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现代人的“心态危机”

“叫停”现代人的“心态危机”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过程,是由粗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曾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生物学上无病、无伤、无残,认为躯体无病就是健康。但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不够准确、全面的。曾有学者表示:“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身处社会转型期,所有人都经受着情与理的考验,心态也在改革与危机中博弈,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走向和个人的心理及生活质量。
    近年来,由于心态危机发生的不良事件有所增多,有些人的“火气”一点就燃,动辄拳脚相加,甚至舞刀动枪,亲人间也会因小事儿而互相伤害。如父亲和儿子当街斗气豪车互撞;因网络上的观念之争互相辱骂,甚至发展到现实中的斗殴伤人。这些人大部分是因为某些精神刺激,如天灾人祸、亲人亡故、事业上的失败、学习和工作上的困境、家庭和婚姻纠纷、人际关系失调等生活事件引发的不良情绪、情感反应,加之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能力、没有理性地解决问题,所以引发不健康心理,如焦虑、忧郁、愤怒、不满、敌对……
    有句话说得好:人轻易地愤怒不满,本质上都是不健康心态的表现。其实,一个人越是认可自己的生活方式,越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带动下,其行动就会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反之,一个人越是焦虑、烦恼,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品质就会越差,甚至会导致整个人生都缺乏基本的信仰。因此,叫停“心态危机”已慢慢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别让“感谢不杀之恩”成调侃

    血案的发生让人们心痛不已:复旦大学在读医科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上海警方证实,中毒研究生同寝室的林某被警方带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宿舍楼内,住同一个宿舍的舍友,为点儿小事儿起了争执,一方冲动之下持刀相向,最终使同学伤重身亡,酿下惨祸。据了解,两位当事学生都是该校2010级自动化专业,来自丹阳的蒋某被刺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频发的高校凶案新闻刺激着广大网友,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上表示,“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有的网友感叹道:真是惹谁都不要惹舍友。真心感谢我曾经所有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的不杀之恩。“防盗防火防舍友”“惹谁都不要惹舍友”“谢谢同学不杀之恩”的调侃在网上掀起言论旋涡。就此类似事件,刘女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表示:“今后报志愿,首先要查一下这所院校是否安全,当看到网上‘谢谢你的不杀之恩’这种类似的调侃的时候,心里确实有些紧张,我觉得作为父母,孩子的安危至关重要,此类的悲剧希望能引起更多人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媒体正面引导,不要让冷漠、猜疑的恶性舆论发生。”
    其实,谁都不希望这样的调侃盛传网络,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谢谢你的不杀之恩”究竟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悲哀?我们在探讨“凶杀”的原因时,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心态和三观的影响。比如:体现在网络暴力、影视暴力的问题。青少年每天接触的电影、电视、电子游戏乃至网络,相当一部分都包含暴力的内容。而不管是电影,还是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在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少年眼中,杀人不眨眼的人物往往是英雄,他们杀人后无须负任何法律责任,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就难免会在青少年的幼小心灵中播种下崇尚暴力的种子,相信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当人们正确的三观尽毁时,自然会被灌输另一套世界观、角色认定与错误的价值体系。与此同时暴力一旦成为社会崇尚的解决争端和泄愤的主要手段,就必然会形成毁灭性、群体性、报复性的社会伤害。在施暴者的心中,任何法律和规则都会是多余的,任何预案和预设都很难消解。所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两日来的高校血案,应当明白,只有铲除暴力文化的土壤,方能从根本上遏止那些凶杀惨案的继续上演,到时“谢谢你们的不杀之恩”类似了冷莫无情的调侃便可销声匿迹。


    别让心理变得“矫情”

