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让生活多一些意义

仪式感让生活多一些意义

 

    仪式感是赋予某个时间和时刻特殊意义的东西。说白了,仪式感就是对生活的重视,是通过一些非必要的动作和形式来表达重要性的行为。一位心理学者曾说过: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儿。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仪式感的东西,过节的时候最明显,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吃饺子、春节发红包,而我们的很多回忆就是由一个一个的仪式组成的,节日团圆、欢聚,毕业典礼、入党仪式。对一个人来说,承认和尊重仪式感,是一种修养;对一个团队来说,承认和尊重仪式感,是一种文化、一种溶剂,让彼此找到认同和归属。
    人生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个仪式,来唤起自己内心的责任感,以及表达内心的庄重和情感。仪式感不需要铺张浪费,朴实温暖更佳,它不是钱的堆砌,是对生活的信心,相信特殊仪式下给我们内心带来的触动是别有一番意义的。


    仪式感,是孩子不能缺少的成长历程

    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含蓄、不要张扬。对于孩子,我们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妈妈的爱、爸爸的爱从来就不缺乏,所以,更应该及时表达出来,而仪式感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很好的表达方式,孩子作为未来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他们更要有感知仪式感的能力。
    家里的一些小小的仪式可以为孩子打造一定的秩序感,比如:餐桌的存在是训练孩子吃饭的仪式感,让孩子明白坐在餐桌旁就是期待着吃饭,对父母、对食物心怀感激,引导孩子感知吃饭的意义,培养好好吃饭的习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仪式感越庄严神圣,越能让孩子心灵成长。同时,仪式感为孩子带来安全感,在睡觉前给孩子讲上一个小故事,爸爸妈妈熟悉的声音不但能让孩子安心,同样能解决孩子不按时睡觉的问题。这样一个仪式感,能让孩子收拾好白天玩耍的欣喜和学习的紧张心情,拥有好的睡眠。同样,上学穿校服并不单纯为了整齐美观,更为了让孩子形成特定的仪式感,领悟校园文化与社会礼仪,毕业统一着装,并不是为了跟风,而是让孩子明白这一刻与众不同。
    孩子对于情绪的处理能力比我们要弱得多,有时他们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负面的情绪被压抑,没有发泄出来,就会积压在孩子的内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影响着今后的性格和心理。而仪式以一种外力的形式,提醒孩子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看过一名网友分享的自己小时候很有仪式感的一个小故事,他把自己意外死亡的宠物尸体掩埋,然后在坟头种一棵不知名的植物,最后坐在旁边默默地和它说再见,当黄土掩埋住了自己的爱宠,他明白悲伤必须转化为怀念。也就是当我们赋予某个时刻一个仪式,它们承载的情感与意义自然就会有所不同,仪式就像一个承载悲伤、愤怒、自责、失落的容器,让孩子的负面情绪有所寄托和排遣,将所有的负面情绪装入这个叫做“仪式”的瓶子里,孩子才能更容易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向另一种情绪转化。
    因此,无论是生活中的哪一种仪式,它都关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敏感和体察,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充满仪式感的家庭,可以让平淡的生活不断提高幸福层次,也让无味的生活充满节奏和律动,仪式感会带给孩子幸福的能力。平凡的日子,本来就大同小异,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制造生活的惊喜,才能让日子更有味道,你不能跟随孩子一辈子,想让他们幸福一辈子,那么仪式感,就是孩子不能缺少的成长历程,也是教会他们制造幸福的能力。


