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圆梦人心暖

本报记者  赖长虹

    儿时家住黄土坑,一家九口人,三间小坯瓦房,南北大炕。一到冬天“猫冬”,常听爷爷和爸爸妈妈叨咕:“啥时候能住上像你大爷家在奉天那样的楼房就好了,不用烧柴火,暖乎乎的。”爷爷说的大爷,是爷爷的叔伯哥哥,在辽阳老家参加抗联,解放后到沈阳(奉天)沈河区当领导。听了爷爷的话,我的心痒痒的,想自己长大后一定让爷爷还有爸爸妈妈住上暖乎乎的楼房。
    韶光不待。在辽源升格为地级市的第六个年头,87岁的爷爷带着“要住暖乎乎楼房”的梦想走了。那时,已经有了二儿子的我仍然住在爸爸妈妈花1200元钱买的一间坯瓦房里,是黄土坑骆豆腐房的老房子。房子西大山房脊是用油毡纸压的,一刮风就透亮儿,一下雨就动盆儿。冬天取暖炕头挑灶子,苦楚甭提了。盼住楼,是那阵儿全家人心底的第一要务。
    倏尔30年,现今,我早已住上一百多平方米的楼房。住进新楼头一年,给爷爷上坟时,我告诉爷爷,孙子我住上楼房了,冬天可暖和了。雪花儿飘飘,泪水滑落,爷爷的夙愿孙子实现了……
    广厦圆梦人心暖。今天的黄土坑,平房没了。鳞次栉比的高楼要和风情万千的龙首山、东辽河唠嗑儿……不单单是黄土坑啊,看看丘下、看看半截河畔、看看缸窑大泡子、看看栏架山下、看看半拉山头、看看“王八脖子”,看看辽源这山清水秀的大地,老百姓住楼不再是梦想。腰包鼓的住楼、工薪阶层住楼,“安居工程”是寒冬里的艳阳,从中南海升起、从长白山天池升起、从东辽河河掌升起,暖和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可敬的读者朋友,看到这幅画面,惬意的你莫要醉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