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 一次大考

一场暴雨 一次大考
本报记者 王茵

 

    进入7月份,汛期已经到来,而“7·13”“7·20”两场大到暴雨的侵袭,更是对我市防汛组织体系、应急抢险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严峻考验。
    据气象数据显示,7月20日18时至20时,我市城区降雨量达到81.3毫米,几乎与2013年“8·14”那场大雨的瞬间降雨量持平。不过与以往暴雨侵城必“水淹七军”的情形有所不同,这场暴雨过后,城区低洼地段非但未陷“一片泽国”,而是雨停水退。7月24日,记者前往市水务集团,作为承担市区供排水设施施工、管理、疏通和维护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总经理藏庆东对迎接“7·20”强降雨取得的战绩并不意外。用他的话说,这场暴雨之所以未给城市环境和市民出行造成影响,最大的功劳应归于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力度的加大。据藏庆东介绍,我市市区原有易涝点16处,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已经治理完成13处,今年,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又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利源桥洞、四百货道口和麦达斯涵洞等3处易洼点和11处雨水排水管进行了改造,通过这些整治,有效避免了城区内涝的发生。
    提起2013年8月14日晚那场强降雨,水务集团总工程师丁立国心有余悸。他告诉记者,那场降雨造成向阳立交桥下积水超过800毫米,他们动用了两台大功率水泵抽水,同时组织人封路、拦车,以免发生意外。而今年“7·20”的这场暴雨袭来时,他们同样启动了应急预案,但结果却比想象的要好得多。丁立国说,之所以如此,除了排水系统功能提升外,还得益于“河长制”的推行,在各级河长的共同努力下,东辽河、半截河、渭津河等几条穿城而过主次河流在汛期到来前完成了大量清淤整治工作,为汛期排洪创造了良好条件。
    除此以外,面对暴雨侵城,各级各部门的防汛组织和担当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藏庆东的办公桌上,记者注意到一份汛期积水区域专人看护责任表,上面清清楚楚地标志着街名、地段、看护人、看护车辆,直至看护人电话、包保领导人姓名,无一不在其列。而像这样的责任表,全市所有县区、部门负责人手中人手一份,辖区重点看护地段、看护人、包保领导,一表在手,清楚明了。思想重视、责任落实、防洪预案、预警监测、隐患排查、水毁修复、物资储备、值班值宿、抢险人员备勤、会商调度报告“十个到位”的防洪措施为我市防汛工作编织了一张强有力的保障网,而所有迎战在暴风雨一线人们的责任、使命、担当精神则是支撑起这张网的强大动力。
    白玉晶,辽源市供排水维护服务队队长。7月20日当晚,这位女队长和他的二十几名队员在风雨中奋战了5个多小时。“别人一见下雨赶紧往家里跑,而我们则是一见下雨就赶紧往单位跑。别人雨大得赶快找个地方躲一躲,我们是雨越大越得站在雨里,不但不能躲,还生怕自己在雨里的目标不够明显呢!”说起自己的工作,这位泼辣的女队长总结得淋漓尽致。“7月20日那天晚上不到5点,我们的人就已经下到各个重点路段了,6点多雨下的正大的时候,我们的任务是掀开排水井盖,让水快速排出。不过说实话,那么大的雨,我们根本站不住,都是趴在地上用手摸井盖所在地,再用钩子钩起来,还得随手把能划拉起来的漂浮物推到便道上方。为了行人车辆安全,我们还自己发明了标志物——三根钢筋支撑起涂了荧光杠的路锥,放在掀开井盖的排水井旁。”记者见到白玉晶的时候是15时,她刚刚在人民大街清淘现场赶回来,“除了雨夜排水,我们更重要的工作是管道清淘,这场大雨有那么的泥沙排入沉井,我们必须得及时清理掉,说不定下一场雨什么时候来,这活儿可耽误不得,从21日凌晨到现在,我们已经干了好几天了。”爽快的白玉晶并不觉得自己的工作辛苦,没有因大雨造成低洼地段内涝,她挺为自己和同事们高兴的。
    暴雨侵城却未见水浸之患,市政设施管理处处长李海涛为此深感欣慰。他告诉记者,根据以往防汛工作经验,他们在汛期来临前,便对所有正在施工路段进行了应急处置,并设专人24小时看守防护,“7·20”当晚,对矿北大街等地势低洼路段,安排人员与交警部门进行了临时封堵,以保障行人安全。市环卫处市容管理处站长赵宇的工作是带领工人清理暴雨夹带到路面的泥沙、垃圾,据他介绍,这场大雨使得四百货、宇升花园、地税小广场淤泥遍布,西宁大路八部路段更是整条路被泥沙、垃圾覆盖,为了确保行人出行通畅,凌晨3时,他和工人们就已经在路上了,铲车、冲洗车轮番上阵,到早晨9时,市区13条主要街路便已全部见路面、见本色,完全没有淤泥、垃圾痕迹。
    一场暴雨,一次大考,考验责任、考验担当、考验城市建管水平、考验防汛组织体系,汛期仍未结束,考验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