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解决” 水清清
“生态解决” 水清清
本报记者 赵强
“镇里实行‘河长制’和秸秆禁烧政策太好了,现在周边的空气更清新了,河水流畅也更清澈了。”10月31日,30岁的东辽县泉太镇六马社区居民唐书扬满心欢喜地说,他是一名骑行爱好者,一有空就独自骑着单车、带着相机往镇西北方向的老营村走。从镇里到老营村,每个星期都要骑上一遍。“在路上,一边自由自在的骑行、一边享受惬意的蓝天、一边欣赏清澈的河水,是一种优雅的享受。”唐书扬得意地说。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也是中央环保督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堵疏结合、变堵为疏,是泉太镇禁烧秸秆保护生态环境的一大“法宝”。在泉太镇三树村1组一片空地上,村里的禁烧工作人员正在清理、规整一捆捆玉米秸秆。今年秋收期间,该村专门规划出秸秆堆放点,实行集中存放。
“这两天村民的秸秆存放完毕后,我们将在堆放点设立安全防护栏,安装高清摄像头,实行立体监控。同时,安排专职人员24小时值守,确保堆放点不发生消防事故。”该村支部书记张凤祥说。
泉太镇在严格落实秸秆焚烧管制工作的同时,积极为秸秆找出路,变废为宝。在县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利用当地农机合作社的7台打包机将秸秆打包成捆,送往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当作燃料,供给直燃发电、供热,加快秸秆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避免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经济效益。截至目前,打包机已处理5000余亩地的玉米秸秆。“现在有了秸秆打包机,秸秆很快就能被收拾妥当,既省心又实惠,环境也更好了。”53岁的三树村村民钟德仁坦言,现在周围的空气好了,河水也清亮亮的,让自己有了满满的幸福感。
“只要为农民找到秸秆的‘出口’,禁烧工作就轻松多了。”东辽县委常委、副县长田国栋说:“现在,我们已与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由乡(镇)统一打包,公司统一回收。同时,正在积极引进四川省蒙特新能源研发有限公司,实施秸秆发电、秸秆碳等新项目,让更多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辽县一直将秸秆禁烧和综合转化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县不仅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还抽调13名县级领导包保13个乡(镇),组织全县50个部门所有机关干部分别深入全县各村组进行宣传和包保。同时,县纪委成立了6个专项巡查组,县环保局成立6个巡查组,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追责、问责。目前,全县每天出动各级干部近3000人参与秸秆禁烧工作,另有107台套打捆机正在全力作业,力争在近期完成全县秸秆打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