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好人”德润辽源引领好风尚

“辽源好人”德润辽源引领好风尚

 

 

    “城市好人”奉献别人、温暖别人、感动别人、激励别人,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一座城市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名“城市好人”而变得更有温度、更加美好。“城市好人”的凡人善举,意义并不平凡,它恰似一根根道德之“柴”,燃起了城市文明之“火”、照亮人们前进的征程。近年来,“辽源好人”层出不穷,“辽源好人”队伍不断壮大。在过去的一年里,又有100多位“辽源好人”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感动着我们的城市、温暖了我们的生活。最终,有10人成为“辽源好人”2017年度人物。“辽源好人”,是我们身边最美丽的风景、是温暖了千家万户的精神阳光。他们无私地播撒大爱,上善若水、润物无声;他们用凡人善举温暖了辽源这座爱心之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辽源好人”2017年度人物,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


    用真情为亲人构筑爱的港湾
    赵艳霞,女,汉族,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东丰县大阳镇得胜村妇女主任

    赵艳霞21岁时满怀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同村老实本分的男友结婚。然而,婚后不到一年,公公突然离世,爷爷、奶奶和婆婆相继病倒。为照顾三位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幼子,她毅然放弃无比热爱的教育事业,担起家庭的重担,一过就是20多年。有人问她:“当年你为了照顾三位老人和孩子,辞去了学校教师的工作,那个时候心里有落差吗?”她说:“当时有过犹豫。教师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作,我当时的同事现在也都转正成公办教师了。那个时候,我哪能想得那么多,都是亲人,我不照顾他们、谁来照顾他们。看着他们能吃上一口热乎饭、能按时吃上药,我心里也就踏实了。”
    为贴补家用,她开过食杂店。在出任村妇女主任后,她带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这些年,她以善良和坚毅迎来家庭和事业上的第二个春天,并获得省、市、县多项荣誉称号。现在,她家经济情况比以前好多了,她希望家里老人的身体能健健康康,家里一切都能顺顺利利,日子越过越红火!


    用无声坚守诠释爱情的忠贞
    王安,男,汉族,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西安区安康社区第十网格党支部书记

    1973年,王安与妻子韩国琴结婚,有了儿子后,一家三口其乐融融。1976年深夜,妻子由于被歹徒追赶而患上精神疾病。从此,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王安身上。当命运的乌云袭来,他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用宽厚的臂膀为妻子撑起了一片蓝天,栉风沐雨,信守一生。
    在这40多年里,他觉得最困难的时候是妻子刚发病的时候。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妻子的病情也比较严重。王安要给妻子买药看病,还要照顾孩子。那时,家里就王安一个人,他也不太会照顾人,没什么经验,有时候手忙脚乱的,一天从早忙到晚,累得够呛。现在,妻子的病情已经好多了,家里的花卉让她养得很好。王安的儿子在外面打工也挺好的,家里也住上了楼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王安说:“我就想着好好照顾老伴儿,好好锻炼身体,多活几十年,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添加奉献的砝码 让青春更加丰满
    隋骐骏,男,满族,2002年出生,市第五中学学生

    2015年,隋骐骏随父亲工作调动由白城市第三中学转入辽源五中学习。他不仅成绩优异、热爱运动、喜欢读书,还爱好广泛,演讲、评书、拉小提琴、唱歌都有涉猎。他六七岁就随父母开始公益活动,参加爱心志愿者团队看望福利院老人。他虽生活俭朴却乐善好施,多次向灾区捐款捐物,为患淋巴癌的学生捐款并募集医疗费用,与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他满满的正能量也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同学,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优秀榜样。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他虽然只是一名年少的普通中学生,但却有一颗无比善良的心;他满怀热情的身影在志愿活动中绽放温暖的光彩。在人生的天秤上,他亲手为自己添加着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砝码,让青春更加丰满、厚重。


