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向“白色污染”宣战
新华社电 棉田中,一台残膜捡拾机正隆隆开过,将半掩在土地中的残膜迅速卷起;回收车间里,废旧地膜经过加工变成了一条条崭新的滴管带……这是位于新疆尉犁县的一处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现场。如今,昔日在农田中普遍可见的废旧地膜变废为宝,农业也走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由于增产效果明显,地膜覆盖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迅速普及。然而,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白色污染”已超过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正是这一背景下,中国最大产棉区新疆决定向“白色污染”宣战,并走出治理农田地膜污染的艰难一步。
为治理“白色污染”,过去两年中,新疆农业部门已在一些县市进行试点,其中,每年向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尉犁县投入340万元,绝大多数用于对当地14万亩实验示范基地进行地膜补贴,鼓励农民使用较厚的地膜。
今年,新疆又投入3800万元“净土工程”专项资金,在13个县市开展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在示范区引导农民采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禁止厚度小于0.008毫米地膜的应用。与此同时,新疆还争取到国家农业清洁生产地膜回收项目在全疆部分县市实施,主要内容是扶持当地地膜回收企业和建立残膜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
此外,新疆决定明年起,在玛纳斯县和尉犁县开展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整县推进试点,通过禁止超薄地膜进田、加快废旧地膜回收站网点建设、扶持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探索总结出符合新疆实际并能推广使用的治理模式。
新疆农业厅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处处长努尔穆罕默德·祖农说,目前,全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规划已出台,还需多部门联动,从源头抓起,推广地膜机械化回收技术,建立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由政府、农民、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膜资源化利用配套体系。 (记者 赵春晖 蔡国栋)
由于增产效果明显,地膜覆盖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迅速普及。然而,一些农业生态专家指出,“白色污染”已超过当地农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和防范,农田生态将进一步恶化……正是这一背景下,中国最大产棉区新疆决定向“白色污染”宣战,并走出治理农田地膜污染的艰难一步。
为治理“白色污染”,过去两年中,新疆农业部门已在一些县市进行试点,其中,每年向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尉犁县投入340万元,绝大多数用于对当地14万亩实验示范基地进行地膜补贴,鼓励农民使用较厚的地膜。
今年,新疆又投入3800万元“净土工程”专项资金,在13个县市开展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在示范区引导农民采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禁止厚度小于0.008毫米地膜的应用。与此同时,新疆还争取到国家农业清洁生产地膜回收项目在全疆部分县市实施,主要内容是扶持当地地膜回收企业和建立残膜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
此外,新疆决定明年起,在玛纳斯县和尉犁县开展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整县推进试点,通过禁止超薄地膜进田、加快废旧地膜回收站网点建设、扶持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探索总结出符合新疆实际并能推广使用的治理模式。
新疆农业厅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处处长努尔穆罕默德·祖农说,目前,全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规划已出台,还需多部门联动,从源头抓起,推广地膜机械化回收技术,建立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由政府、农民、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膜资源化利用配套体系。 (记者 赵春晖 蔡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