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老院”里笑声多
本报记者 李志民
“每周能吃上两顿饺子,每月都收到零花钱,过年还有压岁钱,今年端午节还吃到了北京烤鸭……这日子让俺过得开心、舒服,真有点过不够呢。” 今年94岁的果素珍老人在这里生活了10年,谈到“敬老院”的变化,老人深有感触。据金州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宪阳介绍,生活在这里的老人都喜欢称这里是“敬老院”,他们都把自己叫“院民”。
近年来,“敬老院”虽然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日常生活条件还难以满足老人们的需求。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公司来到这里后,对我们帮助特别大。他们一到金州就先来敬老院走访,公司领导对老人们的生活要求和现实困境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走访第二天,他们就派人送来了200多斤豆油、50多斤猪肉,还有许多青菜,让老人们十分感动。没过几天,公司又送来了40多套新被褥、床单,还有鞋架。接着,又送来老人穿的内衣、内裤、袜子、拖鞋等,让敬老院的环境和条件都焕然一新。公司领导说:“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很不容易。发展就是要过上好日子。我们过上好日子了,就得先让老人享福才对。”此后,公司与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有个约定,每周为老人们改善一次生活,费用由公司承担。每到周一,这里的老人都盼望着公司来人给他们送来最想吃的东西。几年来,公司领导像关心父母一样关照着这里的老人们。去年春节,金州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几十位老人说啥要给公司送上一份“大礼”,要把亲手养的大笨猪送给公司。这事儿被公司领导知道后,非常感动,但婉言谢绝了老人们的礼物。今年端午节前夕,公司领导正琢磨着给福利院的老人买点啥?有人说,老人们唠嗑时提到,一辈子没尝过北京烤鸭,不知道是啥滋味儿,公司领导立即决定满足老人需求。时值端午节,当真空包装的正宗北京烤鸭运到敬老院时,老人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滕士才今年49岁,是这里的最年轻的“院民”。19岁时,他被牲口踢坏了头部,落下了残疾,几十年来由哥哥照料,现在哥哥年岁已高,就把他送到了这里。当初,他哭了20多天,死活要离开这里。如今他笑着说:“现在谁让我走也不好使了。这里吃得好、用得好,有时候水库那边(指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公司)还请我们吃大餐。在这儿生活,比哪儿都强。”史天利今年77岁,在新正村小学教了40多年书,三个孩子都立业成家。几年前,老伴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为了不牵扯孩子和伺候老伴,史天利老人自费来到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住上了夫妻间,生活得非常舒心。他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越来越多,人们的养老观念要改变,不能只靠养儿防老,不能只靠福利养老,社会各界要关心养老事业,要多渠道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养老事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金州乡文化站原负责人李树森对敬老院的工作非常了解。他说,金州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变化众人有目共睹。在那儿的老年人生活得非常幸福,这得益于“敬老院”有好的管理人员,得益于金洲现代农业公司的帮助。
今年10月13日,是我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为庆祝首个“老年节”,金州乡早在9月份就制定方案,并预先开展了“贯彻老年法,造福老年人”主题活动。这天,老人们穿着新装、新鞋,欢天喜地地述说着生活的滋润、感受着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