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7年全市人才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于芯
2017年,辽源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牢牢把握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打造平台、优化环境“四个关键”,全面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四篇文章”,全市人才工作呈现出崭新局面,为加快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我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3.35万人,其中党政人才0.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4.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0.8万人,占6.0%;专业技术人才4.98万人,占37.3%;高技能人才1.41万人,占10.6%;农村实用人才4.98万人,占37.3%;社会工作人才0.58万人,占4.3%。
高位谋划,强力推进,吹响人才发展“集结号”
坚持高位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把“人才强市”战略摆到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一直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战略性布局,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重要责任,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及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认真研究部署人才工作重大事项。组织部门注重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全市上下形成了重才引才、留才用才的普遍共识。
切实凝聚人才合力。为全面加强对党管人才工作的领导,及时对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调整充实,根据工作需要,新增市工商局等5个部门,形成了市委书记挂帅,27个部门协调推进的人才工作格局。同时,逐一明确了各相关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强力推动了政策制定、活动组织、配套服务、综合管理、资金保障等各方面任务落实。到目前,全市累计完成人才科技计划项目120个,争取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市县财政每年列支人才工作专项资金近300万元,专门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人才创新创业工作。同时,进一步统筹整合全市经费资源,有效畅通人才资金渠道,为扎实推进人才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计划5年累计投入2780万元用于各类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同时,拟在市、县(区)两级建立辽源籍人才返乡创业基金,切实提高辽源籍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打破壁垒,创新机制,开辟聚才引智“快车道”
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围绕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省委“一个意见三个办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辽源市关于柔性引进人才的若干政策规定》,为人才提供创业就业的便利条件、优质服务和优越环境。
构建人才引进体系。出台《辽源市“服务创新转型发展152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方案》等“1+3”引才政策,为高端人才、硕博人才和服务基层大学生来辽工作生活制定了一系列优惠举措,全面打造覆盖广、措施实、见效快的引才、留才、用才体系,为我市未来5年引进各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多次带队与域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进行实地对接,积极招才引智,引进各类专家、高端人才1000余人。
拓展招才引智渠道。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吸引、联系人才的积极作用,立足“双推双引”,大力引进我市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通过举办“环东北”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校园招聘会等活动,累计为近万名大学毕业生来辽工作牵线搭桥。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辽源行”“省高级专家服务辽源产业发展”“校企对接”等活动,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有效衔接。依托4家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9个研发中心集聚各类科研专家862名。在北京、福建建立辽源籍域外企业家商会,团结引领有识之士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完善关爱服务机制。为充分开发域外辽源籍人才资源,引导他们返乡创新创业,起草了《域外辽源籍人才关爱回引工程实施方案》和《辽源籍高校学子关爱服务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市级领导域外人才大走访等系列活动,支持和鼓励域外辽源籍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成果、带资金回到家乡,促进域外人才资源更好地转化为本土发展优势,在全市形成了“同心协力抓人才”的浓厚氛围。
优化环境,广纳群贤,打出人才培育“组合拳”
载体实践储才。建立健全了全市硕博人才、辽源籍人才以及重点企业急需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工作相关数据库13个,全面掌握全市人才队伍基本情况。通过企业“云端课堂”培训工程、选派干部服务“五个一线”、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项目等方式,全方位加强人才培养储备。争取国家、省实训基地建设资金3000余万元。累计建立市级实训基地7个,39名高技能人才获得“省首席技师”称号,3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强化培养育才。重点实施了“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计划”,与清华大学及省内外重点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民营企业家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和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培养3000人次。同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级党校、培训机构,采取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针对不同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10万人次。
优质服务留才。制定出台“招才引智30条”和“人才回引18条”,全面落实了人才走访慰问、培训培养、休假疗养、免费体检等相关举措,深入实施优秀人才“一卡通”,让优秀人才在子女就学、家属安置、医疗保健、市内交通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谋划推动设立人才公寓,健全完善了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和优秀人才大走访机制,让各类人才既住得下来又安得下心。相继组织开展辽源市“市管专家”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评选、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巾帼建功”标兵评选等活动,共评选出各类优秀人才200余名,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先后涌现出“全国技术能手”丁照民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王龙等一批优秀人才。吉林省元隆达工装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中入选国家级“万人计划”。
多措并举,倾心服务,搭建创新创业“大舞台”
强化政策扶持。依托全省首家“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进一步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研究制定《省级“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相继下发《辽源市“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和《辽源市“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科技创新扶持办法》等配套政策,在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职称评定、创业资金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1+2”示范区创建制度体系,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实施精准服务。示范区配套完善了人才引进、培训、融资服务等帮扶政策和服务措施,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库”,累计吸纳5236人,并实行动态管理,准确掌握园区内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意向和服务需求等基本信息。同步成立了园区创业指导中心,及时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为创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指导咨询服务。市人才办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上门服务,现场办公,掌握扶持政策及各项工作落实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推进示范区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搭建平台助力。为进一步打造大学生和袜业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结合“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区”和“省级大学生创业实训见习基地”建设,累计投资2.71亿元,助力大学生零资本创业。设计了校企对接、“淘宝5000”计划、中试中心建设、纺织学院创办、“二园区”建设等五大载体。“淘宝5000”电商创业工程,培训电商学员4800余人,真正实现创业“零投入”“零距离”。组织开展“辽源国际袜交会”,相继与吉林大学等12所国内高校院所开展“人才培养前置”“科研成果转化”等多项深入合作,将创新型科研成果、创新人才引进园区。目前,园区累计吸引大学生群体创办生产型企业138户,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万人创业就业,创业成功率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