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孝心 培育孝行 守望亲情

种植孝心 培育孝行 守望亲情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要求、是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见或是听到那些令我们感动的孝行。每一位正常人都会为那闪耀着道德光芒的孝心、孝行而点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会看见或是听到个别人惘然不顾孝道,对自己的父母或是亲人既不养更不孝。面对个别人的不孝行为,我们除了内心的愤慨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在当代,我们又该如何尽孝,以及孝道在当代如何传承?这些问题都是本版将要讨论的内容。

    敬老孝亲天经地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被认为是一切美德思想和行为的源泉,是一原发性的核心观念和首要德目,“善事父母”是孝的基本含义。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说明孝亲敬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美好的道德。我们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对“孝”的推崇之情不曾改变。 不管社会条件如何改变,这种“孝老爱亲”的基因已深深地埋进我们的文化里。在这种人文精神中,孝老爱亲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之一,一直备受尊崇。也正因如此,才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少了许多世故和冷漠,多了些深厚的人情味。
    敬老孝亲天经地义。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先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但应当继承这笔宝贵的财富,而且还应当将这笔财富更好地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孝”容易,“顺”很难

    孝顺是一个词、两个字。“孝”是指孝敬、恭敬;“顺”,指的是顺从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传统文化中对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标准:既要孝敬老人,又要顺从老人的心意。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子女者能够真正做到既孝又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不但要给予父母或是长辈物质上的养育,而且还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抚慰。
    孔子云,“敬之孝者,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为人子女者真正的“孝”就是既要做到“孝”,又要做到“顺”,具体地讲就是生活上关照、精神上顺从。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恰恰只做到了对父母或是长辈生活上的照顾,而没有做到精神上的顺从。我们经常会看见子女花钱给父母或是长辈买各种贵重的礼品,而鲜有时间和父母长时间聊天沟通的现象。那些肯花大量金钱给父母和长辈的子女,我们不能不说他(她)没有在尽孝。但是,他们是否知道父母或是长辈真正的需求在哪里?“孝”容易,“顺”很难。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物质上的孝越来越容易,精神上的顺却任重道远。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

    龙应台在《目送》中曾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记者觉得,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与子女的至亲之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倍感凄凉,而应该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浪漫与温馨。孝顺父母就要多陪伴父母,陪伴是最长情的孝敬。
    在儿女的心里,父母永远是那么年轻、那么有力量、那么可以无所顾忌地去依靠……总之,在子女心里,父母永远是自己儿时的模样。可是,时光如梭,岁月无情地在父母身上写满沧桑。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为人子女者会一下子觉得父母早已经不是自己印象的样子了,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老了,他们已经满脸皱纹、两鬓斑白了。看到这样的情形,为人子女者的心里一定会有酸酸的感觉。我们总是对父母的付出心怀感激,然而我们感激的太多,行动的却太少。从前是他们带你看世界,现在他们老了,得你带他们看世界了。“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朋友们好好想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让“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成为现实吧。

    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孝敬

    为人父母者大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父母们可谓是想尽办法、利用好一切资源和机会,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开始胎教,在孩子上幼儿园前还要早教,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又会尽可能地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在课外时间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为人父母者为孩子提供了那么多学习的机会,孩子也确实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可是,我们的父母唯独忘记了去教孩子如何来孝敬父母。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也许是天生的,但是,孩子如何去孝敬父母却是需要在生活中耐心教导。当年轻的人们成为父母以后,他们也没有教过孩子如何去孝敬他们,说实话,他们无从教起,因为他们本身就不会,他们的父母也没有教过他们。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孝顺之心,但是我们缺少孝顺父母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有孝心,无孝行”。因此,为人父母者应当教会孩子如何孝敬自己。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关键的环境,是学校和社会无法替代的教育空间。父母无疑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如何尽孝的过程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细节里。为人父母者如果想要你的孩子孝顺你、孝顺其他长辈,父母要先做好自己的职责,以身作则,多尊敬老人家,多行孝行。

    无论走多远,终究走不出父母的视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了。很多人为了生存或是更好地发展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远离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离家的游子心中自然也会时常怀念家乡,思念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想离家近一些对父母尽孝心。可是,现实在很多时候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游子和父母也许在距离上离得有千里、万里,但是,那子女和父母的那种浓浓深情不会因千山万水而变淡。那些远离家乡和父母的人虽然能走出千里、万里的距离,但是,始终走不出父母的视线,走不出父母的牵挂。父母和亲人的牵挂时时刻刻围绕着你。也许你此时此刻还不能感受到他们关切的目光,但他们对你的牵挂与期盼却无处不在。不论你在哪里,走多远,你的笑、你的哭,点点滴滴无一不在他们的牵挂范畴内。父母的牵挂如同白天的太阳,黑夜的星光,时刻温暖、照耀着你。总有一天你会感觉到它的存在。
    父母时刻牵挂远离自己的儿女,心有孝心的儿女也会时刻惦念着自己的父母。正是这种深情的存在,我们才会理解每当节假日那成群结队的人背着大包小裹的涌向车站。游子们利用有限的时间不辞辛劳赶回家,就是想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父母。情丝难断,孝心长存。游子就如父母手中的风筝,父母给予游子足够的自由、给予游子足够的空间,唯独那根联通儿女和父母的感情线始终紧紧地攥在手里。有了这根线游子才有根,有了这根线父母的爱才有处安放。

