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废为宝 云悠悠
变废为宝 云悠悠
本报记者 赵强
深秋的乡村,天空湛蓝而高远,悠悠白云飘然而出。走进经济开发区宝善村,温馨明媚的一缕缕阳光,田间地头农民丰收的笑声回旋萦绕心中。
11月3日,在宝善村一条乡间小路上,一辆装满玉米秸秆的货车越跑越远,回头望着收割完的玉米地,村民李景田笑开了颜,“你看看,这回地敞亮多了,多规整。秸秆送到电厂,既环保又增加了收入,每亩地能得到50元的补贴。”李景田10余亩的秸秆将和村里的其他近400亩秸秆一起送往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电厂。
每年秋收后,大量的秸秆该如何处理成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洪恩军心中的一个“疙瘩”。“以前,秸秆不是随意堆积在路边,就是扔到沟里,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现在,多亏政府牵线,我们能及时与电厂取得联系,一向被村民视为‘鸡肋’和‘累赘’的秸秆变废为宝有了‘好归宿’。”今年以来,随着我市全面打响秋季秸秆禁烧战,该村积极组织人员集中回收秸秆运至电厂回收发电外,还联系周边牲畜养殖场和其他收购秸秆的企业,积极解决秸秆“出路”问题。
“禁烧秸秆,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利国利民。”在宝善村,村道两边的禁烧条幅、标语清晰可见,秸秆禁烧宣传车循环播放的《秸秆禁烧工作的通告》隔着老远就能听见……“这禁烧秸秆是一件好事儿,既减少污染了,俺们的居住环境也改善了。”采访中,村民们积极支持和配合秸秆禁烧工作,都表示愿意加入禁烧队伍,主动劝阻身边的焚烧行为。截至目前,全区悬挂宣传条幅300余条、发放宣传单10000余份,并联合开发区有线电视台播出秸秆禁烧专题节目累计时长300余分钟,营造浓厚的禁烧氛围,确保达到人人懂环保、户户知禁烧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广泛宣传是经济开发区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的举措之一。该区制定下发了《经济开发区秸秆禁烧工作实施方案》,强化区、局、村三级网格化管理措施,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组织督查组深入乡村明察暗访,实施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重点巡查秸秆禁烧工作制,并对发现的违禁者依据相关规定,由驻点公安、消防、环保执法人员给予罚款,情节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截至目前,全区共查处秸秆焚烧案件两起,行政拘留1人、罚款两人,有效遏制了随意焚烧秸秆行为。
焚烧秸秆,农民的“农作习惯”,而这“农作习惯”烧掉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付出了污染环境的惨重代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农民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当下的秸秆得到综合利用成了现代农村的‘宝’,这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指明了实践方向。”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局长杨振峰说。
“现在玉米秸秆可是宝了。”从当地村民一张张朴实、喜悦的笑脸中,记者看到,如今秸秆变废为宝,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而秸秆的合理利用,让这里成了“天蓝地沃,白云悠悠”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