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就在身边
好人就在身边
“行好事、做好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基本的做人德行被中华儿女世代传承。古有“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的妙语,今有“好人就在身边”的歌曲。在辽源,好人更是随处可见。
“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牵牵手,旅途就有了伴侣;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暖暖心,冬天就有了寒衣;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加加油,心中就多了勇气。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女人
48岁的赵艳霞家住大阳镇得胜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曾是人民教师,但为了家庭,她毅然放弃了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是让人尊敬的,但赵艳霞却将“儿媳”这个身份表现得更加让人尊敬。因为她能为了家庭,为了丈夫的母亲、爷爷、奶奶放弃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着他们。
1990年,21岁的赵艳霞与丈夫结婚。天有不测风云。婚后不到一年,公公在工作中出现意外不幸离世。公公的离世瞬间打乱了这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年迈的爷爷、奶奶经受不住老年丧子的打击一病不起,婆婆也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此时的赵艳霞又生了孩子。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的三位老人,她喊来了自己的父母照顾病床上的婆婆。全家人不仅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同时还欠着好多外债。望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病榻上的婆婆、一脸茫然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毅然选择放弃自己无比热爱的教育事业,从此做一名家庭主妇。
爷爷奶奶生活不能自理,但她不嫌脏、不怕累,端屎倒尿,嘘寒问暖。每隔几天就为老人擦洗身体。不仅如此,她还为了婆婆的神经衰弱、腰腿痛以及心脏等病痛四处寻医问药。婆婆看在眼里,暖在心上。逢人就说:“俺这个媳妇哪都好,性格和俺还很像!”二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婆媳俩从未发生过不愉快,因为她事事都顺着婆婆,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年迈的奶奶虽然年岁大了,但心里有数,看着孙媳妇二十年如一日为这个家操劳,又心疼又欣慰,也是逢人便说自己有一个好孙媳妇。
后来,村里推荐她担任妇女主任。为了带领全村妇女发家致富,她又选择放弃维持生计的食杂店,学习肉鸡养殖技术,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妇女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现在,认识她的人都从心里竖大拇指,佩服她有责任、有担当,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女人。
“最美”的家庭 “最美”的人
现年70岁的王安是西安区安康社区第十网格党支部书记。
1977年6月以前,王安也像所有人一样,与妻子、孩子过着幸福的小日子。但1977年6月的一个夜晚,把他家原本温馨安逸的生活打破了。妻子因为在下夜班的途中遭遇歹徒追赶,受到极度惊吓,导致精神严重失常,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经常四处乱跑。有一次,他正在做饭,猛一回头看见失常的妻子正手拿斧头向他砍来。类似这样的事情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至今,他额头上的一块疤,就是妻子用石头砸的。亲友也曾劝过他可以把妻子送去精神病院或者放弃不管。但是,照顾妻子的念头他始终没有动摇过,更没动过把妻子送走的想法。他一边悉心照顾妻子,想方设法给她治病;一边努力工作,培育孩子,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至今已经整整四十年。
病重的妻子吃不下饭,他就变着花样地给她做饭菜,每一顿饭都耐心地陪在她身旁,有时候还要喂饭。为了让妻子好起来,他多方求医问药,并哄其吃药。一到晚上,妻子的病情就会加重,恐惧让她彻夜不安,情绪很不稳定。他就像哄孩子一样安抚她的情绪,给她讲故事、做游戏,搂着她哼哼歌曲。就这样,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他们的青丝变成了白发,从青年人变成了老年人。令人欣慰的是,经过王安40年的悉心照料,曾经精神失常的妻子,现在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了。以前不敢让她出门,现在可以带着她去公园遛弯了。邻居们说,苍天不负有心人。医生说,这是个奇迹。
王安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经历了世间的磨难,走过了生活的艰难,我深切体会到夫妻恩爱和睦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不离不弃。要不辞辛苦,担当责任。要甘愿付出,终生相伴。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体现。”
“小巷总理”大能耐
籍红,中共党员,站前社区居委会主任兼第三网格长和网格党支部书记。曾两次荣获“十佳小巷总理”称号,连续5年被社区党委评为优秀网格长。她是辖区居民的贴心人、值得信赖的“小巷总理”,但却不是女儿心中的好妈妈。因为,她的心思几乎都花在了辖区居民的大事小情上。
采集居民信息、了解和掌握居民家庭的情况是衡量网格长是否合格的条件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她积累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及时入户采集居民信息。为了及时采集居民信息,保证信息准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到居民家中。在走访中,对于有些不常在家的居民,她不辞辛苦。很多时候需要去三、五次,白天见不到人就晚上再去,工作时候见不到人就周六、周日去,直到采到信息为止。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第三网格入户率达到100%以上,掌握了98%以上家庭的基本信息。
