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人们的心里乐开了花

工厂下乡 农民上岗
留守女人们的心里乐开了花
本报记者 王茵

 

    走进当下的乡村,“三八、六一、九九”是最真实的写照。男人们进城打工了,女人们留在家里,照顾老人,照看孩子,侍弄园子地,喂养鸡鸭鹅。然后呢,数着星星月亮,盼着男人们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说:让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可这个机会在哪儿呢?
    11月3日,东辽县足民乡安良村,新建的东北袜业口口香传打底裤缝制分厂投产已有半个月,37岁的郭春雨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从培训到上岗,从陌生到熟悉,郭春雨由衷地感叹“能工作真好!”
    是啊,“能工作真好”,可对她来说,“能工作”也真不容易。上有七十多岁的公婆,下有十几岁的儿子,丈夫常年不在家,所有的家务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家里的老老小小,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
    在安良村,像郭春雨这样的情况差不多占到一半儿。村书记田鹏飞说,总听人家说用工荒、用工难,可在咱这儿却是就业难,难就业。“村里到市区每天只有两趟车,上午七点多一趟,下午一点多一趟,串门买东西还行,要想做这车上下班根本够不上。上不了班儿,一到农闲,村里这些拖家带小的人,除了大眼瞪小眼,就是‘三吃一倒’。”
    田鹏飞说出了大多数村干部心中的难题,城里喊着“用工荒”,村里却面临着“就业难”,这对矛盾该怎样化解?
    在村里已工作近两年的第一书记王刚来自市人社局,他告诉记者:“去年年末,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蔡宏伟到安良村调研,针对这一情况,他要求相关部门要突破传统的就业方式,创新用工模式,更好地激活人力资源潜力,使得充裕空闲时间或临时性待业与弹性用人需求相匹配。”
    “突破传统就业方式,创新用工模式”,率先走出这一步的是东北袜业园区。2017年,园区提出“万名农民变工人”实施计划,希望通过工厂进农村、袜园直通车、农民公寓、产业拓展四个途径,破题用工荒,求解就业难。
    2017年4月,园区口口香传打底裤缝制分厂在足民乡安良村破土动工,9月份完成设备安装,10月份首批培训结束,20名女工正式上岗。
    “缝制打底裤工艺并不复杂,但需要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分厂技术主管安素素说:“我们这儿挣的是计件工资,一名普通工人一天可赚到120元到150元不等。每到农忙时车间还会放假。”
    王海凤是邻村村民,听说这里新建了厂子,她第一时间报了名:“能在自己家门口找到班儿上,家里啥活也没耽误,工资一样挣,钱一样得,这好事上哪儿找去呀!”
    的确,这样的好事在此之前是不好找,可随着东北袜业“万名农民变工人”计划的落地实施,这好事正落在每位村民头上。
    据了解,目前,园区已在建安镇安山村和足民乡安良村建成了两个打底裤缝制厂,每个工厂可吸纳农民100人,下一步将大量复制类似的工厂。此外,园区还建设了21000多平方米的农民公寓,目前已部分交付使用。园区还与相关部门协调,陆续开通若干条辽源周边至东北袜业园的直通车。
    工厂进村,农民上岗,留守女人们心里乐开了花,农村的就业难、难就业也找到了突破口。
    在市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围绕用工荒和就业难这对供需矛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扶持政策。该负责人称,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袜业“工厂进农村,农民变工人”战略为全市带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