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树安村

春华秋实树安村
本报记者 王茵

 

 

树安村的绿色水稻喜获丰收。 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树安村是位于聚龙潭水库上游的一个小村落。
  这里和中国北方大多数乡村一样,农舍零零散散地依山而建,小溪蜿蜒曲折穿村而过。
  不同的是,这儿的山林太过贫瘠,溪流几近枯竭。
  当邻村的高堂瓦舍陆续拔地而起,当村前公路上摩托车、小轿车相继呼啸而过,这里的村民却只能心生艳羡,望而兴叹。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环境禀赋差,承载能力弱,资源匮乏,这个村是东辽县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之一,全村429户人家,贫困户70户。
  摆脱贫困现状、过上富裕美满的好日子,这是村里人最大的梦想,也是村干部最大的心愿。
  2015年12月3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来到树安村,就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研。
  在简陋的村部办公室,巴音朝鲁和村干部、村民代表、贫困户代表座谈交流,了解致贫原因,寻找脱贫路径。他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重头戏”。要突出精准扶贫,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确保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稳步推进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不断推动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此次调研半个月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随后,辽源市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
  随之而来的是一项项脱贫政策全面铺开、一系列脱贫举措陆续着实。
  帮扶、包保、脱贫、致富、奔小康,树安村在省、市、县、乡帮助扶持下,开启了奋发图强的“变脸”模式 。
  调结构——玉米悄悄向后退,杂粮杂豆往前走
  2017年9月29日,村东头稻田里,村书记康健全正指挥着一台小型收割机收水稻。
  稻田紧邻着公路,极目远眺,满眼金灿灿、黄澄澄。康健全告诉记者,正在收割的是他们从通化引进的水稻新品种——“稻花香”。“这可不是徒有其名,是真的有香味儿,不信你闻闻。”老康随手递过一株稻穗,淡淡的稻香果然扑面而至。
  “‘立足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稳步推进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这是省委书记调研时给我们出的课题。”老康介绍说:“2016年,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做了努力,也尝到了甜头儿,今年,我们不但扩大了种植面积,而且引进了新品种。现在咱们站的地方以前种的是玉米,每亩地可产1800斤,按市场价每斤卖5角钱,一亩地的收益也就900多元。可今年咱把旱田改成了水田,种的这‘稻花香’水稻一亩地可产700斤,每斤卖8元钱,每亩的收益就是5600元,这两下儿的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老康似乎觉得只看水稻有点缺乏说服力,又将我们带到了他试种的谷子地里。“看见这些谷子吗,这可是纯绿色食品,不施化肥的,磨出的小米一斤能卖10元钱呢!今年咱在这片地里试种了200亩,看这沉甸甸的谷穗,收成一准儿差不了。”
  老康说,这两年,他们利用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000多亩,用于种植蔬菜、水稻、杂粮杂豆以及果树栽植。去年,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收益每人得了1800元,加上土地租金和每天在合作社打工的工钱,贫困户一下都脱了贫。“看眼下这架势,算大账今年应该比去年还要好。”
  “以前,咱不是没有过改变种植结构的想法,可一没资金、二没经验,风险又大,不敢尝试啊,这回有了扶贫政策,还有市、县、乡(镇)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大着胆子试了试,还真试对了。”在康健全看来,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还是得益于扶贫政策的落实和包保部门的帮扶。
  兴产业——扣大棚盖猪舍建苗圃,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除了调整种植结构,咱还在产业多元发展上下了不少工夫。”在村里的苗木基地,康健全一边介绍苗木品种,一边念叨开了自己总结的产业“脱贫经”:“打造环境,改善条件,提高承载能力,引进项目投资,倡导多元发展,这才是产业脱贫的重要途径。”
  老康介绍,去年,村里利用到手的扶贫资金新建5公里水泥路和一座50米桥梁,还修建挡墙230米,种植花木8000株、插柳3公里,建了文化广场和垃圾焚烧点,并对村委会、贫困户危房实施了改造。今年,他们又投入230万元用于河套治理及1000米的挡阻墙、景观带、拦河坝等综合治理。
  正如老康总结的,环境的改善确确实实为树安村发展产业创造了条件。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树安村争取到省级土地治理扶贫项目,建成占地53亩的日光温室大棚13栋,以租赁的方式与东辽县正旭农业发展公司合作开发食用菌产业。他们还依托万利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养鸡业,带动100户村民一起搞养殖。依托养猪合作社新建猪舍三栋,年出栏生猪5000头左右。
  今年树安村继续发展产业项目,增强造血功能,新建占地50亩的苗木基地,扩建了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还在林业部门帮助下尝试着种了一些榛子树,如果可行准备建个具备规模的榛子园。
