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熠辽源 文化雨露润民生

春华秋实熠辽源 文化雨露润民生
——五年来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综述

 

情满东辽河


辽源市侵华日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开馆仪式


龙首山山城及相关遗迹学术研讨会

辽源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


大型古剧《皇家鹿苑》剧照


拉场戏《都是元宝惹的祸》剧照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行走在辽源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红旗剧场内、市委广场舞台上,好戏连台,精品剧目轮番上演;公园里、广场上,歌舞飞扬,观看的群众忍不住地想要跟着一起扭起来、唱起来;农家大院里,“二人转”表演博得掌声不断……如今,我市文化事业投入持续增长、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有序开展……文化事业建设已经成为辽源的一张闪亮名片。
    5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但2013年至2017年这5年时间,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软实力”强势崛起。5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发展繁荣方针为统领,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取得新成绩,持续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市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基层文化面貌焕然一新。热气腾腾的群众文化活动、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浸润在浓郁文化的氛围中,老百姓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设施”加“服务”
    内容更丰富
    走进村文化活动室内,几位老年人一边喝着茶水一边下象棋。文化广场上,几对母女在健身器材上悠闲地运动………在辽源,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随处都能看见这样的景象。“文化活动中心有图书室、棋牌室,每天我闲下来的时候就来到活动中心看看书、下下棋,挺有意思的。”永合村二组村民穆显亮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那幸福的笑容诠释着近年来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给群众带来的福音。5年来,我市始终把文化重心倾向基层,不断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高大上的文化地标不断涌现,遍布城乡的文化场所更如雨后春笋,为城市创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我市投资近两亿元,在南部新城规划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2014年,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辽源高级战俘营旧址启动战俘营展览馆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整个旧址占地面积为27954平方米,展览馆面积为2097平方米,为国家AAA级景区,2015年8月18日竣工并交付使用。2017年12月经中宣部批准,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代理总领事何大伟等参加剪彩仪式并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2015年,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辽源矿工墓遗址陈列馆实施展馆提升改造工程,获得国家文物专项保护资金2390万元,工程完工后保护范围达到20万平方米,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3个、群众艺术(文化)馆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注册文艺院团9个;全市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全市518个行政村,农村文化大院全覆盖、农家书屋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小广场近300个;全市42个社区,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1个。
    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夯实。南部新城多功能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占地面积36200平方米,已接近收尾工作(滑冰馆、篮球馆、足球场、轮滑场、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辽河半岛健身路径和羽毛球场地项目,在2016年9月末投入使用。为带动我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带动体育消费,起草了《辽源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办法》,现已经颁布。积极争取上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500万元,全市安装室外健身器材93套,为优秀健身站点争取62套音响设备。龙山区新建笼式足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一处,辽河半岛多功能健身广场、北寿多功能全民运动广场(包括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等),东丰县南照山健身步道已经建成并交付使用,东丰县26000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已开始建设,东辽县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开始动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久而深刻地改变着辽源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一个个图书馆,使普通百姓在书香中生活;一台台群众文化活动,燃起了辽源人的文化激情;一座座现代化场馆,更是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盛宴。
    可以说,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我市文化设施的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手机,走上广场……我市各个文化广场随处可以看到“舞动”的人群。住在市委广场附近的刘女士说:“自从广场文化兴起后,广场舞是越来越受欢迎,每天早晚都有好多人在一起跳舞,特别有意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作品”和“体育”
    健身更健心
    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何提升服务能力?我市本着文化惠民的宗旨,为群众提供免费文化大餐。同时,也创造出一批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艺术作品。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文艺表演了,而且都很精彩!”这是5年来辽源市民们最直观的感受。辽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挖掘历史文化精华,在传承中发展,赋予了这个城市新的时代思想。去年以来,我市组织文艺创演单位创作生产剧(节)目50余个,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城乡文艺舞台。市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参加了2014年全省吉剧汇演,我市现代大型吉剧“情满东辽河”荣获全省吉剧汇演一等奖。“第二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暨吉林省2016年吉剧优秀剧目展演”,大型吉剧《皇家鹿苑》在长春大众剧场演出两场,获得评委和观众的好评,该剧还获得了“吉林省舞台艺术‘桃李梅’剧目奖”。2017年全省“二人转·小品·拉场戏”展演中,我市的二人转表演荣获优秀奖项。我市围绕打造“农民画之乡”“梅花鹿之乡”“琵琶之乡”“剪纸之乡”“东北二人转之乡”这一系列文化名片,不断加大对辽源特色文化品牌的帮助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良好局面。我市还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以大型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东辽河文化艺术节、国际琵琶大赛、袜业节、龙首山庙会等系列文化活动,调动我市各界广泛参与,有的甚至还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影响。东辽县连续多年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东丰县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暨全国农民画展览”,参加了2015年赴联合国总部展览。这些,也仅仅只是我市文化活动的几个片段而已。
