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牵手演绎美丽东辽

城乡牵手演绎美丽东辽
吴邦语

 

    “村里保洁员每天把垃圾收拾得干干净净,收集的垃圾当天就运走,现在俺村的环境不比城里差。”说起村里环境的变化,育英村村民白秀兰脸上洋溢着自豪。
    在辽河源镇,每天清晨,镇上的垃圾车都会把各村垃圾箱的垃圾收集起来,统一清运到镇上中转站进行分类并压缩处理,最后集中转运至市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科学处理。
    村容村貌美化、靓化,得益于东辽县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实施。东辽县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运行,并建立了“县负总责、镇抓落实、村具体实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现了镇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全县13个乡(镇)的镇区(除县城区)及23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效果良好。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垃圾分类减量化。厨余、果皮等可降解的有机垃圾,就近堆肥,或利用农村沼气设施与畜禽粪便以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合并处理。灰土、建筑废弃物等无机垃圾,铺路填坑或就近掩埋;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破布等可再生利用垃圾,尽可能回收;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可降解的毒性垃圾,单独收集,送相关废物处理中心或按有关规定处理。购买服务“一体化”。县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中标公司——吉林省康洁智慧环卫工程有限公司按每十户配备一个垃圾箱、每个自然屯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工作,目前,保洁员招聘到位80%,约850人,负责对分类治理池的生活垃圾每天进行分类治理;负责每天定时沿清运线收集农户初分垃圾至垃圾生态治理池和至少每两天对垃圾生态池分类后的垃圾进行转运;负责将可降解池中堆肥垃圾清运至村组确定的生态治理区填埋治理。全县各乡(镇)的管理员人手一部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机,便于与保洁员沟通。垃圾利用资源化。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广泛开展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有机粪肥还田;发展生物质有机肥、沼气、生物质燃料块(棒)、食用菌转化利用等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项目。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的方式,建立垃圾发酵池和太阳能辅助的堆肥房,由专业公司、农业合作社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实施秸秆发电和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供气、供热等项目。
    为了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有效运行,东辽县成立了县、乡、村三级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逐级落实日常管理、组织、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组建环卫所,采取招聘公益性岗位的方式,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按照万分之二的比例优先配齐责任心强的监管人员,负责区域内垃圾治理的指导、督查、服务和具体操作;村级组织成立环卫监督小组,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每个村民小组配备两名监督员,负责监督环卫工作质量。
    东辽县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作运行费用纳入年度预算,按照“财政出资、统筹管理”的原则,在县财政投入的同时,采取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县级投入、镇村统筹、群众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整合公司运营资金,整合县直部门惠农强农资金,并由发改、环保、住建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扶持政策,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为引导群众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东辽县经常组织各类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机关干部走访面对面对群众进行宣传等方式,以及利用村务公开栏、文化墙等载体不断宣传环卫“一体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引导群众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此外,东辽县还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环卫“一体化”工作滞后的村镇进行曝光,引导广大群众增强生态意识、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支持环卫事业发展、自觉维护城乡环境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