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文化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辽源文化产业发展路在何方
李威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2016年,改革成果丰硕,形成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同时,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对外推介效果良好。然而,由于文化体制改革不完善、文化产业链条单一、缺少对外借鉴交流等原因,导致企业普遍偏小偏弱,竞争优势薄弱,严重阻碍了我市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对于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用较大,不容忽视。因此,要积极推进中央及省的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切实根治产业问题顽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辽源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企改制,成立了辽源星源影业有限公司,建设博纳电影城。另外,转企改制的国有艺术团体共有3家。如今,自主经营意识明显增强,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辽源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典型,文化产业在市GDP占比不断增大,文化体制改革功不可没,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延长文化产业链条,促进多方融合发展。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相互交融,延长文化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与旅游、金融等多方面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著名画家陈逸飞在周庄创作油画《故乡的回忆》,画中描绘的江南田园风光使周庄成为了全球闻名的旅游景区。正是因为文化传播带动了旅游、餐饮、住宿等多条产业链,多方融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周庄的经济发展。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焕发相关文化产业的生机,通过多方链条驱动发力,会带动当地经济齿轮飞速转动。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提升产业影响力。文化不是化石,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力量。我市要搭上“一带一路”,让东霖草编、东辽剪纸、沙金木雕等特色品牌走出去。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挖掘和汲取精髓,更好地为文化产业服务,不断提升我市产业影响力。
    文化似水,水成于无形、隐于其中,却凝结一切;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又难以阻挡。文化根植于文化产业中,推动文化产业之花绽放持久魅力。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保持长久活力。说到底,无论是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还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都是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全面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谱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