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你的邻居吗?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邻里关系已经变得不如从前融洽。记者近日走访调查,也调查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多数居民对邻居比较生疏和冷漠。他们虽然同住在一个小区乃至一个单元楼内,但“相见不相识”的现象却很普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今邻里关系的冷漠、疏远、对立、不信任呢?

    记  者:你好,先生。请问你认识你家隔壁的邻居么?
    路人甲:不认识。
    记  者:你好,女士。请问你认识你家隔壁的邻居么?
    路人乙:不太认识,只知道姓什么。
    记  者:你好,大娘。请问你认识你家隔壁的邻居么?
    路人丙:认识。我们是老同学,一起在这买的房子。

    日前,记者就“是否认识邻居”在街头随机采访的15位市民当中,有6名市民表示“认识,但只是见面打个招呼”;有8名市民表示根本不认识自己隔壁的邻居。只有1名市民表示“认识自己隔壁的邻居,并且很熟悉”。
    如今的邻里关系是社会热门话题。为什么如今的邻居好像陌生人一样?感情是慢慢培养的,那么和我们仅仅一墙之隔的邻居们,怎么就培养不出感情呢?许多人惋惜也感叹:我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的,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谁不想睡会儿懒觉、收拾收拾屋子,即使把这些事都干完了,还得找同学happy一下,哪还有时间理会隔壁的邻居呢?仅仅一墙之隔、几步之遥的邻居,最终成为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
    家住辽河人家小区的付女士说:“年轻的时候住平房,邻居的院墙都没有一人高,站在这边就和邻居唠嗑,左邻右舍都非常熟悉。那时候,谁家包了饺子都会惦记着给邻居送点,女人们聚在一起拉家常,交流新的毛衣样式;男人们则一起聊天、打牌、下棋,孩子们天天在一起疯玩。现在,尽管在新的小区里住了五六年,我认识的邻居都不超过10户,同住一个楼的邻居都叫不出名字。像我退休在家闲呆着的,每天都下楼遛弯,还能多认识一些邻居,像那些小年轻的,根本一个都不认识啊。”
    “楼上邻居把屋子出租出去了,租户家开起了补课班,每天孩子们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声音很大,特别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我曾上楼和租户协商过,最终也没什么结果,后来闹得还很不愉快。”家住一实验小学附近居民楼的耿先生对此苦不堪言。
    家住吉盛小区的王女士提到邻里关系时深有感触。她说:“我是2009年1月份搬到这个小区的,如今也有4年的时间了。除了同住在一个小区的好朋友和儿子上早教班认识的小朋友妈妈,我基本不认识什么邻居,更谈不上深入的交往了。隔壁邻居姓什么?从事什么工作?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那就更不清楚了。脸熟的上下楼时碰到点个头,更多的连招呼都不打,见你上楼或者下楼就把身子错开了,眼光也不会和你交汇。”
    26岁的于淼是一家啤酒公司的销售代表。他说:“为什么要认识小区里的邻居呢?和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接触,不认识也很正常啊!我的日常生活里有同学、同事、好友,好像没有什么和邻居交往的必要吧!我平时的工作就是做推销,如果回到家,还要和小区的人交流认识,多累啊。再说,我一个男人,也不知道和邻居们说点啥呀,而且现在有很多人是租的房子,今天搬来,可能下个月就走了,也没啥必要交往啊!”

    不知道楼上邻居电话,遇见麻烦真挠头
    住在龙山新城C区的马晓宁说:“如今的邻居,真是谁也不认识谁。我们早出晚归的,遇见邻居的机会很少。可有一次真遇见麻烦了。我周末在家洗衣服,突然发现厨房有水滴的声音,观察一会儿发现水滴声愈来愈紧密,我就觉得不好,应该是楼上忘关水龙头了。马上去敲门,可是家里没人。这把我急的,因为我家是新装修的,如果要是漏水了,损失可就大了。虽然着急,但是我也没有邻居家的电话号码。我就往物业打电话,物业给我查了个电话号,才联系上楼上邻居。幸好楼上邻居回来得及时,没有造成大损失。从那以后,我就想,以后得多和邻居接触接触啊,要是等到关键时刻才发现一个邻居都不认识,那就糟糕了。真是遇见邻居家有啥险情的时候,连电话号都没有就坏了。” 

    楼高了,温情为啥少了?
    家住银基花园小区的王云说:“我特别怀念小时候的邻里关系。那时候的小伙伴就像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似的,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还一起去大地“偷”黄瓜。那时候串门子,也没那么多规矩,我们都是直接脱鞋上炕。遇见谁家亲戚过来,而他们家里没人的时候,邻居们看见了会毫不犹豫地把亲戚朋友请到自己家,等他们家回来人再亲自把亲戚送到地方。记得有一次,我们老家山东的亲戚过来探亲,正赶上我们家没人,隔壁的王大娘就把山东亲戚请到她们屋里唠嗑,赶上中午饭口,王大娘把平时都舍不得吃的那点面擀了面条,让亲戚吃了。回来我们听说后,都特别感动。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呢。当时发的是面票、粮票,每家分多少面都是有数的。平时王大娘自己是舍不得吃的,而对邻居的亲戚却很大方。那时候街坊邻居们互相帮助扶持,和睦得像一家人,谁家做了好吃的都要给邻居家送点儿。而我如今的邻居,一个都不认识,连我们楼上楼下的姓啥都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生活好了,房子高了,而邻里间的情谊却越来越薄了。”
    住在同一小区的张大姐说:“如今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再加上城市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以前左邻右舍经常要互相帮助,现在有物业公司、家政公司等提供服务,也减少了邻居交往。现在很多社区居民相互都不认识,见面也不打招呼,更不要说互相帮忙了,和谐社会的基础是邻里和谐,社区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参与,这需要政府协调、引导。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完善社区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能的有关政策措施;组织各种力量,提高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市民李建国说:“我们现在的住房整体设计,在空间上阻隔了人们的密切交往。再加上每家每户中,所有的设备功能齐全,电话、电视、电脑等媒体的普及,也使现代休闲方式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些都减少了邻里互动。”

