辽源、绿色发展的突破口,真抓实干。我市已完成村屯绿化1035个,乡路绿化1014.1公里,已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并且质量逐年提高。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实现清收还林新突破
    林地清收是生态修复的重大举措,我市自2011年就打响了轰轰烈烈的清收还林运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最近两年有所反弹,毁苗复耕现象随处可见,形势不容乐观。基于此,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再次把林地清收提到议事日程,要求各乡镇一定要抓住玉米价格低迷以及省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有利契机,巩固成绩,扩大战果,应收尽收,保质保量完成年度清收还林任务,实现林地清收新突破,为迎接2018年省政府“三年清收,五年还林”全面核查验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要做好对现有还林地的管护和补植补造工作,确保清收林地全部还林、成林。为使今年清收还林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林地清收工作进行全面的再动员和再部署。召开清收还林工作专题会议,将会议开到村一级,对毁林复耕涉林违法案件由公检法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查处一批大案、要案,高压态势绝不动摇。 二是全面开展回头查,踏踏实实做好春季补植补造工作。对过去还林地块流失或成活率没有达标的,要求各乡镇要及早做好统计,及早规划,做好补植地块的踏查和苗木预购工作,确保补植成功,为迎接省检奠定基础。三是加强监管,确保还林苗木质量关。严防不合格苗上山造林,严防苗木层层加价,决不允许“天价苗木”发生。四是严格检查,加强管护力度。充分发挥村组护林员作用,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型,同时狠抓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封山禁牧工作。五是精确核查,补贴到位。各乡镇要抽调专人做好为退耕户核发林照的准备工作,做到“树定根,林定权,人定心”。六是示范引领,积极鼓励退耕户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广林苗一体化经营模式。各乡镇、各部门对发展林下经济的还林户全方位提供科技支撑。
    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实现新老城区绿化美化新面貌
    近年来,我市以东丰县创建“国家级园林城”为载体,再掀全民植绿新高潮,大规模增加城区和县城植绿量,使城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更加合理,全力打造具有“四城、五乡”特色的园林城市。城区加大新增绿地规模,完善原有绿化景观,提升市区绿化品位。东丰县西城区绿化美化已初具规模,对于没有完工的街路和景观带,继续遵循高起点,出精品的原则,采取常绿落叶相结合,绿化彩化相结合,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冠花草相结合的立体结构。同时要求各企事业单位院内绿化也要高标准规划,严格按设计施工,让鹿乡儿女真正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7年,东丰县老城区绿化以创建园林城为契机,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空间,本着见缝插绿、有路必有树、有地必栽树、黄土不露天的原则,科学规划,高标准实施,逐步改善老城区绿化水平。对于高速公路出口、辽源出口、梅河出口等重要景观带要聘请专业人员设计,高标准施工,体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效果。今年东丰新老城区共栽植乔木1336株,灌木745株,绿篱187591株,草坪12439平方米,花卉17280株,本着“用小苗、出精品、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采用二次竞争性谈判竞价招标,大大降低了绿化成本,去年东丰县城绿化共投入资金120余万元。
    服务林农,促进增收,统筹推进苗木产业新发展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林农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苗木是造林绿化美化的主体,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苗木产业已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为了把我市苗木产业协会真正办成林农之友、苗农之家,各级林业部门进一步理清思路,摸清家底,确立我市苗木产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主导产业,引导我市苗木生产合理布局,抓好典型示范,推动龙头产业的发展及辐射带动作用,定期聘请专家和业务能手举办培训班,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利用清收还林地大力发展山地苗圃,实现林苗一体化经营模式,以破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树不见钱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完善绿化苗木生产、经营、销售体系,打造绿化苗木网络展示、销售平台, 实现林农要致富,青山得保护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具体的工作中,各级林业部门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级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市造林绿化工作。实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群策群力,各级联动,协同攻坚;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措施,广泛宣传造林绿化的重大意义,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科学规划,高标准施工。根据本单位、本部门年度任务,组织林业技术人员,逐乡镇,逐工程,高标准规划,为林业生态建设步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奠定基础;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作业施工,确保营造一处、成林一处。
    创新机制,注重实效。重点工程实行专业队造林,保证造林绿化质量;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坚持依法治林,确保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保存率达到80%以上;在积极申报、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逐步制订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干群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强化督查,严格奖惩。将造林绿化美化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督查工作的重点,健全督查机制,定期发布督查通报,确保造林绿化任务落到实处。今春造林绿化工作结束后,各级林业部门将组织力量及时对各乡镇和有关单位造林绿化成果进行检查,对完不成任务或造林绿化未达到质量标准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增加科技含量,推动生态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林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施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了植物源浸根造林技术普遍推广应用;加大树种结构调整,优化林分质量;培育容器苗木,保证造林质量。