    仪式感,引导心灵的转变

    伴随着生命的演变,岁月的流逝,每个人的身体及精神世界也在不断成长,很多时候,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让很多人开始厌烦繁琐的礼仪和程式,但顺带着也把很多非常有必要的仪式一并取消了,但心灵的成长并非是一个抽象的过程,需要具体的仪式来提醒甚至引导生活的转变。
    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不断地发生转变,每一次转变,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譬如成长的仪式:离开家、成年、结婚、为人父母;譬如告别的仪式:与恋人分手、葬礼;譬如纪念的仪式:清明、周年祭奠这些仪式,都在提醒着人生的一些转变必须直面。在很多城市,有些20多岁的年轻人自出生到成年就没离开过这座城市,他们在这座城市长大、读书、工作,不愿去外地上大学,更不愿意出国留学,一直住在家里。因为从未与家分离,有些时候他们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是成年人了,对这些人来说,心灵成长的仪式是独自生活。譬如,成为一名成年人,就意味着必须要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同时,放弃未成年人的一些生活方式。而意识到心灵的成长,也可以选择更简单的,譬如每年选一段固定的时间,读一本对自己有启发的书或看有启发的电影,这是对心灵最简单的检验。
    古代很重视成长的仪式,不同年龄段都要举行仪式,以提醒人们已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未来需要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已与过去大不相同,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仪式感,是推动工作的有利“杠杆”

    多点儿仪式感,同样适用于我们耕耘几十年的职场。难道在公司就只能是两点一线和机械性的工作吗?当我们对每件事儿都抱着仪式感的时候,这些无趣的琐事是否也会变得生机盎然呢?答案是肯定的,职场生活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感同样重要。
    职场中,很多时候饱满的仪式感对员工而言就像一针强力的鸡血,让员工感觉到成绩得到了认可,有被重视的感觉。比如:在员工工作满一年时准备一个蛋糕,送上一束鲜花,搞个仪式;当员工成交了一位大客户,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当众送出;当团队完成一个重要项目时,举办一个庆功会,那种带着奖励心情去领取的回忆,也许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给予员工怎样的福利待遇,“仪式感”都不能被忽略,仪式的存在是为了更加强化和升华这些活动的意义。
    网上就曾有提过一些公司传统的仪式,比如每个新年的开工第一天,公司职员和领导一定会去当地的寺庙祈福,每人吃一份五元钱的斋饭,一起爬一座高山。而对于这样的仪式,有员工表示,当完成这些仪式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心理暗示的过程,这种自我暗示是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将过去与未来进行划分,一旦完成了充满仪式感的行为,内心便会出现提示,接下来要收心和节假日划清界限,对既往的断舍离,意味着对新生和未来的接纳。这种提示能让自我发生变化,将自己的反应能力、思考能力、专注能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状态。
    也许这种小小的自我暗示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却是一根强有力的杠杆,能够大幅度提升人的行为力。在工作中,仪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事件因为有了仪式而显得珍贵。仪式就像记忆中的珍珠,历久弥新难以忘却,仪式可以铸成心理契约,在事件之外加上一层防护锁,它并不需要繁文缛节,古旧刻板,大费周章,也许只是一点小心思,小趣味,就会让工作变得庄重而有意义。


    仪式感,让传统节日更有味道

    现在人们常说,很多传统节日似乎少了些节日的文化和味道,沦为放假调休、景区拥堵、高速是否免过路费之类的无关痛痒、老生常谈的信息。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似乎已经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变了滋味,那么,对于传统节日来说,仪式感就显得更为重要。
    传统佳节能够保留至今,是在履行一种承诺,进行一种祭拜,追寻一种传统的人文文化。以中秋节为例,赏月、吃月饼、观潮、喝桂花酒的传统节日,有仪式感,才会有厚重感,才能体现人文气息和民族精神。没有仪式感的中秋佳节,总让人觉得有些索然无味。短暂的假期让家人难得团聚,月饼成为果腹的快捷早点,至于一轮圆月,在存在大部分“低头族”的今日,少有几人能有休憩身心望月怀古。如今,人们借助便捷的现代通信资源对于传统佳节的认识更加广泛和多元化,但是谈到节日如何过、怎样过,大多数人还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而仪式感的缺失,让很多青年人正在逐渐失去对于传统佳节的兴趣。试想一下,如果传统节日缺乏仪式感,那么节日和普通的假期又有何异,哪一天都可以,恰恰哪一天都不行,最终将毫无意义,如果传统节日缺乏仪式感,文化将难以庄重传承,精神信仰又何处觅得归属。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且风俗各异,节日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学会珍惜,传承发扬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当看到天空的一轮明月,人们会想到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和家人阖家团圆共享的愉悦,也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诗句。节日如此,婚俗如此,诗书礼仪莫不如此,哪些仪规都不可或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突显仪式感,让这些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世世传承,越来越有味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固本强基,增强软实力。


