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车”之痛 折射城市之痛
本报记者 王茵


车主将火炉安装在三轮车上取暖,并且冒充残疾人进行非法营运。12月20日,市运管处对“带冒烟”的非法营运三轮车进行整治。 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无营运手续、私自上路载客、扰乱市场秩序、缺乏安全保障——“黑车”问题已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健康发展的顽症,由这一顽症引发的社会矛盾与日俱增。事实上,“黑车”之痛的背后,隐含的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城市之痛。
“黑车”大行其道 谁在背后“包养”它?
说到“黑车”,必然联想到“黑车”车主。以养“黑车”谋取私利,这究竟是一些什么人?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其中固然以社会底层人士居多。但也不排除部分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主儿。很多时候,这边打击行动刚一开始,那边已接到信息而溜之大吉。更有甚者,即便证据确凿,仍公然对抗、示威,对社会影响极坏。
面对种种情况,今年1月30日,市运管处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黑车”主代表、出租车公司经理及合法出租车司机代表,共同参加了全市打击“黑车”工作情况通报会。会上,运管处负责人率领全体工作人员公开承诺:“不养‘黑车’、不纵容‘黑车’、不做‘黑车’的保护伞”。
作为管理部门,运管处此举旨在“开公利而塞私门”。所谓“公义明而私事息,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对于那些仰仗手中权力,为个别贪取不义之财者做保护伞的人,此种做法令人警醒。
运营有“市”无恐 谁是背后“推手”?
尽管打击多年,但“黑车”仍然“发如韭,割复生”。究其缘由,说到底,还是市场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
投入门槛低、运行成本低、利润空间大,固然是“黑车”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而部分乘客图省事、图便宜,更是为“黑车”的存在提供了市场。据运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时候,执法人员对“黑车”进行查处时,个别乘客不但不愿作证,还会为车主说情,帮忙开脱,甚至作伪证。殊不知,自己已成为“黑车”长期存在的背后“推手”。
此外,公共交通不完善同样是构成“黑车”横行的原因之一。现有的合法营运车辆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客运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使“黑车”有了可乘之机。据运管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出租车登记数量仅1060辆,远远满足不了交通需求。
屡次打击“叫停” 反成“猫鼠游戏”
针对“黑车”问题,如何“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交通运管部门对此煞费苦心,但形势始终不容乐观。“黑车”打不尽!这几乎成了每个运管稽查队员心中的“痛”。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稽查队员说:“我们这些稽查队员去巡查,有些‘黑车’司机一见到执法车辆开来,便赶紧关上车门离去。而有些‘老油条’,则蹲在路旁假装与人攀谈。一看车牌,就知道这些车都是非法营运的‘黑车’。因为许多车辆屡次受罚,‘老油条’是刚缴纳完罚款,便又马上恢复营运。”
“我没拉人,是自用”、“别人的车顶灯放我车上了”、“我借的车”……如此托辞无数,让稽查人员处置困难,“黑车”主有时甚至无理上访,弄得执法人员焦头烂额。
这位稽查队员感慨地说:“运管稽查人员心里都有一个‘痛’:整治‘黑车’正陷入‘抓了罚、罚了放、放了接着跑’的怪圈。作为执法人员,只能是不停地查处。打击‘黑车’成了旷日持久的‘猫鼠游戏’。”
彻底终结“黑车” 尚需全民给力
事实上“黑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纵容和漠视。打击“黑车”等非法经营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只靠交通运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一方面应堵住漏洞,提升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公安、城管、运管要联手打击。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乘坐非法营运车辆的危害,提醒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不要乘坐非法营运车辆;加强源头治理,对三轮摩托车、残疾人改装车进行检查和技术性能检测,凡属私自改装或经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严格处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黑车”营运者,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两劳”人员、失地农民等有可能进行“黑车”运营的群体,要扩大其就业渠道和保障范畴。
此外,通过立法,加大非法客运成本;增加运力,让市民出行更便捷;加强打击力度,让高利益变成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