  建苗圃、建榛子园、建电子商务中心,学习食用菌栽培,发展笨鸡、生猪养殖,所有这些在镇党委书记孙哲峰看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进一步壮大产业格局,发展多种经营,改变村民靠种地增收的单一手段。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多元发展。”看似简单的十二字发展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不轻松,康健全告诉记者,这两年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他们没少下工夫,能有今天是省、市、县领导亲力亲为的结果,是包保部门尽职尽责的工作体现。眼下村里产业项目虽然不多,但做得都还不错,下一步,他要通过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脱贫不是目的,致富奔小康才是最终目标。”
  换脑筋——代种代养加分红,扶贫扶出了“新道道”
  在村会计手里,有一本记录贫困户年底收益的账本,记者注意到,在这个账本里,贫困户领取的钱主要包括土地租金、代养鸡雏、扶贫项目分红三大块,问及其中原委,康健全的解释是:“这是我们在扶贫过程中自己摸索出的‘道道儿’,这办法虽然有点笨,可着实管用,贫困户乐于接受,收效也好。”
  担任村书记多年,康健全清楚地知道,在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相当一部分是老、弱、病、残,其中60多人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对于这部分人的帮扶远远不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养殖业,抑或过年过节送点钱物这么简单,种不动地的怎么办?养不了鸡雏、喂不了猪仔的怎么办?必须改变打法,重新思考!
  为了让这部分人摆脱贫困,他们做过多种努力,最后确定了以‘代种、代养、分红’为主的扶贫模式。村里先后成立了包括种植、养殖在内的四个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实现贫困户土地代种,仔猪、鸡雏代养。此外,村里运用扶贫资金建的项目,无论效益如何,也必须一律按投资额度10%的收益率每年固定给贫困户分红。这样,到了年底,贫困人口便可领到包括“土地租金、代养鸡雏、扶贫项目分红”三部分钱,一些身体条件稍好的,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按日结算工资。
  今年六十二岁的贫困户孙振告诉记者,去年,他加入了种植和养殖两个合作社,年底一算账,两个合作社的分红加上土地租金,再加上每天在合作社打工的工钱,一年下来挣了一万七千多元。
  贫困户孙仁家两人去年领到了60只“扶贫鸡雏”,全部由合作社代养,定期领分红。单此一项,年底他家便收入1600余元。
  在康健全看来,他的这些扶贫“道道儿”还都在摸索阶段,真正收效好、群众认可的,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五点双享两救助”政策,截至目前,让村里62名贫困群众办理了养老保险,55人已经享受待遇,偿还银行贷款后每年可领取养老金平均在4000元左右,加上每年3300元低保金,脱贫群众仅此一项年收入最低达到6082元,最高达到11537元。
  不过在老康心里,未来他的目标是: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把村里老、弱、病、残,包括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都养起来,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病、读书都能享受福利。
  借东风——搭乘“互联网+”快车,建自己的电商平台
  在村部后身,有一排新起的两层楼房,这是今年9月份新落成的树安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许万才夫妻是这个中心的发起人。
  许万才2003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2008年返乡创业,成立了东辽县树安村万力养鸡专业合作社。2016年,村里打响脱贫攻坚战役,他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搭乘“互联网+”的快车,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树安村的土特产资源,拓展农副产品销路,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这条路正逢其时。
  在市、县包保领导和包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9月,他投资20万元建起了树安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还采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物流业”模式,依托树安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起了“最美树安人”微信公众平台,先后与东北袜业、京东、天天快递等20余家电商合作,将村民种植、养殖的产品“搬到”网上销售。
  2017年,村里又帮助他争取到贷款100余万元,水泥200吨,新建了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4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许万才说,目前,电商服务中心覆盖周边清河、清泉、兴隆、清龙等5个村,服务群众7200余人,合作社11个,帮助并扶持村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元至500元。截至今年9月20日,中心已收发快递640件,完成大葱、土豆、小米、笨鸡蛋、笨公鸡、白菜、袜子、参茸等交易1250笔,总营业额实现50万元。
  对目前的成绩,许万才并不满足,他悄悄告诉记者,近期中心正在谋划同吉林农业大学进行合作,依托农大的技术、科技优势,结合树安村的环境和土地资源,发展全程生产可跟踪、产品可追溯的现代化种植养殖,给树安村的农产品上个“绿色户口”,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的安心。“到那时候,咱树安村可就不是脱贫摘帽的问题,而是要真真正正富起来了。”
  许万才的心愿其实也是村里人的梦想。事实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2016年底,树安村已经摘掉了贫困帽子,成为全省首批脱贫的贫困村。今年,他们正总结脱贫经验,朝着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大步迈进。春华秋实,天道酬勤。树安村人正在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让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