    子女如何去尽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岁月无情,父母在逐渐老去。为人子女者应该时刻考虑对父母尽孝。那么,为人子女者对尽孝该如何做呢?尽孝,一千个人可能有一万种判断,行孝没有定式,也不必拘泥于一格。
    对父母尽孝,不必刻意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更不需要搞“金钱轰击”,而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做好每一天。父母怕影响你工作而不让你常回家时,你该回家还回家;父母当面对你说“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我操心了时”,你应该知道父母其实还在“操心”,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无论在何时何地你都要将父母的安危记在心上,或想念、或报平安、或安慰、或问情况等;当父母遇到难题而又不愿对你讲时,你知道父母是真的需要帮助了就要多关心……与此同时,为人子女者对父母尽孝应当多点儿实实在在的行动。孝敬父母,不是在口头上,而体现在行动上。孝顺就是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为人子女者真正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日子不会太多,所以少些应酬,多回家陪父母看看电视、聊聊天,这虽然是小小的行动,但却是最实在的孝顺。

    学会和父母相处之道

    孝顺父母就要学会和父母长时间地和谐相处。可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形是经常发生的。这情形就是:当子女长时间在外工作或是学习离开家和父母的时候,父母和孩子相互思念。可是,当子女有时间回来和父母团聚的时候,在相聚的前几天,父母子女相见甚欢,其乐融融,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待在一起。可是时间一长,父母与子女就会因为一些对问题认识角度不同、生活习惯差异以及价值观念不同,而发生矛盾,以至于父母与子女渐渐成了“一离开就想、一见面就烦”的尴尬怪圈。
    在孩子的成长中,尤其是长大以后,有时跟父母会发生冲突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可是,这也不能成为为人子女者对父母在精神上不敬的理由。诚然,父母的习惯未必正确,观点常有落伍。但我们也大可不必言辞激烈,用批驳代替辩解。父母在老去,为人子女者应当学会与父母的相处之道,且行且珍惜。学会与父母的相处之道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包容和尊重他们。包容和尊重父母并不是对父母盲目服从。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

    小孝于家 大孝于国

    从古至今,无数人在尊奉、无数人在诠释“孝道”,谱写出无数动人的故事。作为子女,没有人会忘却父母、视养育之恩而不顾,对父母尽孝是应该受到赞扬的。但在家孝之前,大家也不要忘了国之大孝。没有国哪来的家?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说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则要建功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结果。孝老爱亲是“家孝”,感恩祖国、贡献社会则是“大孝”。“家孝”与“大孝”外延不同,内涵是相通的,都是鼓励人们崇德积德、向善行善、忠心忠义。孝老爱亲催人成熟,让人长大。一个人只要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品质。如果没有对父母等长辈的孝心,很难谈得上感恩国家、贡献社会。在我国有很多人为了“大孝”,而舍却“小孝”,但这丝毫不减弱人们对其的崇敬。有人问朱德,“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有端一碗水给她喝。”朱德虽然没有像常人那样侍奉自己的母亲,但他却用另一种方式尽到了孝心。朱德说:“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能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历史奔腾向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也涌现出来很多那种为了“大孝”,而舍却“小孝”的人物,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英雄,人们不会忘记这些人的贡献。

    让孝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对“孝文化”的推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才会有事业心,才会用他的行为感动别人,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美好。因此,让孝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显得很有必要。
    让“孝”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就要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孝”的重要性。“孝道”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需要提倡的一种美德。今天,我们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决非只追求物质生活的进步,现代化更应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需要人人知孝、悟孝、行孝,在全社会形成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一批又一批孝老爱亲的楷模人物不断涌现,正因为有众多模范引领社会,正因为有他们的伦理支撑,我们的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文明才能发展。
    让“孝”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就要让“孝”的内涵不断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给传统的孝文化赋予新的内涵。让“孝”的内涵不断与时俱进就要以内容创新为引导,对孝文化的内涵进行再发掘,并用现代方式加以弘扬和展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切合实际、易于理解的中华孝行新观念、新模式。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