    如今,很多人常把矫情两个字挂在嘴边,既是网络的流行用语,又是表达某些现代都市人的亚健康心态,其实就是心理抗压能力差。现在,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内心却似乎越来越脆弱。小孩子和父母拌几句嘴就愤然离家,青少年甚至会因成绩不好或被老师批评而跳楼自杀,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事儿,现在却时常见报端,不少成年人面对压力也时常情绪失控,被领导批评几句就拍桌子辞职,或感情不顺利便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为什么现代人这么经不住事儿呢?
    说到此类问题,记者想到了一年前看过的一本书——《活着》,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在人生各个阶段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儿,所作出的反应,他在失去了人生中那些重要的亲人之后还能坚强、乐观的活着,他的好心态让人印象深刻。反观,如果他的事情发生在现代人的身上又会怎样呢?丧子之痛、丧女之痛、唯一的亲人外孙离去之痛,都有可能压垮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就不久前报道的几件事情来说,一个小学的孩子因为没有写完作业,便从楼上跳下,还有两个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因为学费被骗而自杀,这些事件让人非常痛心。如果孩子们能够明白:这次没写完作业,以后每次都写完就好;学费被骗了再去赚就好,骗子终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些都只是漫长生活中的一些小坎儿而已,可能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
    生活中有许多令我们伤心、愤怒,悲伤的事情,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活着,因为只有你活着,才能抵抗住那些压力,度过那些难过的时光,以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才是对你身边的亲人、朋友的最好的报答。漫长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我们难走的路,它们都是在考验我们的抗压能力,如果人的心理不矫情了,那么,就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别把气撒在别人身上

    喧嚣的都市、快节奏的生活。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人难免会情绪波动,如果再碰上点儿不顺心的事儿,发点儿脾气在所难免。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就会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轻则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重则不符合道德甚至会违反法律,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家庭和谐。
    都说冲动是魔鬼,此话非虚!情侣间难免会有争吵,因感情纠纷一女子开着男友的车在停车场里连撞6辆车,这场发生在餐厅门口停车场的闹剧很多人仍记忆犹新。据当时媒体报道,肇事女子陈某因与男友吵架为泄私愤伤及到6辆轿车和车主,女子的男友代为赔偿6辆车损失合计38万余元,女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两年。网友称:别把气撒在别人身上,就算是有钱任性,但也不能危及到别人的人身安全,总得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其实,人的一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事与愿违的事儿常常不请自来,因此常常会引起你的愤怒和不满,对此千万不要点火就着,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到别人,无论是大事儿还是小事儿、工作上或是家庭中。就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儿上来说,有些人在家里是说了算的主儿,爸妈惯着,很容易养成颐指气使的坏习惯,跟朋友相处、跟同事相处,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别的同事无法工作不说,被呵斥的同事也颜面无存,这样不会有好的工作效率。一个人的坏情绪影响了整个办公室,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别人的精神也会非常累。还有在单位工作不顺利,把情绪带到家庭中的,有的甚至把气撒到孩子身上,长此以往,家庭气氛处于高度的压抑之中,影响了夫妻感情和家庭幸福。
    毋庸置疑,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喜欢和好情绪的人在一起,毕竟谁都不希望被传染上坏情绪,更加不希望成为别人的“出气筒”。成年人得学会自己消化不良情绪,得学会提升自己的承受力,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身边的人。遇到事情冷静一点儿、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宽容一点儿,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阳光。


    别让焦虑与暴行成戾气

    如今,小摩擦引发的大冲突已经不是罕见的事儿,以危及公共安全的恶性伤害事件为例:两名驾车男子因不满一名推着婴儿车的女子挡道,下车打人,还将婴儿车内2岁女童重重摔在地上,致其死亡。嫌犯丁某在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漯河市连续作案杀死5人,起因竟是邻里之间的一场口角,丁某被抓后接连抱怨自己“太冲动”。此类因焦虑、一时冲动导致的恶性案件近几年接连发生,因此而导致的吵架、殴打、伤人事例更是举不胜举。人们不禁会问:这些人都是怎么啦?为何变得如此暴戾、不计后果?
    有心理学者表示:他们可能存在中度或重度躁狂和焦虑的病症,情节严重的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倾向。这类患者表现为思维奔逸、心境高涨、易激惹、说话粗鲁、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这类人群在清醒的时候表现得和周围人一样,但是一旦发病就有可能做出过激举动。青春期和更年期是两个比较敏感的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焦虑和狂躁。而这也和周围的环境有关,容易暴怒的家长很容易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父母如果有狂躁症,孩子50%的概率都会有。一些人还会在家里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在单位克制自己的委屈和愤怒表现良好,回到家里后却将压抑已久的心情释放出来,拍桌子、砸物件,甚至实施家庭暴力。躁狂症和精神分裂患病人群的比例并不大,但是却有很多人存在轻度的焦虑现象。但是并不用为此过分担心,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少量的焦虑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懒散和惰性,增加工作、生活的动力。但是必须学会自我克制,或者找一个合适的渠道进行发泄,否则郁结在心里可能会产生疾病,一旦受到刺激爆发出来,容易引发打斗,造成妨害公共秩序、伤害他人健康等后果。
    现代社会,一些人急功近利地追求物质,得失心变重,在心里郁积着一些消极情绪。如果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在“高压锅”中生活,很多情绪就演变成“火药桶”一点就着,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慢慢累计,焦虑与暴行成戾气,因为一个小摩擦就会引起内心压力的爆发,是现在社会人们存在的普遍问题。