    邻里疏远 原因复杂
    当前,邻里关系疏远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社会学者普遍认为,邻里疏远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第一,人们对陌生人怀有戒备心理,下意识地避免和陌生人说话。第二,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工作、学习繁忙,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和邻居多交往。第三,社会流动性增强,不同情况的人住在一起,彼此之间的感情从零开始,增加了交往的难度。

    送喜糖 邻居冷漠寒人心
    市民郭佩琳说:“我今年29岁,和老公年初的时候在辽河半岛买的新房子,装修了4个月,忙活完10月份结婚。婚后第一天,我把喜糖分给楼上楼下的邻居,却被他们的行为伤了心。我想房子装修那么长时间,也影响了邻居们的正常休息,正好趁着办喜事,和邻居们认识认识,顺便也让邻居沾沾喜气。但是,得到的反应却让我很难堪。我去了楼上的邻居家,结果竟然吃了一个闭门羹,对方连门都没敢开,听到来意后就表示自己不需要喜糖,送给别人好了。后来我又到了我隔壁家,这次也是得到了‘同等待遇’,也没敢开门。”
    郭佩琳连续两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后已经彻底没有心情继续送下去了。好心为何遭遇邻居的质疑?这样的不信任让她觉得无奈,甚至有些悲哀。
    这种现状正是今天我们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所致。如今的人们都在互相防备着,很少有人真诚地对待对方。所以养成了“戒备”陌生人的习惯。

    不信任,让人尴尬
    “很多邻居,我都不认识。”居民陈先生说,自己工作较忙,每天早上7时多出门,晚上19时多才回家。回到家后,就想好好休息休息,很少和邻居接触。接触少也带来信任缺失。有一次,陈先生低头在包里找手机,不经意在邻居家门口逗留了一会。结果,女主人瞅了他一眼,非常警惕地把门关上了,让人非常尴尬。

    今天, 如何改善 我们的邻里关系?
    尽管邻里关系存在各种问题,但在内心深处,人们还是非常渴望邻里关系能够融洽。在社区里,大家都想追求友善、互助,但又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找不到出路,往往只能一声叹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就隔着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了,也就建立起联系了。但在生活中,往往由于接触机会少,或者是主动接触意愿不强,导致相互生疏。
    如今,不少小区楼盘的开发商和业委会都会组织茶话会、运动会、集体旅游等,这些都是建立和谐邻里关系的有益尝试。还有不少地方的社区都举办了主题不同的“邻居节”,除了搞传统的文艺活动之外,还十分注重挖掘邻居中的好人好事,加以表彰和颂扬,以增强社区大家庭的亲和力、凝聚力,也促进了居民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辽源在这方面也不妨借鉴一下经验。
    那么,如何拉近邻里关系?您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您有什么想说的话,有什么好“招儿”?可以说说您和您的邻居相处得如何?说说你们之间相处的故事,与我们分享,或者谈谈您的意见,都可以给我们发送电子邮件Emal:jl_lyrb@126.com,我们将把您的建议和故事,在《辽源日报》专刊分享给所有读者。

    邻居别成陌生人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相邻而居的生活。而现代都市就像是钢筋丛林,门紧闭、墙坚实、楼矗立,就像一道道鸿沟,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也割裂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同住在一个小区乃至一个单元楼,“相见不相识”的状况很普遍,对门邻居见面冷漠,别说问候,淡淡一笑也成奢望。邻里关系为何日益淡薄?是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需要邻里情谊,还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人处处设防?据调查,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邻里之间“对门不相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感到不满,很多人希望通过某种途径来认识邻居并和邻居和谐融洽相处。
    邻里关系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我们需要邻里温情,但是,我们却每天习惯性地冷漠对待邻居。邻里之间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颗热情的心,却没有用行动打破这每天相遇冷漠、相见不相识的尴尬。打破邻里冷漠我们缺少什么?我们缺少交流的平台,我们缺少彼此的信任。
    搭建邻里交流平台,强化邻里信任,就该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发挥社区和物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以小区文化、小区活动、小区自治、小区居民专业知识交换等方式, 夯实邻里交流平台,增进彼此信任。
    邻居不是陌生人,守望互助一家亲。每天,邻里之间道一声“你好”,用真情去沟通,彼此信任、尊重、关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让我们不再忍受邻里冷漠相处的孤独,增强彼此的亲和力,形成和美相处的社会氛围。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