    努力做好群众最信赖的贴心人
    籍红,女,汉族,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龙山区站前社区居委会主任

    她是一位普通的社区干部、一位辽源的“小巷总理”。她没有豪言壮语,却视居民为亲人,默默地奔波劳碌。她挥洒着汗水创造了社区的安宁与祥和,她是群众最信赖的贴心人……这个人就是龙山区站前社区居委会主任籍红。
    籍红热爱社区工作,把居民群众当作亲人。小区物业管理有问题、贫困户没钱吃药、孩子交不起学费、独居老人需要照顾、邻里发生纠纷,群众都会在第一时间找她帮助解决。她说:“我对社区工作一直都怀着一股热情,努力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我觉得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把群众当成亲人,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尽自己所能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15年来,她义务帮助居民群众办好事200余件,处理问题60余件,为25名低保户办理临时救助,为12户独居老人提供代理服务。她带头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曾两次荣获“十佳小巷总理”称号,连续五年被社区党委评为“优秀网格长”。


    默默坚守当好群众安全出行守护人
    李志明,男,汉族,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市客运总站值班站长

    “车过鸣笛响,愿为守站人。”这说的就是市客运总站值班站长李志明。他是车辆营运的安全监督者,也是旅客出行的贴心守护人。他将责任与使命化作前行的动力,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着对交通事业的崇敬与热爱……
    李志明坚持“服务第一、旅客至上”的企业宗旨,立足岗位学雷锋。多年来,他带领班组开展“心连心”志愿帮扶活动200余次,为旅客做好事600余件。他在困难面前敢冲锋,确保了站场、车辆和人员出行安全,在职工群众中起到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总站和客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客运总站工作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别人休息的节假日,他们最忙”。在节假日、尤其春节期间,客运站就迎来了客流高峰期。李志明的工作在这个时候就比较忙了,忙起来十几个小时都没法休息,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李志明说:“这个时候虽然很苦很累,但是一想到只要能为乘客服务好,让乘客顺顺利利、高高兴兴地上车回到家,就没白忙。”
    由于工作努力,他先后获得2013年“市优秀党员”、市交通运输局“先进工作者”、2015年全国春运“情满旅途”先进个人等十几项荣誉。


    医者仁心托起生命的绿洲
    郭朝阳,男,汉族,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

    他以己之术、医人之心,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他技术精湛,是学科带头人;他医者仁心,托起了生命的绿洲;他朝着太阳生长,也成为别人的生命暖阳。他,就是郭朝阳。
    1997年从医以来,郭朝阳潜心钻研业务,相继开创冠脉造影检查术、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等多项技术先河,填补了辽源地区心脏病介入诊治空白;经桡动脉急诊PCI、双侧冠脉造影逆向导丝开通CTO病变PCI,达国内先进水平。他带头开设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最多一天连做7台手术,平均每年挽救20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生命。
    他的生活极其不规律。半夜三更,一个电话响起,他就得马上起床,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救治病人。医生这个工作性质特殊,他和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在沈阳培训了三年,他错过了儿子出生、上幼儿园等很多家里的事情,这让他感觉挺对不起妻子和儿子的。现在,他还是一直忙,节假日经常不能在家,家里很多事都是妻子一个人忙活。郭朝阳说:“我想对妻子说一句,对不起,你辛苦了。我知道你非常的不容易,但既然穿上了这身白大褂,我就有自己的职责,希望你能理解。”
    多年来,他救人无数,同时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奖,医术善德被人广为赞誉。


