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不要只在别人的节日里“忙活”

    每年一度的圣诞节气息又悄然而来。这个西方世界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今已被全球化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洋节”也走进中国百姓中间,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追捧。面对“洋节”,我们该如何面对?是抵制还是接纳?议论颇多。“洋节”为啥受到一部分人,尤其年轻人的青睐?我们理应深思……

    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又称耶诞节,西方传统节日。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耶诞夜,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

    过圣诞: 娱乐为王 消费为主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家人团聚共同度过,那么各种花样繁多的洋节日就是与朋友共聚、举行聚会的好机会。现在,辽源的大街小巷,不少商店的橱窗已经贴上了圣诞装饰,柜台上也摆满了平安果之类的圣诞礼品,圣诞节又一次到来了。
    圣诞节是个朋友聚会的好日子。不少年轻人早就开始呼朋引伴,相约好一起聚会HAPPY一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迫不及待地数日子,等着由老师和家长准备的圣诞联欢和圣诞礼物。一些娱乐场所也都早早地“请”来了圣诞老人,反复播放着各种圣诞歌曲,工作人员们头顶着喜庆的圣诞帽子在人群中来回穿行,真是让人看着就觉得热闹非常。
    圣诞节也是个花钱的日子。商家们早就准备好了各种促销手段,只等着抓住机会大赚一笔。商场内贴满了圣诞特价促销、返利的宣传标语,也有些商家推出买商品赠送圣诞小礼品的活动……无论是爱好网购的人还是爱逛街的人,都可以买得开心,花个痛快。
    “平时学习很累,难得有机会出来放松。平时跟家里‘请假’都不准,还是因为过圣诞,我爸才让我和同学一起玩会儿。”和朋友在影院门口排队准备看电影的乔宇说。她目前还在上学,平时家里管得严,也只有节假日才有机会出门。说起怎么过圣诞,乔宇和同学们立刻说:“我们早就商量好了,圣诞节一定要玩上一整天。大家一起去逛街买东西,累了就去水吧坐坐,晚上再吃顿好的,然后再一起看电影。”不光是像乔宇她们这些还在上学的年轻人在欢庆圣诞、许多家长也在为孩子准备着圣诞礼物。有的社区、企业单位也支起了圣诞树,点亮了写着圣诞祝福语的彩灯。可见,像圣诞节这样的洋节日,已成为一些百姓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洋节”盛行背后的反思
    在圣诞节前夕,走进我市各大商场、超市,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商家别出心裁地推出的各种促销活动。这些商家打着“圣诞节大减价”的旗号,针对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的喜好,搞了一系列让人们看了“心跳加速”的促销活动。小年轻们则精心挑选着礼物,有送给爱人的,有送给朋友的,也有送给亲人的,大街小巷洋溢着“圣诞节”、“狂欢夜”的快乐气氛。
    对于圣诞节,我们并不陌生:无外乎就是年轻人在一起“HAPPY”一下,“狂欢”一番。
    而关于春节,我们更为熟悉:家人团聚的日子,大家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穿新衣、拿红包等等。
    年轻人对圣诞节热衷,而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有所冷淡。如此强烈的对比,令许多人感到忧心。其实,我们不妨先想一想,圣诞节为什么吸引了众多的人?说是崇洋媚外心理作祟,这或许不能排除,但不是主要因素。事实上,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个洋节新鲜,就有吸引力。对于小孩子而言,圣诞节意味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礼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平安夜可以轻松热闹度过。不能不承认,就是这些最简单的特点,抓住了许多人的心。
    我们当然不应该去责怪年轻人、小孩子们,而更应深思:如何让中国人更热爱自己的传统节日、亲近自己的传统文化? “洋节”在中国盛行的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因的阐释上,更应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什么和现在该怎么做。应该更清醒地看到,“洋节”盛行的根子是我们的节日文化传承和节日文化创新存在问题。传统节日变身“送礼节日”,让大部分人感受到身心疲惫。一是伤脑筋送什么;二是伤钱财,荷包紧张。其实,在我们传统的节日里,亲朋好友间礼尚往来,我们还是可以接受的,逢年过节相互走动,带点小礼品,增加一下节日气氛,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送礼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我们传统节日里的“必需品”,就会给人们带来负担。而且在短短的几天假期中,人们每天迎来送往,身心都得不到休息,所以人们就开始不那么期待我们传统的节日了。
    还有30多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了。希望年轻人在面对西方节日的冲击时,让东方节日彰显魅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别让“新鲜”、“好玩”冲淡了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同时,还应该强调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用心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创新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乐于参与这种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重归大众,重被青睐。

    中国节PK洋节日你怎么看?