    别让失衡心态与善良为敌

    在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感恩地想我得到了什么,而是不断地想我缺少了什么,这种失衡心态越重,就越容易愤怒,甚至丧失本心。这是人们自我意识增强甚至膨胀的结果,凡事从自己出发,不站在他人的角度,不为他人着想,忽视了群体的规范和道德。
    据媒体报道:福州一名头戴鸭舌帽的男子,从百货门口的人行天桥下来时,对桥下一名正在乞讨的老人飞脚连踹长达近10分钟,其行为简直是丧心病狂,最后在围观市民的劝阻下,乞讨老人才得以离开。在视频过程中,戴太阳帽的男子一脚踹向乞讨老人,还没等老人反应过来,该男子又是一脚,直接将老人踹倒在人行天桥的楼梯上。然后该男子并没有停止对老人的殴打,在老人反应过来准备离开时,又一次追上来,踢向老人,随后围观的市民越来越多,有市民开始站出来进行劝阻,但是该男子虽然停止了殴打,却不让老人离开。而且抓住老人的衣服,再次施暴,该男子不依不饶地间歇性地打着老人,总共持续了十多分钟。
    男子的暴力行为,引发很多网友的愤怒和抗议,有网友直斥男子行为丧心病狂:面对行乞的老人,你怎么下得去脚?有网友愤怒地说:“怎么会有人如此殴打陌生行乞的老人?心理及其阴暗,暴行一样是犯罪。这样的行为任其横行,社会公德何在?道德良知何在?”另有网友质疑拍视频者:“这个社会病了,对这些没有上去阻挡的旁人,也该谴责一下,一些人就知道看热闹,怎么就不去解救一下?”对此事件有学者表示,出现这种极端形式,一种是弱势群体激烈的对抗,另一种是一部分权势者的蛮横作为,再者围观人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拍视频,这是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偏离,缺少一种平衡,大多数人都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缺乏基本的正义观念,其实这种社会普遍正义感的缺乏,也助长了部分人嚣张气焰。
    造成人们心理失衡有许多原因,社会变迁过快,生活方式日益更新,使人们的心理能力降低,生活观念的更新使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等,都会使得人们走进失落的世界。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今社会,我们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减少心理失衡,回归人性本善。


    “三观”正,才能保持好心态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心态,而价值观与他的生活经历、对未来的期许有关,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多变的社会里,挑战多,竞争激烈,生活忙碌,心理压力大,遭遇挫折的机会多。有的可能在婚姻生活中遇到难题,有的可能在亲子之间碰上棘手的困扰,有的可能在工作择业中不顺心如意,有的可能在学习生活中烦恼苦闷……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应对困难,保持好的心态。
    “三观”事实上是每个人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而“三观”正的首要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宋朝时期文天祥有一句名言:“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今天,生活美德的范畴远远超出了这些。其次,还要拥有健全的人格防止一时冲动,人格也是个性,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健全人格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心理健康的集中表现,人很容易陷于一时冲动的情绪,但是却会带给自己许多困扰。在愤怒时,有人会冲动地打人、骂人、诅咒或攻击别人,在各种诱因面前许多人会因一时冲动,不顾一切铸成大错,酿成对自己不利甚至危及家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的后果。
    其实生活本质是无常的,我们必须要面对许多变化,比如环境变化、社会变化、经济生活变化、文化潮流变化,而面对诸多变化的挑战,免不了遇到挫败和受创,从而痛苦哀伤、沮丧、绝望、紧张、焦虑、抑郁,甚至出现自杀和反社会的强烈情绪反应。这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三观”问题,理智看待公平,学会用原谅宽恕治疗心理创伤、缓解心理压力、割除这些心灵毒瘤,保持健康的心态,恢复愉快的生活。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