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保险点亮“幸福辽源”的万家灯火
兜底线 广覆盖 惠民生 促发展
社会保险点亮“幸福辽源”的万家灯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以来,随着转型辽源步履的坚实迈进,辽源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一直秉承为家乡父老创造福祉、为经济转型保驾护航的宗旨,坚持“社保工作就是最大民生”服务理念,不断扩大保障范围,稳步提升待遇水平,积极落实惠民举措,不遗余力优化服务,为全市100多万城乡居民织就了美好生活的社会保障网。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有所扶……一幅幅美丽的民生画卷,正不断点亮“幸福辽源”的万家灯火。
五年来,辽源市社保局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被人社部荣记集体一等功,多次被市政府记功嘉奖,多次荣获“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并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广覆盖,跨越城乡分割的藩篱
“人人可纳入、人人共享有”是社会保险的重要工作靶向。近年来,市社保局重点聚焦“让更多群众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各项改革,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险覆盖到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在2015年,市社保局以全国户籍制度改革为有利契机,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个人参保、分档趸缴”办法,打破了个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年龄、身份和户籍限制,允许群众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首次在制度层面实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为了减轻参保群众的经济负担,进一步设计了高、中、低三个缴费档次,充分满足了超龄、无业、进城农民、失地农民等特殊群体的参保诉求,真正解决了多年来群众“想进,进不来”的制度障碍和“想交,交不起”的资金难题。通过这一参保办法,各类城乡居民可以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畴,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养老保障,使更多的弱势群体享受到公共财政政策,显著提升了我市民生保障的整体水平,也为全省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五年来,通过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截至目前,我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已经达到18.9万人,其中:在职参保人员9.5人,离退休人员9.4人,比2012年末增加了2.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万人,其中1.9万人领取了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万人,实现了国企改制以来的恢复性增长。在抓好扩面工作的同时,有力带动了基金征缴,基金征缴水平稳步提升,有力确保了社会保险待遇发放。2013年以来,我市累计征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32.1亿元,年均增幅10.86%。其中今年预计征缴8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3.7亿元,增幅86.21%。累计征缴失业保险费1.8亿元,城乡居保续保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2013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7.56亿元,省级统筹调剂补助资金10.35亿元。
涨待遇,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提到社会保险,百姓更多关心的是钱袋子、养老金。五年来,市社保局不断强化基金征缴,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使惠民政策一件件落实,遗留难题一桩桩破解,养老金、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得到不断巩固,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今年,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迎来了第十三次连续上调,全市共有8万多人享受了调待政策,人均月养老金提高了近120元,增幅达到7%,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水平也由2012年末的1193元提高到1801.1元,增长了608.1元,退休百姓的钱袋子更加殷实。三次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由2012年末人均每月365元提高到1035元,增长了670元,增幅183.6%。2016年统一提高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为80元,增长45.4%。五年来,市社保局累计争取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7.56亿元,省级统筹调剂补助资金10.35亿元;累计发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81.9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46%,累计发放失业保险待遇2.09亿元。在确保“两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扎实落实惠民创信举措。2011年,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在全省率先采取了“财政放钱、就业放权、个人差缴、社保直补”的社会保险补贴“差缴直补”模式。实行差缴直补后,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了群众垫付全额保费压力,实现了缴费和享受补贴一次办结。仅2017年就为近1万人发放社保补贴3300多万元。2012年,为了解决下岗困难人员续保缴费难的问题,创新建立了“政府担保、财政贴息、银行贷款”的助保缴费机制,盘活了社会资源,用小钱托起了大民生。近年来,又以市政府名义下发文件,进一步放宽了贷款条件,提高了贷款额度。截至目前,这一助保缴费机制已经帮助1000余名困难群众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发放贷款3500多万元,现已在全省推广。特别是在2014年解决国企改制历史遗留问题中,对全市36000多名下岗人员逐一还原历史情况,测算各项数据60余万笔,核实比对试点人员各类基础信息150余万条,先后完成了8次大规模发放,累计为25221名解除劳动关系人员一次性补发失业金1.68亿元,有力保障了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一系列民生举措,小数字创造了大工程,数字的背后反映的是百姓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也正是由这一组组鲜活的数字,这一项项务实之举,厚写出了沉甸甸的幸福,使参保群众切实共享了社会发展的成果。
兜底线,突破脱贫攻坚关键瓶颈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市社保局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和市委工作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指示精神,积极发挥社会保险兜底扶贫优势,大胆创新、主动作为。针对我市农村建档立卡的老、病、弱的特殊贫困群众,创新提出实施了“低保标准提高一点、社保门槛降低一点、金融保险利(费)率下浮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个人自筹一点,低保与社保并行,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和残疾人救助”的“五点双享双救助”脱贫保障机制。这一机制通过整合民政、人社、卫计委、残联等部门政策资源,盘活金融保险机构的社会资金,创造条件将年老体弱多病贫困群众纳入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保障范畴,实现了多部门联手“输血脱贫”。从政策落地实施那一刻起,市社保局就组成联合工作组,采取了进村入户现场经办的模式,让贫困群众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就能办理参保手续。为抢抓进度,全体一线工作者,斗严寒战酷暑,主动放弃节假日,走遍了全市27个乡镇、342个村,真正把好政策送到了老百姓炕头上。老百姓一致称赞,并表示要感谢党,感谢习总书记,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他们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社会反响十分热烈,社会效应极为显著。自2016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全市1万余名农村建档立卡适龄贫困群众办理了参保登记,落实银行贷款6.3亿元,900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领取养老金,实现了稳定永久脱贫,脱贫人数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32%。偿还银行贷款之后,他们实际领取养老金最低每年2190元,最高每年可以达到8106元,多数处于每年5000元至6000元之间。并且随着养老保险金逐年调待,领取养老金数量也会逐年提高,生活质量也会逐步提高。今年4月12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9次会议听取了辽源市“五点双享两救助”扶贫保障机制汇报,得到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的充分肯定;前不久,省人社厅、省社保局已经在全省具备条件地区推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松原市等地已经启动实施。今年10月份,“五点双享两救助”保障机制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选为“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汪洋副总理在接见获奖者市社保局局长杨如军时评价:你的创新点子是“五点双享两救助”,吉林省社会保险兜底扶贫创新工作做得好,敢闯敢试,创新建立了着实管用的好机制,为全国开了好头。
本报稿件、图片由市社会保险局 陈克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