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爱心“大道”
本报记者 陈兴权
【阅读提示】
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内,充满了社会暖意与亲情。正是大道村村民这样一个小群体,用善良与淳朴拒绝着社会冷漠、引领着社会整体向善之心,也正是这样一个平凡的群体,推动着社会迎来洒满阳光的春天。
身边的正能量
在王新海家的食杂店,收钱、找零都是买货和送货者自己的事儿。 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大道无形”——2000多年前老子阐述极致道教思想的名句。如今,这句话被东辽县安恕镇大道村村民用朴素思想和爱心行动加上了新注脚,使此“大道”与彼“大道”穿越重叠。
2013年,大道村4组全体村民悉心照顾和多方帮扶双双卧床的王新海、傅海霞夫妇的事迹,赢得了世人尊重,被列入2013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名单,继而走红网络。
相比媒体的热衷,不善言谈且质朴无华的大道村村民却表现得非常平静。“采访啥呀?住得这么近,照顾点很正常。”与王新海家隔道相望的4组村民纪光辉说。
1994年,一场车祸致大道村4组28岁的王新海高位截瘫。从此,他大小便失禁,吃饭靠人喂。看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再看看年仅8岁的儿子,年轻漂亮的傅海霞心碎了。在泪已哭干的日子,她默默地选择了坚守,不离不弃。谁知,就在孩子渐渐长大、傅海霞体贴入微地照顾丈夫10年后,不幸竟降临到她的身上——2004年,给王新海带来无数希望和慰藉的妻子,在生活的重压下,挺直的腰身慢慢变得弯曲。这一年,她患上了脊椎空洞症。随着病情的加重,傅海霞每走一步,都要忍受钻心的剧痛。2009年,傅海霞被确诊为骨癌。从此,变形的脊椎与肿胀的腰部,使她无力站稳,也无力给丈夫端水、喂饭,更无力坐在丈夫的枕边,给他讲明天的故事……刚强的傅海霞倒下了。为了瘫痪的丈夫,为了年幼的孩子,更为了一个完整的家,她用女人柔弱的肩膀苦苦支撑了14个春秋。
村民们为王新海夫妇的苦难遭遇暗自捏了一把汗。
“谁都别看笑话。”这是2010年春,大道村妇女主任张相华向该村4组要好姐妹发出的最朴实无华也是最简单的倡议。一时间,“帮王新海家做事”,在该组78户村民中传扬、共鸣。
王新海家共有9亩多地,还开了一家食杂店。其子王军在母亲患病后,便放弃了在外打工,回家照顾父母。张相华在组织村民帮助他家春种秋收之余,把日常帮扶内容“锁定”在王新海家的食杂店上。
王新海的食杂店虽不大,但与众不同。因夫妇都卧床,他家的货架子放在了里屋;钱匣子也换成了钱筐,收钱、找零都是买货和送货者自己的事儿。虽然有些麻烦,但出于同情,大家乐此不疲,并逐渐养成了买东西就去王家的习惯。
为了去王家买货,很多村民们都是舍近求远、风雨无阻。一次,4组村民宫兴春去石驿小街办事,顺手批发了一条烟。谁知到家后,其妻硬是逼他往返二三公里给退了回去,直到他在王家买回烟后才给了丈夫笑脸儿。记者采访时,巧遇村民傅海龙在买烟。村民说,傅海龙的母亲就是该村另一家食杂店的店主。
“没事儿去王家坐坐。”这是4组村民在帮助王家食杂店后养成的习惯。
王军告诉记者,母亲的病很重,除大剂量吃药外,还得打杜冷丁。白天,她就盼有邻居过来搭话,以转移注意力,减轻病痛。
纪光辉是王家诸多常客中的一员。虽然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又养20多头鹿,但她每天都抽出时间去王新海家,帮患者翻身、做家务、摆货架等,俨然自家人一般。一次,她见王家只有两个病人在家,自己还有事要走,便细心地将苹果切成小块,放在他们的枕头旁……纪光辉有个习惯,就是每次上街、赶集,都要先问王家缺什么货,以便顺道带回,被村民誉为“义务送货员”。
虽然村民刻意照顾王家生意,但王新海夫妇因每日的高额药费开支,生活依旧过得艰苦。一次,张相华在探望傅海霞时,听说她想吃猪蹄儿,便在参加一个婚礼时给她选了个大猪蹄儿带了回来,村民们知道后,竞相效仿。长此以往,4组村民又渐渐养成了另一种习惯——有好吃的,别忘了给王新海夫妇捎回来一些。
赵锡林既是大道村4组的长者,又是该村的司仪,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到场儿。他便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经常给王新海家带菜……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了解王家情况的村民,无不交口称赞他们有个孝顺的儿子与百里挑一的儿媳。作为城里嫁过来的姑娘,儿媳程琳有着质朴的品德。在这个特殊家庭里,她每天除做家务外,最大的精力都放在了看护公、婆日常生活上。尤其在照顾婆婆方面,她更像是亲生女儿。洗脸、剪指甲、擦身子,能做的她都做。难怪天天来此看望哥哥、嫂子并帮做家务的王新艳说:“我这侄媳真没挑儿。”
王新海的家庭遭遇也牵动了东辽县各级领导的心。县委书记江礼权主动与他家结成了帮扶对子;县政府出资6万元帮他家建起了新房;安恕镇每年在“低保”之外,还对他家进行特困救济;村委会则适时组织村民帮助王家进行劳动生产,使王新海一家在最困难的时刻,感受着党的温暖和浓浓的乡情、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