    仪式感,是带动家庭的“调味剂”

    如今繁忙的都市生活,让一些人有焦虑的情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周而复始的忙碌,大多时候,家庭生活会变得平淡无奇又匆匆忙忙。而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才能真真正正发现其中的乐趣。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们需要仪式感?有人答,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总要得到家人的叮嘱才能安心上班,过节时,家人总要聚在一起聊聊生活、谈谈人生才觉得心里安稳。这些小小的家庭仪式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它们打破日常生活的忙忙碌碌,给予我们感受对方、感恩彼此的机会,找回那些渐渐淡漠的家庭仪式感,才能让我们更有力量去迎接新的开始。而每个家庭不同的仪式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34岁的刘雨杰说:“每年大年三十回家时,都会在爷爷奶奶照片的旁边,燃起一炷香,跪在照片前,行叩拜大礼。我很庆幸家乡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跪拜仪式,这种仪式感让我内心的思念之情得到了慰藉,让我对养育大恩的感激之情得到了寄托,内心反而能够平静许多。爷爷奶奶养育了父亲,父亲又养育了我们,在连绵不绝的生息中,我们怎能不怀有一份感激之情、一份敬畏之心。而祭拜仪式在无形中让我对此有了更强烈的感知。”
    有学者曾经指出:最重要的仪式,一定都是精神性的,其实大到祭拜天地祖宗、婚丧嫁娶,小到节日、生日,仪式感都会蕴含一种力量,让我们获得内心的庄严感和精神的安慰。甚至,平常生活中的很小的仪式感都会给我们带来愉悦。譬如午后时光,用心地泡一杯清茶,先欣赏袅袅的热气,再举杯闻香,而后坐在暖暖的阳光中,似乎便充满了精致的情怀,并且可以对抗我们的消极情绪,诸如散乱、无序、慵懒、沮丧。
    生活中的仪式感,也许不是程门立雪的寒窗苦读,而是夜意阑珊的红袖添香。在一个家庭中保有必要的仪式感,并由父母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懂得生活、传承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方式。


    切勿忽略生活中的仪式感

    古人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同样适用。生活本身就摆在那里,它呈现出什么样,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原本就再平凡不过,假若再失去了对生活的重视,就会变得索然无味,以至于陷入“庸人自扰之”的自我纠结。仪式感就是将对生活的重视落到细处的最直接表现,换言之,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因而也能去尊重生活,但这恰恰又是最容易被行色匆匆的我们所忽略的。
    现代人过年很多东西似乎都简化了,一个是因为平日的忙碌,更想在这个假期轻松一下,于是我们不再自己张罗年夜饭,去饭店聚餐,亲戚朋友聚会也是如此。另外,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太大必要拜访的朋友就不用亲自见面了,微信一发,红包一转,礼到也就算完事儿。假期里,除了聚餐,偶尔陪家人聊天或出游,还有你放不下的手机,抢红包、刷微信,忙得不亦乐乎,但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也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很多生活中的仪式感,少了些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但其实,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仪式感,可以让我们感悟节日中留给我们的纪念和期盼,那些正能量所带来的新一天重整生机的动力,在这之中会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与记忆。
    这也是仪式感会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很多趣味的地方,更是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没有仪式感的生活仅仅只能叫生存,因为没有赋予它意义,而有了仪式感,才有存在感,才有感染力,才是生活。现代的都市人太过忙碌,很多人觉得生活逐渐过成了一潭死水,但其实,生活本身并不无聊,人们缺失的正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追回缺失的仪式感,也许只要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是一个灵巧的心思,生活就会大有不同。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