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喜”与“忧”

学前教育的“喜”与“忧”
本报记者 付晓娇

 

    随着全国“两会”的胜利闭幕,一些热门话题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针对学前教育问题。3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时特别强调:“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相信这句话一说出来,很多家长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记者的宝宝就在我市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大班就读,所以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了解的。记得宝宝刚上大班的时候就有很多“好心”的家长朋友劝我把孩子转到私立幼儿园就读。问起原因,是部分私立幼儿园大班教得多,有的甚至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都提前教完了,这样孩子上小学就不能那么吃力了。记者的选择是继续在一所公立幼儿园就读,因为那里可以让孩子们充满快乐,真正体验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记得之前读过的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文中介绍了国外的幼儿园教学模式就是“玩儿”,幼儿园根本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小脑筋,喜欢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而在我们国内,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里就已经被套上了“枷锁”,家长们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孩子不得不提前背负沉重担子的“善意”。而记者听到更多来自孩子的声音是:“妈妈,我想玩儿,我不想学习。”其实,事实已经证明, 孩子在幼儿园学得过多,上了小学未必就是件好事。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都学过、都会了,所以上课就会出现精神溜号、不认真听讲的情况,这样就会让孩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孩子长大以后能不能出息,和学得多少没有关系,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出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