    自2011年以来,全市在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期间,共完成义务植树1049.3万株,建义务植树基地11处,面积41.2公顷;完成城市新增绿地48.6公顷;完成县城新增绿地52.94公顷;完成村屯绿化1035个;完成公路、乡路绿化1014.1公里;完成河流绿化273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2827.3公顷;完成封山育林4000公顷;完成迹地更新6113.2公顷;完成低质低产林改造1573.9公顷;完成森林抚育7803.3公顷。


    东丰:再现绿色丰碑

    东丰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工作,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超前举措,攻坚克难,使我县绿化美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同时也获得了诸多荣誉称号:曾获“全国营造林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造林绿化宣传先进县”“吉林省绿化美化吉林大地先进单位”“吉林省林木种苗管理先进单位”“三北四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以来,各级领导紧跟时代脉搏,转变观念,砥砺前行,实施以建设大美东丰为主线的发展战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载体,变依靠森林资源为依托森林资源,变部门办林业为全社会办林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以“互联网+生态”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加大生态保护红线意识,把巩固清收还林作为生态修复的首任,全面开创生态治理体系和自理能力现代化。东丰大地掀起了新一轮绿化美化高潮,截止2017年末,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东丰大地东丰县共完成人工造林15827公顷,迹地更新2537公顷,低产林改造1017公顷,森林抚育4668公顷,封山育林4667公顷;完成义务植树420万株,新建大型义务植树基地7个,县城新增绿地44公顷,高标准村屯绿化254个,县乡公路绿化266公里,河流绿化91公里,全面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任务。放眼望去,东丰大地“天蓝、地绿、水清、城美”,绿化美化硕果累累。


    辽源:一街一景 景景有别

    201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公用局的正确领导下,园林处以建设“绿树掩映、鲜花盛开、满城景点、美丽如画”独具北方特色的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绿色、生态、宜居的山水林城为目标,在城区大力开展绿色长廊、景观升级、造池摆花、主题花园、增绿添景等绿化美化建设改造工程,全面提升了各项绿化指标,强化了园林绿化管养措施,城市园林取得明显成效。5年以来城区绿化市财政投资6826.8万元,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726.9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7.27%;公园绿地达到489.33公顷;人均占有公园绿地10.04m2/人;建成区绿地面积1542.0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28%。初步形成了结构分布趋于合理;绿色配臵走向多层次、多样性、开放式和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单位绿化、公共绿地绿化多方位的城市绿化建设格局。2015年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的复查工作。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快速发展。突出风格特点,街路绿化覆盖面积逐年增加。2013年以来,园林处坚持“一街一景、景景有别、路路不同”的行道绿化原则,因路造景,因景配绿。先后完成了仙城大街、仙城东路、仙城西路、东裕路、青年路、丰寿路、矿北大街、西福路、和宁街、河滨东路、河滨西路等多条道路的绿化改造、建设工作。
    突出精品意识,绿地功能日趋完善。园林处本着“因地制宜、景观多样”的原则,注重装饰节点打造各异“盆景”,实施见缝插绿、造池铺绿、找空补绿,每个节点做到精雕细刻,先后完成了阳光新城墙外、青年路片林、梨树河沿岸、水务集团大门面侧绿地、市宾馆门前、部队门前、一中墙外、和宁街入口、斜拉桥北侧、连心桥头等风景独特的街头绿地,使城市公共绿地功能逐步完善,布局日趋合理。
    新建、改造提升绿地、花池,美化景点随处可见。2013年以来,园林处充分利用城区边角地、裸露地、弃置地等规范建设街头绿地、花池,在花池栽植景观树、景观球、模纹,铺植草坪,配植色彩鲜艳的串红、孔雀草、凤仙、彩叶草等时令花卉和景天、萱草等宿根花卉。大型精品绿地,突出以小做精,因地造景,通过在修建精致的小花池、小花坛、小绿带、小花带、小雕塑和园林小品等,分别在城市中心区新建了300余处绿地、花池。
    绿色长廊不断延伸。为进一步净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给市民生活营造更加休闲、愉悦、观赏和宜居的良好空间,本着“生态、林荫、休闲”的原则,注重乔灌木搭配,分层次绿化,增建仿生回廊、巧立隽秀凉亭、点缀奇石怪松,形成了和宁、人民、向阳、西宁、益寿、年寿、福兴、连阳等20余处连贯有序独特的景观绿带。
    主题花园市区“安家落户”。为了给市民营造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园林处先后新建美人蕉园、梨花园、百花园、芍药园和牡丹园。在美人蕉园栽植粉色、红色、黄色等色彩鲜艳的美人蕉及宿根花卉。在梨花园栽植梨树外围配植模纹、树下播种草坪,配了凉亭、搭了回廊、设了小品、安了景石,形成了2000平方米的街心花园。在中级法院游园西侧规范建成了百花园,园内先后栽植郁金香、小丽花和风花月季等观赏花卉。牡丹园内栽植多个颜色牡丹;在龙山公园魁星楼北侧芍药园内栽植芍药。通过规模化、艺术化的种植高档观赏花卉,由五颜六色花系绘织成别样的景观,美化城市环境,为城市赋予独特个性。
    绿化工作中坚持高标准、提升绿化水平。城市的绿化建设要按照建设大都市生态环境要求,实施科学规划,全面提升整体水平。规划是龙头,科学的规划是绿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高标准的规划是创建园林型城市的前提。为此,在每年的绿化工程谋划阶段,都要进行几十次的研究讨论,十几次的实地踏察,并吸收借鉴其它城市先进经验,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确定了以增强城市品位、突出地方特色、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规划原则。


