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施策“瞄靶心”
以农民为主体,脱贫攻坚——
精准施策“瞄靶心”
本报记者 李艳红
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是关键。在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一直坚持突出以农民为主体,找准靶心,输造并举,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路径。
精不精准,看建档立卡是不是科学严谨。我市探索形成了看实际收入、看刚性支出、看住房条件、看劳动能力、看致贫原因、看村民评议的“六看”识真贫标准和“八项”不予准入负面清单,确保符合贫困条件的一户不落,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找分析致贫原因,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进行精准分类,科学划分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缺土地致贫、智力残疾致贫和其他因缺乏技术、缺少资金、因学、因灾等原因致贫类型,为精准施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以产业扶贫提高造血功能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我市针对贫困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吸纳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或出租、在基地就业”的“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方式,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企业分红和工资性收入。东辽县金州乡双福村在省委政法委的帮助下,与正旭菌业合作建设21栋食用菌大棚,2016年村集体增加收入45万元,提取50%作为扶贫基金,分红给113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2016年,全市贫困户共发展各类大棚220余栋,增收600余万元。东丰县扶持贫困户新建大棚80栋,实现收入240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龙山区协调市农科院,建设蔬菜温室大棚16栋,带动贫困村民就业70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肉鸡、蛋鸡、黄牛、肉驴、生猪、肉羊等特色标准化、规模化精品养殖业。东辽县采取“政府控股、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金翼蛋品公司联合推进总投资5.92亿元的72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扶贫项目,去年分红400万元,13708人受益,人均增收近300元。
坚持把资本下乡作为带动农村脱贫的重要途径,我市精选成长性强的带富项目和企业进入贫困村,带动群众致富。目前,全市有11个村建立光伏发电站;申报了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1个,电商孵化基地3个,村级电子商务中心站45个;有2个贫困村建立了制衣厂,5个贫困村建立了织袜厂。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脱贫致富的支撑保障作用。2016年,全市谋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扶贫项目177个,总投资2.06亿元,为贫困村新修水泥路155公里,为4个贫困村新建了村部,为12个贫困村新建了文化广场,绿化道路270公里。
我市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出“七带”扶贫,即子女带、亲属带、邻里带、富户带、党员干部带、集体带、产业项目带。在考察学习外地经验基础上,与市社保局多次研究论证,创新建立“五点双享两救助”脱贫保障机制,出台《关于建立“五点双享两救助”保障机制,促进辽源市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施办法》。截至目前,全市共为10026名建档立卡适龄贫困群众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登记手续,落实银行贷款6亿多元,已有8708名贫困群众领取了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