2016年4月,籍红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有某小区的楼长向她反映,该楼有一租房户经常半夜来一帮小青年,形迹有点可疑。她听后及时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民警。民警经过多次调查取证,最终查明该租户经常夜里行动的小青年是团伙吸毒。事后,民警表示是籍红起了关键作用。
一次,在排查中发现216号楼的某户居民经常捡拾废品并堆放在家中多年,家中几乎被废品占满,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籍红和同事们先把这一问题反映到消防支队和公安分局,然后又把老人的儿女找到社区说明情况并劝他们做老人思想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方努力,老人终于想通,并将屋内废品清理出来,消除了安全隐患。左右邻居拍手称快说,籍红可是立了大功,我们网格有她当网格长,上班安心,睡觉踏实。
“有困难找籍红”,这是辖区第三网格居民群众多年来形成的共识。小区物业管理有问题、贫困户没钱吃药、孩子交不起学费、独居老人需要照顾、邻里发生纠纷……只要有问题,群众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找籍红,因为她没让群众失望过。
古稀老党员 满满正能量
74岁的李相琪是西安区裕明社区居民。他心系社区,屡次出色完成党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是社区党委的骨干力量。他关心群众,把弘扬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排忧解难。他用健康的生活模式烘托着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氛围,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
李相琪对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总是积极参与,把社区活动与党组织交办的任务放在第一位,每次都准时参加社区活动,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作为一名党员,他时刻以党员为自己的第一身份,牢牢树立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始终以“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社区有脏活累活带头干,问他为何这么关心社区事务,他就很严肃地说:“关心社区事务、维护居民权益、支持社区的工作是每一个社区居民应该做的。”
李相琪无私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大爱情怀,多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先进事迹感染了很多人。在对待邻里的关系上,李相琪总是能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左邻右舍相处和睦,邻里之间能做到相互照应,团结友爱,邻里谁家有事主动去帮忙,李相琪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邻里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有一次,晚上楼上邻居家里没人,水龙头破损导致家里发了水。他想方设法经过多方打探联系找到房主,房主回来后,李相琪帮助楼下收拾,为邻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直收拾到后半夜12点多才回家;夏天天气多变,有邻居把衣服晾晒在外面,每当突然下雨时,他都会及时帮忙把邻居家晾晒的衣物拿到自己家里保管,邻居们回来后他再分别给送到家中;每年冬天下雪的时候,早上他都早早起床到楼下扫雪。
李相琪老人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却精神十足,身体硬朗,见人总是满面笑容。他爱好广泛,喜欢打乒乓球,写诗,写软笔书法。他这种健康的生活模式,时刻散发着正能量。也因为他的感染,身边邻居们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幸福感,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最善良的护士”
39岁的陶金苓是东丰县中医院心脑病科护士长。陶金苓从事医护工作20年,业务方面无可挑剔,行事做人博爱友善。虽然获得荣誉不计其数,但她却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当初的那份“真”,一如既往地视工作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见到或听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她更是默默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20年前,县级医院的医疗环境简陋,而且接触的多数是农村患者。但工作中,无论是什么样的患者,她都能一视同仁,悉心护理,她做的,甚至一些患者家属都做不到。曾有一位患者家属感动地对她说:“你不是我见过最优秀的护士,但你是我见过最善良的护士。”
一次,凌晨一时多,一名从长春转回的尿毒症晚期患者家属给她打电话,让她帮忙为患者做“穿刺”。由于重度贫血,高度水肿,从长春转回来后无法采血,不能完成输液输血。当时患者已经濒危,做“穿刺”的目的是希望患者能坚持到外地的儿子回来见最后一面。虽然当时陶金苓家距医院有8公里,而且午夜的农村基本找不到出租车,但她为了实现患者最后的心愿,还是想尽办法第一时间赶赴医院。当她看到患者时都震惊了,患者没有一丝血色,躺着的床单由于水肿而洇湿一片。那时的病床还是木头的,床头既不能拆卸,也不能摇起,穿刺的难度非常大。家属看出了她的迟疑,鼓励她说“护士长你就扎吧,我们有心理准备。”她请家属离开病房,自己脱下鞋子,盘腿坐在床头,把患者的头放在小腿上,反复按压颈部周围皮肤,用手触摸感受血管的存在与走形。执针开皮后,她就闭上眼睛,全靠手的感觉和微弱的落空感。“护士长扎上了!”旁边的护士忍不住一声惊呼。后来看着鲜艳的血一滴滴输入患者的身体,陶金苓欣慰地笑了。颈部位置稍有变动就难以顺畅输液,于是陶金苓一直用手护着患者的血管。时间在那个晚上是无比的漫长,当早上初升的太阳升起时,老人的儿子赶了回来。在输了3单位血后,老人睁开了眼睛,他用眼神表达着对陶金苓的谢意,用眼神表达着对孩子的爱。虽然在当天11时老人闭上了眼睛,但是老人最后走得没有遗憾。
工作中,类似的事情太多。每当身边亲友或同事夸奖她“了不起”的时候,她却总是淡定地回道:“正常工作而已”。
“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现年67岁的关文禹是龙山区福阳社区一名普通退休居民。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他却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见义勇为、做公益、献爱心。他是一名有着40余年党龄的中共党员,是一名退伍老兵。他说要为党贡献报党恩,不忘那份神圣军魂,他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关文禹,1972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消防战士。服役期间,由于表现良好,个人被部队评为“五好战士”。自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后,更是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做好每项工作。