    同时,我市组织送戏下乡进社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的文艺活动中,创办“金秋九月—农民文化活动月”这一文化惠民品牌,各文艺单位组织创作编排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全市各乡镇进行巡回演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雅的专业艺术。市博物馆、矿工墓遗址陈列馆年累计接待参观群众20万余人次;全市每年组织市县剧团和电影企业送戏下乡演出218场、广场文艺演出100余场、送电影下乡6000余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文化活动,让老百姓的文化大餐更加“美味”。
    在文化作品蓬勃发展的同时,辽源的体育事业也欣欣向荣。
    我市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积极探索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事业发展新机制。2016年11月颁布了《辽源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5年来,举办了2016年辽源市全民健身“百日行”系列活动、吉林省“全国千村气功展示活动”启动仪式、2016年辽源“福尔泰杯”东北地区排球邀请赛、全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武术”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组队参加全省广场操舞大赛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大赛,参加了全省大众篮球、民间足球总决赛等十余项全省群众性赛事。连续多年举办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大型群体活动“6·18健走日”,培育了市民“健走文化”,获得全市人民的广泛参与。
    竞技体育得到飞跃式进步。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辽源籍运动员宫金杰获得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冠军,是中国自行车项目奥运首金,也是该项目历史上黄种人创造的最好成绩。我市以“十八运”和“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对冬季项目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筹划组建我市冬季项目代表队。组队参加了2016年吉林省青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5年的时间里,我市在全省田径、速滑、柔道、拳击等8个项目的比赛中,共获得金、银、铜奖牌数百枚,并向上级输送十余名优秀运动员。另外,2016年我市共销售体育彩票10622万元,首次实现了亿元突破,筹集体彩基金千万元以上。
    “传承”创“历史”
    家园更美丽
    近年来,以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张福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教授魏存成等权威专家为代表,将龙首山古城推定为“夫余后期重要城市”,为还原历史真相,寻找实物鉴证,我市于2015年5月邀请国内40余名知名专家在辽源召开“辽源龙首山古城及相关遗迹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2016年,我市报请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批准,着手进行了龙首山古城主动性考古发掘,并取得阶段性重要科研成果。
    每一个动人的时刻,都刷新着世人对辽源的文化认知。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推进文化品牌提质创新,为我市软实力的增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是根,文化是魂,让传统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活”起来,辽源加快了脚步。
    全市现有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遗传承人1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0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在编撰。2017年以来,我市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安排专门人员逐处排查革命文物保护现状、问题以及保护措施,向市政府以及省文物部门做出了专门报告。目前,经过努力,我市得到国家和省文物认定的革命遗址共有10处,让文物和“非遗”活起来,辽源责无旁贷。
    众所周知,辽源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辽源煤矿自1911年开发以来,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形成了厚重的煤矿历史文化底蕴。当前,国家实施煤矿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制定了《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验收办法》。为了不让这段历史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2017年我市研究制定《辽源市煤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如今,辽源探索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全方位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新模式,辽源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已经呈现出更加崭新的格局。
    “高压”中“监管”
    市场更规范
    消极病态的文化能毁掉一代人,而积极健康的文化可以强壮一个民族。“对网吧就得好好进行管理,我家孩子一放假就和同学去网吧玩,为这事我操碎了心!”市民宋女士说,群众的呼声也越来越让监管部门重视起来。今年,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共出动检查3000(人)次,出动车辆600(台)次,检查文化市场各类经营场所3400家(次),受理举报电话20起,处罚违法违规经营网吧10家,处罚印刷企业1家,处罚非法印制内部出版物1家,责令停业整顿违规场所3家,警告20家(次),取缔非法地摊8处,没收违规图书2000余本,取缔街边非法经营音像制品地摊6个,每年都与相关业主签订《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书》。
    同时,我市多次组织开展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出版物市场检查行动,净化了出版物市场经营秩序。开展“清源”“净网”“护苗”“秋风”“扫黄打非”和“绿书签”专项行动,屏蔽和删除有淫秽色情信息1000余条,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0000余张(盘)。加大网上“扫黄打非”工作力度,对8家未经授权刊载他人作品的网站给予警告,并限期整改。相关部门与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密切配合,成功查获了一起利用百度云盘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案,此案已被国家“扫黄”办列为全国“扫黄打非”挂牌督办案件。我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也有全面提升,对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部署的各项广播电影电视工作都能及时传达到位,督促检查,下达有因,上报有果。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在省广电局组织开展的“管理创新、提效兴业”专项活动中,辽源市文广新局获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东丰县文广新局和东辽县广播电视台获得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简政放权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继续清理压缩审批事项,取消1项,承接省下放事项1项,向两区下放5项审批事项。截至2017年底,辽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经市政府确立共有行政许可事项36项,其他职权6项。办理审批事项153项,新办27件,换证116件,变更10件,局审批窗口行政审批办结率为100%。
    文化为底蕴,创新添活力。5年来,我市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一个个文化服务品牌在一座座文化阵地上开枝散叶,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向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九大”已经胜利召开,历史也将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征程,辽源人民植根于这片厚重的文化土壤,定会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陈博琳 采写
    本版图片由市文广新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