    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全球化”。喜欢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对洋节日产生了热衷,愚人节搞个“恶作剧”、情人节送束玫瑰、圣诞节送个苹果……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家常便饭。可能大多数人会问,对洋节日的追崇“过度”,中国传统节日会不会被淡化?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看看他们对于中国节和洋节的看法?
    胡老师:传统节日少浪漫
    从事教育工作的胡清玉老师说,中国传统节日大部分是源自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让年轻人在节日欢乐中感觉不到浪漫的情调和氛围,与人们追求的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略显不协调,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日渐被冷落的主要原因。
    只过中国节的张大爷
    “我今年75岁了。可能是年龄大了,守旧吧,我从来就不过洋节日。我觉得中国是文明古国,有渊远流长的历史,每个节日都有着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除夕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一提起中国节,我想到了过去。那时家里面困难,过年才吃上一顿肉,那时候全村哪家杀头猪,大家伙都借光。一提过年,大家都开心。现在国家的政策好了,咱百姓的日子红火了,咱就更得好好过自己的中国节了。这不,眼瞅着就过新年了,我准备买几个大红灯笼挂上,再买个大大的中国结,还得准备几个红包给我的孙儿们包上,呵呵……”这一提起过年,这老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汉堡和饺子都喜欢的“80后”
    “80后”王刚:“给我的感觉,外国的节日更注重浪漫,而中国的节日更注重亲情。就像汉堡包和饺子,各有各的味道,我都喜欢。在我看来,过洋节更多的是陪恋人和同事朋友过。送恋人一盒巧克力、和朋友们一起K歌,缓解工作压力,放松一下心情。传统的中国佳节更多的是和家人过。中秋节和家人团团圆圆一起赏月,春节探亲访友交流感情。过节就像调味儿剂,让生活更有味道。这不又到了圣诞节,祝大家圣诞快乐,我要和我的小伙伴们嗨起来……”
    高中生:年轻人在一起很开心
     “过春节总是要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感觉很闷。圣诞节就不一样了,每年的圣诞节都和朋友们一起过,大家没有代沟,在一起可以无话不谈,真好。我喜欢过圣诞节!”一位高中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学生家长:传统节日重团圆
    学生家长张先生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因此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反倒显得是一种负担。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圣诞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对于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来说,洋节反而更适合他们。”
    注重商机的“70后”女老板  
    一家服装店的“70后”女老板周姗姗说,现在不比我们父母年轻那时候,就盼着过年、过节,大家坐在一起吃点好的,还能穿上新衣服。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节奏也加快了,人们都想在过节时放松紧绷的神经、宣泄压抑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吃吃喝喝了。所以,一到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大卖的都是传统食品。相反,“洋节”恰恰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给我们商户带来了更多商机。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就“不受宠”了。
    大学生:洋节过得更轻松
    “现在生活好了,吃穿不愁。但是,我们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交际压力都很大,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能够放松一下。相对于传统节日,家长对‘洋节’不太重视,我们就有机会在学校里或结伴出去过节,吃饭、唱KTV、聊聊天,没有家长的管制与约束,很自由。”大学生鲁明辉告诉记者,有些“洋节”过起来还很有人情味。比如,父亲节、母亲节,给母亲买一束康乃馨;给父亲买一条围巾,以表达最温馨的祝福。

    如何让春节习俗延续
    当洋节日在中国过得热火朝天时,日渐式微的“春节”是不是真的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
    面对年复一年的吃吃喝喝,面对日渐失去“年味”的春节,我们又该拿什么来拯救?
    “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
    春节又至。延续着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精神,以春节为代表而生生不息,面对着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剧,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日益迫切。文化多元构建日益重要的今天,有许多问题令我们尴尬,令我们烦躁不安。许多人感慨:年,也就是春节越过越没有意思了,太单调乏味。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更深入地反思。
    有人认为,春节是农业文明中最重要的节日,它包含祭祀祖先,欢庆和品尝一年的收获以及期待来年的丰收,但它对于工业文明显然没有任何意义,除了形式的延续, 毫无疑问。它的两大原有的存在基础:大家族联合体以及农业生产关系在城市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有人说,它在城市被冷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真是这样吗?或者说就应该这样吗?自然,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嬗变,需要扬弃一些旧的东西,但是抛弃传统文化未必就能重构新的文化。
    春节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节日变得呆板、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一部分人欢迎。例如大吃大喝、例如送礼,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来改变,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过春节走亲串友,当然是一件好事,大家可以在忙碌了一年之后终于有机会见面、聚会,增进双方的感情,互祝平安!然而,当这些活动变成一成不变的规则之后,就会成为人们的负担。人们已经没有任何自由而言,这是一个与约定俗成的规矩,你不遵守就会遭到亲戚的非议。于是春节期间,家庭主妇每天在忙于做饭,男主人在疲于应酬,感觉过年不是轻松、轻闲,而是累和奔走的疲劳。虽然看上去热热闹闹,然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另外,关于警惕春节成了“麻将节”与“赌博节”的说法,更让人堪忧。因为无论是“麻将节”还是“赌博节”,都是与国泰民安相悖的。在经历数次的中西文明大碰撞,并无数次选择自我怀疑和放弃之后,我们才猛然发现,一个辛辛苦苦构筑了几千年的信仰、道德、伦理和文化认同几近崩溃,传统价值观已经难以干预我们的文化生活,甚至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退场。当然,这一切都不可能是常态,它是每个转型国家难以绕过去的必要经历。 
    有社会学者危言:如果传统节日不能得到很好传承,我们丧失的不仅是物质本身,同时连无形的精神记忆也一起消失了。也许消失的还不仅仅是年画,当我们在不经意时,几乎所有的民俗艺术都在迅速消失,其速度可以比拟我们物质生活改变的速度。是当代生活不再需要年节艺术?还是这些传统的年节艺术需要吐故纳新?与其让外国人在中国制造“圣诞节文化”,还不如加大力度培养我们自己的“年节文化”。
    当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不是基于文化对抗的心态,也不是要强迫人们放弃西式节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多一些节日与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在时间的每个节点上安顿自己的心情,让生命富有更充实的内涵。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汪琳 刘红娇  季式学 褚天娇  采写
    本版策划: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