    把汗水留在车厢 把爱献给乘客
    王永斌,男,汉族,1976年出生,市公共汽车公司驾驶员

    王永斌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公交工作第一线。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光辉事迹,却同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每天4时许就出发,凭借多年技术磨炼,总结出闻、听、看、摸“四字法”,20年来所驾驶的汽车从未发生机损故障或行车责任事故,安全行程达50余万公里。他创新操作方法,全年为公司节约成本近万元;积累出“五心”服务法,带动和提升公司驾驶员的服务水平,每年都会收到大量的感谢信、锦旗。
    由于长期开一个线路的公交车,他与经常坐车的乘客慢慢地熟悉起来。早班车凌晨5时左右从始发站发车,乘车的多数是中学生。上车时,他总是告诉孩子们坐稳扶好,下车前再叮嘱他们别落下东西。经常乘车的还有几位年纪大的老人。其中一位年逾90岁的老奶奶每次乘车时,他都是上车把老人抱上来,下车再抱下去。
    20多年来,王永斌早出晚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用奉献诠释着人生的真谛,把汗水洒在车厢、把爱奉献给乘客。


    不忘初心、教书育人铸大爱
    杨凯华,男,汉族,1982年出生,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2016年8月,有着14年从教生涯的优秀教师杨凯华积极响应号召,舍下家中老小前往西藏日喀则地区支教,在日喀则市第三高中担任高一、高三年级数学教师。他呕心沥血,教出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2017年6月14日,在返回公寓途中遭遇车祸,造成右小腿和脚粉碎性分离。在连续6次全麻手术后,他虽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一条小腿。之后,他又在不能全身麻醉的情况下一段段截肢植皮。在经历交通事故因公致残后,他用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战胜病痛。如今,他依然牵挂着那片热土、牵挂着那里的孩子们。他说:“我出事之后,那里的同事和学生也多次问候我。现在,我还很怀念那里的学生,等自己身体好了、条件允许了,还要回去看看。”
    他是雪山上最美的高原红,在朴实无华中彰显着最美的风采,践行着不忘的初心……教师的初心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言传身教,杨凯华老师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白山黑土、更在雪域高原,传递着人民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可贵品格。


    甘于奉献,无愧于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张义和,男,汉族,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东辽县公安局渭津派出所教导员

    14年如一日,张义和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人民警察的忠诚和担当。他走访群众2000余户,行程7万余公里,为辖区群众调处纠纷2000余件,被当地群众称为“调解专家”。他还竭尽所能救助贫困农民、孤寡老人、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共帮扶资助困难群众200余人次,资金达2万余元。张义和认为,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农村的民警,他的工作除了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外,还要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群众有事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到他,就代表对他的信任。张义和说:“在老百姓的眼里你是‘公家人’,就是政府的代表,所以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在基层,群众利益无小事,看着有困难的群众,我就一心只想着尽全力解决问题,也对得起身上穿的这身警服。”
    从2013年至今,他共查办案件30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担任教导员以来,他三次被评为“社区民警”、八次获市县公安局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民警”。


    以宽广的胸襟铸就不凡的博爱亲情
    张丽虹,女,汉族,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银行辽源分行纪委监察室副主任

    1988年,24岁的张丽虹顶着各方压力,与带着8岁男孩又大自己10岁的现任丈夫结婚,并和作为长子的丈夫担负起整个家庭的重任。她视丈夫的儿子比亲生女儿还亲,把婆婆从农村接来照顾,先后把二弟家两个读初中的孩子接到城里,把三弟家患严重抽动症的孩子接来边医治边读书。当有人问她“当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让你有了把5个孩子都接在一起住的念头”时,张丽虹这样回答:“我和丈夫组建家庭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既然到了这个家,就是这个家的人,就要好好过日子。那时家里虽然也困难,但是能比他两个弟弟家的条件好一些。为了有利于孩子成长,我和爱人把二弟两个读初中的孩子接到身边,接受城里更好的教育。三弟家的孩子年纪小,患严重抽动症,我们送孩子去医治,让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读书、一样生活。”
    30年来,张丽虹凭着纯朴善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呵护了一个大家庭5个孩子的成长。如今,孩子都已事业有成,且孝顺感恩。她的家庭三次被评为省、市级“文明家庭”,个人被评为沈阳分行首届“道德模范”。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李锋 王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彦雨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