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档案“共享记忆”

让脱贫档案“共享记忆”
——记精准扶贫中的辽源档案工作
本报记者 汪琳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面貌的重要事业。“传递历史信息,共享城市记忆。”这是一份份貌不惊人的纸质档案被赋予的功能和所肩负的使命。在全市开展的脱贫攻坚战中,扶贫档案既是“见证者”又是“记录者”,更是“帮扶者”;既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也要让精准扶贫工作有据可查、不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找差距、补不足、抓落实”,使扶贫脱贫“准”到点上、“精”到刃上。
    去年以来,市档案局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档案局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办法》,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核实比对信息,制定下发了《辽源市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实施了到外地“取经”、创新改进“互联网+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等有效举措,用一册册、一卷卷“时间档案”让扶贫工作成为“共享记忆”。
    规范扶贫档案,让精细促进精准
    我市两县两区的扶贫脱贫情况各不相同:东丰县14个乡(镇)、229个村,其中,贫困村有18个;东辽县13个乡(镇)、233个村,其中,贫困村有21个;龙山区2个乡(镇)、24个村,其中,贫困村有1个;西安区1个乡(镇)、23个村,其中,贫困村有3个。所以,精准扶贫档案规范化、档案服务工作精细化,已成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步。
    市档案局局长曾小娟说:“档案工作讲究实事求是,哪怕是个小数点都要仔细、反复核对。扶贫工作要从全局出发,从各乡(镇)、村屯实际情况出发,以‘回头看’的方式,把档案工作的各项任务、要求和措施融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验收,避免出现档案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两张皮’问题。”
    重心下移,聚焦基层,实地调研。按照省市领导要求,市档案局业务指导科科长孙丽娜立即联合扶贫办人员到东丰县黄河镇福山村、东辽县凌云乡乐群村、龙山区工农乡大良村、西安区灯塔镇沐雨村,实地研讨各乡(镇)、村屯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现状。对没有明确档案机构、没有精准扶贫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没有配备相应管理人员和设施设备,让其建立健全;对没有按照精准扶贫档案类别整理的,归档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整理不规范,让其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对没有正确划分档案类别、准确界定保管期限及不同类别精准扶贫档案整理方式提出要求,令其改正。
    连续数日,市档案局及县(区)档案局工作人员多次奔走,他们进村部、访农户,翻阅一沓沓材料、核对脱贫村户的数量,雪土交融的村路上印满了深深浅浅的脚印,他们不落一项地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精准考核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精准扶贫档案大致分为综合管理类、精准识别类、精准施策类、精准脱贫类、贫困户管理类,包括纸质档案、照片档案、电子档案三种形式。市档案局根据不同的管理规范细则,统一建档立卡标准,帮助各县(区)、乡(镇)、村屯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强化责任落实,规范和健全扶贫档案。通过‘一户一档’的形式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档案驻颜有术,让智慧助攻扶贫
    在市档案局,一份份规整有序、分类清晰的档案在外盒材质上与以往不同。“这是全市按照统一规格制作的贫困户档案无酸卷盒,不易老化破损、耐腐蚀,便于长期保存。”孙丽娜介绍说。
    去年11月末,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到东丰县黄河镇福山村调研时发现,贫困户管理类档案装具使用的是塑料盒,特别易碎,而且外盒上只有村名信息,查阅起来耗时、费事。于是,市档案局以福山村为试点,根据贫困户管理类档案的档号编制要求,统一使用规格标准一致的无酸卷盒、妥善保管档案,并以“一户一档”的形式组成保管单位,在原有卷盒背脊信息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为“全宗号、类别代号、村编号、保管期限、件号”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卷面,使村部在查找档案时更加方便快捷。很快,无酸档案卷盒的使用与规范便捷的扶贫档案管理办法被广泛推广与应用。
    在档案工作数字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的市档案局,坚持“传统方式与信息化齐步走”原则,率先把档案数字化纳入到纸质档案整理工作流程中。在全省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推进会后,局领导萌生了建立“互联网+扶贫档案管理”的想法。通过实地调研、踏查,工作人员发现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套用省里典型的模式,其应用的管理软件存在一些局限。于是市档案局因地制宜,另辟蹊径。多次前往长春与吉林省众川软件公司沟通、研讨,决定开发一款适合辽源精准扶贫、更加便捷完善的档案管理软件。风雪交加中,孙丽娜与该公司工作人员多次在长春与试点地区东丰县黄河镇、东辽县凌云乡之间来回奔波,对研发软件进行调试、设定,增设更多可便于查询的关键信息,融合、简化查询流程,节省查询与信息输出的时间。
    经过反复研发,“辽源市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管理系统”软件终于开发成功,不但实现了计算机文件检索和档案的全文数字化对接,还可以自动生成各类别的目录表、卷内目录、盒内目录,大大减少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录入负担和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东辽县凌云乡负责人刘海东说:“只要在该系统平台上输入贫困户管理类归档目录上的一个关键信息,就能轻松查找到所需的档案。这个‘小秘书’让我们工作方便多了。”
    开设专题讲堂,让管理提挡升级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为了让各县(区)、乡(镇)能够更好地学习了解、普及应用新的扶贫档案管理办法和工作系统软件,市档案局多次组织专题培训,由参与调研、软件开发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授课、亲自指导。课上,工作人员通过精心编写的课件进行关于精准扶贫档案规范化管理等相关业务知识的系统讲解;课下,借助QQ、微信、电话等沟通方式,耐心地为驻扎在各乡(镇)、村屯的档案工作人员答疑解惑,推进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东丰县黄河镇福山村、东辽县凌云乡现已安装了“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系统”,乡(镇)村精准扶贫档案收集工作也全部完成,为贫困户“一户一档”数字化工作开启一个良好开端;龙山区领导跟踪调研,现场办公,配人员、增设施、补信息,扶贫档案逐步改进完善;西安区档案局严格按照《辽源市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细则》,采取“现场练兵”、电话咨询、上门服务等档案业务指导方式强化精准扶贫档案工作能力,帮助沐雨村实现整村脱贫。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市档案局通过努力和辛苦付出,共为全市30个乡(镇)、43个村、10733个贫困户建立了扶贫档案。“承载历史的重量,记录发展的轨迹。”在甩掉贫困的“帽子”、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之路上,市档案局用汇集智慧和心血的一纸档案,守护着辽源精准扶贫的“共享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