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一座城市的海阔天空(下篇)

“转”出一座城市的海阔天空(下篇)
本报记者 辛延凯 汪 琳

 

    2008年,注定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辽源被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后,收获的不仅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奋起追赶、弯道超越的难得良机。
    奔行万里、扶摇直上,辽源追赶的是他人,超越的是自己。日历表一页页翻过,时间定格在2017。十年光景,在梦想见证历史中镌刻出深深的年轮,在“转”出海阔天空中印满奋斗的足迹,在延展未来中留下无数的期许。


    盘点“十年”

    数据代表成长,数据彰显变化。2016年,辽源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66.85亿元,是2007年的3.54倍,占全省经济比重由3.8%提高到5.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63亿元,是2007年的6.6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6.24亿元,是2007年的3.3倍;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7:57.3: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加近200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3.4%以内,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6%和9%,城乡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长途跬步于日新月异的画卷中,辽源的这十年,有太多不一样。
    这是拼搏向上的十年——在国家、省级政策指引下,困顿中的辽源燃起不绝希望、开辟一条新出路。其间,我市学好吃透扶持政策精髓,将转型侧重点由单一的经济转型向推进经济、城市、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转型过渡,着力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在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多措并举、共同发力、协同发展。
    这是砥砺奋进的十年——拥护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会议精神,深入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辽源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不断探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加快实现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性日益增强。
    这是收获满满的十年——辽源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转型和产业体系重构再次精细化、精准化,形成了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高精铝、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释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展现出强大的支撑力。不仅如此,辽源的精神文明建设步稳蹄疾,城市功能建设提挡升级,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辽源满载着信心“闯”出奇迹,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刻度上的十年,是缩影,也是档案。


    细品“十年”

    时代的上空风起云涌,面向经济体制改革、面向全面转型发展,辽源不畏浮云遮望眼,奋力后发赶超,递交出一张张喜人的成绩单。
    这里,自强不息、勇于拼搏,招商引资好戏连台,产业项目建设风生水起。
    太想寻求转变的辽源,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竭力发挥承接各类产业转移和嫁接的先天优势。对外汇集新资源,以建立多元产业支撑为核心,坚持“加减乘除”一起做,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纺织袜业、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园区,科学谋划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目前,辽源的高精铝加工产业技术成功打开世界的大门,形成了以麦达斯铝业、利源精制、麦达斯轻合金等为龙头的铝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出集熔铸、挤压、型材、模具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轨道车体型材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是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和加拿大庞巴迪的A级供货商;以东北袜业园为主阵地的纺织袜业,借势搭乘“互联网+”的发展“高铁”,不断更新发展模式、扩大发展规模,打造出“系统工业服务商”“互联网+袜业”“垂直采”平台经济,每年园区都有新项目开工建设、续建项目投产达效,形成了“南有诸暨、北有辽源”发展格局。
    站在转型的拐点,辽源还需要更多的助推力量。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招商、亲商、安商、扶商氛围日益浓厚,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IBM、德国嘉利达、新加坡麦达斯、华润集团、中国建材、欧亚集团、莎普爱思药业、重庆三圣、武汉九州通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辽源,实现了用转型政策招商引资、用招商引资成果拓展转型效果。同时,通过自我培育孵化、引入“潜力股”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中小微企业,隆盛源机械制造、华纺科技、吉林云动力智能装备、佳德化工等企业,逐渐成为辽源的“掘金机”。
    这里,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业兴业氛围浓厚。
    技术是一切发展的原动力。深知科技原创力不足的辽源,不怕从零开始,先后与一批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技术创新中心。每年滚动实施150个左右工业技改项目,投达产项目贡献工业产值增量的80%,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跨越。同时,在以动力电池、锂电隔膜、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制造为主,相关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园区,代表性企业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国内最早生产一次性电池隔膜的企业,填补了锂电池湿法隔膜的空白,扭转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行政审批“一站式”办理、进行“放管服”改革、建立企业孵化培育基地等,大力支持全民创业。2016年,东北袜业园入园企业1210户,实现产能28亿双、产值80亿元;除了工业改革,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明晰的方向。从单一大面积种植玉米、水稻转向杂粮杂豆、果蔬花卉、食用菌、中草药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并扎实推进设施农业和蛋鸡、肉羊、梅花鹿等农产品深加工,快速发展精品农业和畜牧业,实现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
    这里,尊重自然、崇德向善,生态文明硕果累累,城市品格内涵备受关注。
    从打造“棉袜之乡”“梅花鹿之乡”“二人转之乡”“农民画之乡”“琵琶之乡”到传扬葫芦画、鱼骨画、草编、泥塑等非遗民俗特色文化,从建立矿山博物馆、侵华日军辽源高级战俘营遗址、解方将军纪念馆述说艰辛岁月到弘扬真善美、涌现众多“辽源好人”“吉林好人”、连续5年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城市”,辽源的历史文化内涵逐渐被众人所熟知、美誉颇多。
    “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在党中央领导的理念引领下,辽源逐渐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实行“河长制”、治理“龙须沟”,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开发生态旅游资源,魁星楼、鴜鹭湖、聚龙潭、扎兰芬围、寒葱顶公园、国家级登山步道等风景区清新靓丽、风光旖旎;通过打造东丰县、金州乡、辽河源镇等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使更多人了解辽源、喜欢辽源。
    这里,不忘初心、以人为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挡升级,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宜居。调整完善南部新城“四馆”、职教园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继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逐步推进“智能电网”“气化辽源”“引松入辽”等重点工程,全面更新市政道路、供排水、供热、燃气、通信等市政设施。集中供热面积由354.6万平方米增加到1900万平方米,城市24小时供水率提高到97%,燃气普及率达到97%。
    宜人。持续推动东辽河、大梨树河等城防工程和城区街路、桥梁、景观建设,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实施畅通工程,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污染防控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宜行。303国道、辽西高速、伊开高速、四梅铁路、辽长铁路纵横交错,与即将建设的辽源机场构成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体系,“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愿景将成为现实。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辽源综合增长竞争力位列全国294个地级市第二名。转型中的辽源,推动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逐渐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如今,辽源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名字: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国家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模范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市等。


    展望“十年”

    回顾过去、把握现在,是为了展望更好的未来。
    今年,辽源在“三抓”“三早”的大环境下,继续保持稳中求进、铿锵前行的良好态势,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机遇,利用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积极谋划项目,并由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上半年,辽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7亿元,142个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已有123个开复工建设,开复工率达到86.6%,完成投资28.2亿元。
    金翼蛋品高卵磷脂蛋黄粉、东北袜业园互联网+袜业工业服务平台、鸿图锂电锂离子电池隔膜二期、云动力智能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高端元器件、华纺科技静电纤维材料、盛吉美橱柜模块化集成厨房等集聚科技含量的省、市“三早”项目,引领性、创新性和成长性日益明显。
    提高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是方向、是路径,更是破题之道;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责任、是担当,更是庄重承诺。
    开足马力的辽源,坚持“民有所呼、党有所应”,让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于民,在收入分配、社保医疗、养老保障、就业创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带领全市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十年以往,看东辽河畔春风浩荡,听江河两岸歌声嘹亮;十年以还,辽源站在新的起点,迎来新的跨越,出征再集结。下一个十年,我们期待辽源“转”出的天空更加蔚蓝、辽阔。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鹰 王彦雨 魏利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