    2018年工作目标

    完成清收还林26700亩,森林抚育16000亩,城市新增绿地4万平方米,县城新增绿地2.6万平方米,村屯绿化70个,道路绿化116公里,河流绿化46公里。


    东辽:走进绿色发展新时代

    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东辽大地铺展,一场关乎全县人民福祉、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已经开启征程。自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辽源大地规划》实施以来,东辽县委、县政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经过七年的努力,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绩,奏响了绿色发展的凯歌,谱写了生态文明新篇章。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1%,县城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61平方米,共完成植树造林9218.83公顷,义务植树490万株,高标准绿化村屯552个,绿化河流182公里,绿化公路560公里,县城新增绿地9.1万平方米,工矿区恢复140公顷。清理回收林地19880公顷,还林7735.83公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东辽的强有力抓手。生态建设,林业是基础;美丽东辽,绿色是底色。东辽县按照“六个东辽”建设总体部署,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绿化美化辽源大地成效显著,森林质量和总量取得双增加,全县森林生态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绿色屏障功能持续增强,为维护东辽生态安全作出了贡献。如今的东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绿色资源本底,已经成为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东辽县政府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加大生态保护工作在各乡镇、各部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加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力度;建立健全常态化巡查机制,完善网格化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制止、查处各类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是开展了“雷霆行动”“春雷行动”“绿剑行动”“飓风1号行动”“森林资源保护年”和“打击砍树烧火、滥砍滥捕滥猎”等专项行动,严刹破坏森林资源之风。二是在全县范围内加大了封山禁牧的工作力度,有效巩固了造林成果。三是森林防火进一步加强。全县建立了2支专业化和6支半专业化森林防火消防队以及250支义务扑火队,扑救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连续3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佳绩。四是实施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工程。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五是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对重点监测区域进行定点监测和定期普查,遇有疫情发生,及早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置。对全县境内调入、调出林产品严格实行产地检疫制度,发现疫情,及时封锁扑灭,严防疫情扩散。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基础和保障。着力坚持城乡绿化覆盖。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召开林业工作会议,定期召开协调会和碰头会专题研究绿化工作,签订林地清收还林责任书,下达造林绿化任务。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纳入绩效考核一票否决指标。在县城绿化方面,在不断扩大绿地面积的同时,注重精品工程建设,县城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大批生态建设成果与人民共享,县城绿地、休闲广场、景观长廊、县界出入口等建设,为百姓提供了近距离享受自然的场所。在乡村绿化方面,绿美示范村屯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沟边、河边、路边、零星地边见缝插绿,千方百计增加绿量,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特色乡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强力推进清收还林工作。东辽县着力坚持高位推动,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分解任务夯实责任,统筹推进。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林业部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清收还林工作落实,在还林期间严格造林质量管理,加强督导检查,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高位推动的工作格局,确保还林成效。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绿色资源,已经成为东辽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着力开发森林旅游业。森林旅游是林业满足人民户外游憩需要和优美生态追求的主要渠道,在保护的前提下,要加强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东辽县政府明确政策支持,为开发利用森林提供基本遵循。以“森林旅游”激活“森林经济”,旅游产业的联动融合发展秉承了“林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实现林农收入提高,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贡献。全县共投资2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建设了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红叶岭省级森林公园,目前正在全力建设乌龙山省级森林公园。
    让东辽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是东辽人民的奋斗目标。着眼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生态支撑和绿色保障。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东辽正向着更绿色、更健康的道路前进。

 

 

 

 


    本版稿件、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采写 摄影
    本版策划 李芮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