1977年2月,关文禹从部队光荣退伍回到辽源工作。3月份的一个晚上,他家对面的居民楼突然发生火灾。也许是曾经的“消防官兵”的职业敏感,也许是内心善良的本能,看见火光后他立刻跑到哭喊声、求救声一片混乱的“火场”,第一时间冲进火场,在火舌热浪中找人,手和脸被严重烧伤,直到把最后一个孩子救出才离开。关文禹受伤后在矿医院经过十几天的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最后双手还是落下残疾,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又去上海做植皮整容手术,经过一年多疗养基本好转,分配到当时的国有企业上班,后来企业破产后,他又自己在某私营企业找了一份更夫的工作维持生计。
2000年4月的一天,关文禹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一家面食店因液化气泄露而发生火灾。液化气泄漏起火,如果燃烧时间长就会有爆炸的危险。虽然当时关文禹已经50岁,但他依旧是不假思索地进入面食店救火。最后顺利将火扑灭,为店主一家将损失减到最小。店家感激之余写了感谢信《二十年前救火致手残,二十年后残手又救火,好人关文禹》并在本报刊登。
关文禹多年来的所作所为经辽源市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确认为见义勇为。2016年8月30日,辽源市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为其颁发了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明书。对此,关文禹说:“这一荣誉鉴证了我的过去,今后我还会继续为家乡的建设与平安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共安村里的孺子牛
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曾经连续十几年在全县是有名的后进村、落后村。2013年村委会换届选举,51岁的牛玉兰当选了共安村村委会主任、共安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当时也有很多人质疑或是等着看她的笑话,但是这个要强的女人,在短短几年中,就用实际行动为自己在村民心中奠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51岁的牛玉兰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两个孙女活泼可爱。本该是享受生活的时候,可是她却偏偏来当这个落后村的村干部。因为她觉得,自己生活好不算什么,只有全村人的整体生活水平上来了,那才叫好。所以,她琢磨着怎么能让乡亲们也开阔眼界,转变思路,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
要想富先修路。以前,每到秋收时候,村民们就犯愁。路不好,地里的粮食拉不回家,家里的粮食卖不出去。牛玉兰上任后就组织村民为路况最差的2组和3组修了12公里的砂石路;2017年9月,村里又建成了两座桥,并且成立了村路维护队。这个老大难问题一解决,村民们都说:“这个女人,还真行!”
有女村民说院子里的石头搬不动了,让牛书记来帮着搬一搬。她二话不说,带着两个儿子,就去村民家搬石头。有村民打她电话张口连吼带骂:“我家苞米楼子都让水淹了,你管不管?”后面还有更多难听的话。听了一顿没有道理的辱骂,牛玉兰委屈地哭了四十多分钟。但哭过之后,擦擦眼泪想想,还是不能不管!于是,她又叫自己的儿子去买了水泵,到骂人的村民家抽干了泡苞米楼的积水。
村上有几户人家生活特别困难,没钱参加合作医疗。牛书记想到越是条件不好,越需要保障,就自己出钱,帮助他们办理了合作医疗。薄弱村困难多、问题多,她就带人跑前跑后化解矛盾、做思想工作,解决信访问题……
为了使村民尽快脱贫致富,牛书记个人出资1.6万元购买笨鸡蛋,孵化鸡雏7000余只,免费送给有致富愿望的村民,他们依靠地理优势散养散喂,精心养殖,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批笨鸡养殖户,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笨鸡、笨鸡蛋供不应求,注册商标“财早到”,打造了共安村自己的品牌。肉鸡养殖也不断发展,目前有养殖户12户,存栏量4万只,年出栏20余万只。
为鼓励富余劳动力就业,村里与金帆职业学校联合培训草编技术人员,无论男女、多大年纪都能就业。
都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可牛玉兰却实实在在撑起了共安村的整片天。
用行动诠释着爱的真谛
54岁的吉艳华是东辽县白泉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副书记,镇南社区医疗志愿服务队带头人。
十几年来,吉艳华立足岗位,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积极弘扬互助友爱的志愿服务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真谛。她在公益卫生服务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并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社区的公益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几年来,吉艳华带领社区医疗志愿服务队成员,利用节假日及休息时间到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广场、社区以及各村免费为老人和慢性病居民进行义诊、体检、健康教育咨询和健康讲座,并发放健康小册子数万本,在公益服务活动中,她带领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对群众提出的任何困难和疑问都耐心解答。几年来,为广大居民群众公益卫生服务达几万小时。
2014年初,在她和院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全院职工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为白血病学生捐款2万余元;2015年母亲节,她组织全院职工到社区开展“为母亲送温暖”活动;给城区女性居民免费义诊、体检、健康咨询,活动受益人数达5百多人,发放健康小册子数千本;同年底,她带领部分志愿者到镇南社区特困户转业兵郑伟家中,她个人捐款1000元、给双胞胎孩子捐书一箱。
吉艳华在公益卫生服务活动中毫无怨言,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以一个优秀志愿者的风采感染着身边的人,她把自己对党、对人民、对事业、对社会的深情,落实到行动中,将奉献精神烙印到自己的思想深处,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勇当志愿服务的排头兵,在公益服务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