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与“改”的红利

    在美丽的东辽河畔,市中心医院就像一棵繁茂葱郁的参天大树,为辽源人民撑起一片绿荫。今年6月6日,历经70年的风雨流转,市中心医院迎来自己70岁的生日。站在历史的节点上,这一刻没有鲜花、没有庆典、没有欢歌,市中心医院用厚德精术造福百姓健康的沉甸甸的果实,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市中心医院这所辽源地区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急诊急救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创新引领绘制“健康中国”的战略蓝图,推动实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大健康理念,全力打造“老百姓心中的医院”,他们将一系列医改措施落地生根,让千家万户“共建、共治、共享”健康与幸福。

 

“精”与“改”的红利
——来自市中心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于芯

 

    舒适的环境、温馨的呵护、便捷的流程……走进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记者看到,在导诊人员的引导下,患者井然有序地在各科室门前排队等候就诊,诊疗场所曾经的喧闹悄然不见。就医的患者切身体验到诊疗环境改善带来的全新变化,切身享受到精湛医术和医疗改革带来的“红利”。
    记者在门诊大厅看到,导诊台前的医护人员为答惑解疑与患者耐心交谈,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的“取消药品加成后部分药品价格表”及医改的相关政策让人一目了然。“为了使病患和群众更好地理解并弄懂医改政策,我们专门从各科室借调护士轮流上岗,每天7时就为患者进行分诊和政策解读。”市中心医院纪委书记阎晓萍告诉记者,他们还特意在大厅开设了由专职医生坐诊的便民门诊。
    在取药窗口,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市民刘阿姨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的药真便宜了。以前我一次开这些药需300多元钱,现在仅200多元,我每个月要取两次药,省下不少钱呢。”医改让刘阿姨心里乐开了花。不仅如此,医院还降低了检查检验项目等多项收费标准,如使用医保卡支付结算,挂号和诊查就可减免一半的诊疗费用。“在中心医院看病心里很踏实。”这是患者对该院医疗改革变化最真切的感受。如今,一项项医疗惠民工程落地,实实在在让百姓受益,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越来越真切。
    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现象,长期以来是我国医疗领域的一大顽症,也是全国医改着力破解的难题。如何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杜绝“以药养医”带来的弊端?
    精湛、精心、精到、精诚,近几年,市中心医院借助医改东风,做好“精”字文章,医疗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在以院长张爱民为核心的新一届医院领导班子的带动下,他们又抓住新医改的契机,全院上下精诚团结,励精图治,迈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实步伐,在东辽河畔奏响了新的乐章。
    今年以来,市中心医院更是紧紧围绕民生理念,以实施人才、学科、管理、文化“四轮驱动”为举措,以“改革、发展、管理、形象”为中心,开足马力全程投入新医改。探索现代医院管理新机制;实施药品零差价和医疗收费价格调整;同步执行医保支付政策,市中心医院迈出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正如张爱民所说:“改善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我们将坚持以‘服务为先导,医疗为要务,科技为方向,人才为基础’的发展方针,围绕人民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质量问题,大力推进改革进程,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贴心服务。借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深化医改和服务患者过程中做好本职工作,用活深化医改的政策条件,努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病有所医”惠民生,“医有所惠”谋民利。医疗质量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抓好医疗质量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为使医改工作顺利进行,该院还凸显“亮点”,“自选动作”实行领导包保责任制,加大对一线科室的监管力度。他们在原每周三、周四行政业务大查房及“三风两纪组”每天常规查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周一次在晚上九点由领导带队的全院夜查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科室管理和工作效率的提升。“狠抓医疗服务质量,一切为了患者,着力提升服务形象,不仅是医院班子的响亮口号,更是我们乐于奉献、昂扬进取的真实体现。”面对记者的采访,该院的职工满怀豪情地说。
    70年的沉淀,市中心医院把医务者的奋发向上精神转化为匠心睿智;70年的磨砺,市中心医院把医务者的妙手仁心演绎成一片挚爱;70年的坚守,市中心医院把医务者的救死扶伤精神塑造成医德坚守。正是这种睿智、挚爱与坚守,市中心医院让辽源的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精”与“改”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