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艾草香 悠悠思故人

青青艾草香 悠悠思故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伴随着阴雨天气的持续,我们也即将迎来2018年的清明节。每年的4月5日前后,花店里鲜嫩欲滴的菊花与色彩斑斓的绢花争奇斗艳,悼念亲人的祭祀者们带着花卉等祭品来到墓前,表达着心中的缅怀之情。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同时,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和寒食节,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清明,正是出门踏青好时节。
    生命在于运动,根据国家法定假日的安排,今年的清明节有三天小长假。假日期间,除了要去为已逝亲人扫墓,建议大家借着清明的好时机出门走走。“向阳山、鴜鹭湖……我带着你,你带上寒食,大家一起去踏青。”


    厉害了,我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踏青节。同时,清明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老实说,很难找到比清明节名字和寓意更多的节日了。
    清明节到底有多牛呢?这我们就要细唠一下清明节了。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为公历的4月5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清明节也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还是中国传统的三大鬼节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同时,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也叫寒食节。大家除了在清明前后会出门踏青,在那一天里家里是不会开火做饭的,也就是吃“寒食”。2006年5月20日,由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本身又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的。百善孝为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祖先崇拜和孝道的影响十分深远。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我们将孝顺与否视为对他人人品评判的重要依据。无论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劝人向善,还是精神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对孝的严格要求。作为祭祀先祖的清明节,正是中华民族孝的体现,因此,清明节是融入中国人骨髓里的深刻烙印。
    作为节气,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得这个道理。
    清明又被称为踏春节,也正是因为清明前后,随着降雨增多和气温变暖,野外花草树木泛上青色,正是出游的好时机,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清明为什么又叫寒食节呢?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另一方面,清明前后山上枯草依然茂盛,无论是祭祖还是踏青时都极易引发山火,从安全上讲,在野外禁火也是件非常明智的选择。
    总得来说,清明是一个集节气、传统祭祀活动、踏青春游和禁火于一身的节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明传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视清明节,过好清明节,将清明节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一代代传递一去,是我们重视传统节日、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最好表达方式。


    念先人:传统祭祀,文明先行

    清明祭祀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传统的方式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这么一想,我们传统的清明祭祀本就是文明的典范,怀念先祖的同时,也饱含着对生命与环境的大和谐。可后来,不再讲究禁火后就变成把纸钱烧掉。
    旧时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在路口或是先祖的坟墓前,将“包袱”连带里面的纸钱一起焚烧。
    这就让人想起了几年前,辽源还没有对市内烧纸进行严格管治的时候,每到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的傍晚,一些路口就变得非常难行。一片昏暗的道路两旁,是一堆堆的火焰在翻腾,硬是让一座美丽的城市变得烟雾缭绕。而每到清明期间,都会发生因上坟扫墓引发的火灾,更是让节日变成了一场悲剧。
    当然,现在的辽源可不再是那时的旧模样,经过市里对文明祭祀的宣传和相关部门相互合作,对市区烧纸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可以看到,清明期间的节日市场,各种白色、黄色的鲜嫩菊花被制做成美丽芬芳的花束,各色的绢花也做得精美逼真,完全可以满足市民们清明祭祀的需求。也有距离太远不方便回乡祭拜先人的祭祀者,选择在网络祭拜,或是雇人专门祭拜,也不失为一种新式的祭祀方式。


    清明还能这样过

    吃: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最常见的就是由麦草或是艾草的汁和糯米面,里面包上豆沙馅,吃起来美味又养生的青团。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等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和面,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还有一些商家研究出青团的花式做法,有的用果脯做馅,有的在面皮直接压入鲜花,美食美味引人口舌生津。除了青团,很多地方也有其特有的清明节美食,在山东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听起来是不是让人食欲大动?除了美食达人可以自己在家尝试制作,也可以在辽源的超市里买到,当然很多电商在清明节期间也都会上架这些清明节美食。
    玩: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当然,我们辽源人过清明节还真没有那么多的游玩项目,但我们可以与家人朋友出游踏青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市区里的向阳山森林公园,周边的乌龙山、杨木水库等几座青山水库,鴜鹭湖等两县、两区的几个旅游景点都是不错的去处。
    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眼见着清明临近,已经有一些市民开始了自己的踏青之旅。有些旅游爱好者已经早早地定好了清明假期出游的行程,也有些市民则在辽源周边适合踏青的地方踩好了点。越是临近清明节的这段时间,越能看到那些赶着大好春光出来旅游的市民们,他们三五成群,或是与好友同行,或是与家人相伴。带着美食,伴着美景,为我们展现的是现今辽源人美好幸福的生活,和对幸福未来的期待。


    无安全,不成行

    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现如今生活条件变好,大城市和出国旅游都变得轻松容易,但人们出游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却少了许多。赶在清明的假期,家人朋友相约出游,哪怕仅仅是在辽源周边转转,也算是不负这片大好春光。但在这里提醒广大市民,出门游玩千万不能忘了:假日出行,安全第一。
    自驾游的市民,一定要注重安全行驶,出行前做好旅游规划,合理安排时间休息,千万不要疲劳驾驶和酒驾。
    到野外踏青的市民则要多注意野地里的蚊蝇和蛇鼠,衣服一定要选择长袖扎口,做好防护措施,减少皮肤外露,最好在身上喷洒清凉油等药水。尤其注意不要被蜱虫和毒蛇叮咬到,如果被叮咬也不要自己盲目处理,及时送医进行专业治疗。
    带家里老人和孩子出游的市民则要多小心,老人和孩子体质弱,易摔倒,出游时注意不要让他们累到,也不要选择太难行的路段。休息时尽量挑向阳背风处,吃的食品也注意不要太冷硬难消化。并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他们增、减衣物,防止因出汗和吹风引发感冒。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魏利军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