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求“禁”与“烧”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寻求“禁”与“烧”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本报记者 汪琳
秉承“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的工作导向,我市坚定决心、不懈努力,全力开展“禁烧”的工作成效显著,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封建陋习逐步消解。
中元节临近,新一轮的“禁烧”工作蓄势待发。然而,在持续发力、让低碳祭祀趋向常态化的同时,固守的传统习俗与亟需的环境整治之间、“禁”与“烧”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阻力和障碍,还需相关部门去破解。
一纸令下,“禁”字当头,力度强硬。可禁的并不是节日,也不是追远祭奠的传统,而是路边烧纸造成污染环境的祭祀方式、占道经营祭祀物品的违规行为、生产“奇葩”祭祀物品的不良影响。然而,有些人错误地以为宣传文明祭祀、反对封建迷信就背离了传统习俗,单一地认为在十字路口的指定方向烧纸祭祀才是最纯正、最有效的追思方式,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愿积极配合。
相关部门不仅要为“禁”字正名,引导人们扭转这种思想意识,全力扫清盲点盲区,还要在“烧”字上下工夫,既要满足人们的祭祀需求,也要让更多的文明祭祀方式占据主流。通过提供就近便民的焚烧地点、增设专门的焚烧箱、引入处理排烟的环保技术设备等方式,打破“禁”与“烧”的矛盾点,让祭祖祭祀持续走低碳环保路线。
倡导文明祭祀,“禁”势在必行,“烧”不容忽视,在两者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找到符合实际的最佳选择,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