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智能手机“绑架”了你
别让智能手机“绑架”了你
如今,智能手机成了很多人生活中最最亲密的伙伴,被很多人戏称为真正的24小时“伴侣”。随着手机使用程度的加深,手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尽管手机让人们沟通更加便捷,但同时它也催生出一批患有“手机过度使用症”的人。人们过度依赖手机交流而忽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企图以人机交流来取代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疏远,有的甚至忽略了多年的朋友,忽略了一起工作的同事,忽略了一起外出的家人,忽略了陪伴在身边玩耍的孩子……因此由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也一再重复上演。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享受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是否因过于依赖手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当人们在孤立的电子城堡里,通过手机向咫尺之遥的家人朋友发出一连串无生命无热量的电子讯号时、当掌中的手机功能越来越丰富时,十指和眼睛为它贡献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有几个人能在这样的时代,完全脱离网络和手机?有时候,它更像一种戒不掉的瘾,将人们的世界浓缩在小小的屏幕中。你真的愿意将自己“宅”在这样的生活中吗?
“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
“手机究竟是什么妖怪,难道比宝宝乖,为什么爸爸妈妈都爱它?”微信中流传着的一则漫画“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漫画中以一名幼儿的视角来控诉“低头族”爸妈,吃饭、睡觉、走路,甚至连去卫生间都目不转睛“刷屏”,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远多于陪孩子的时间,父母的时间都被手机给抢走了,这也让孩子视手机如仇人,称其为“怪物”,有网友戏言“手机已经成为人体器官之一”。
爱玩手机的爸爸妈妈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创伤性忽视体验,这种严重的非言语交流和情感互动的抑制,会让孩子丧失与社会、与成人进行身体、情感、文化等方面的连接,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而现实中,这则漫画绝非个例,很多孩子都感受到了手机在和自己“抢夺”父母。“他们就知道看手机,不陪我玩,也不让我看电视,说对眼睛不好。看手机难道就不会对他们的眼睛不好吗?”8岁的小陈雪振振有词地对记者说。小陈雪的父母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说:“我们之前确实是因为玩手机忽略了孩子,慢慢地也发现了孩子的变化,孩子的情绪变得不太稳定,总会耍脾气,现在想一想可能孩子就是想提醒我们能够注意到她。为此,我们也反省讨论过,也看了网上很多心理学的专业人士的讲解。现在我们明白了,对待没有情绪和感情的手机可以做到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可孩子却和手机不一样,他们只有小时候才会喜欢黏着父母,短短几年后就不再那么需要父母的绝对陪伴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后,就开始慢慢远离父母。孩子的黏人时光很短暂,我们如果不珍惜,将来后悔都来不及。我们家现在严格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大部分业余时间都陪伴孩子。希望有类似问题的父母也能够早日明白,多关注自己的宝贝。”
相关国外研究表明,“单纯受到忽视的儿童,比仅受到虐待或同时受到忽视和虐待的儿童,更易发生心理、行为或情感的异常问题”。所以,如何让孩子不要感到被忽视,就需要父母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亲子家庭关系。
我在“注视”你,你却在玩手机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网上流传的这样一起事件: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很多学者把类似于此类事件的现象称为社交网络时代的“孤岛效应”。
而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网络调研数据显示,现代人“陪伴”手机的时间远超陪伴家人的时间。超过90%的人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超过80%的人坐上饭桌第一件事也是玩手机,甚至在和家人旅行时也是顾着自拍发朋友圈。数据表明,很多人虽然陪伴在家人身边,心却已被手机里的世界牵走,这并不是真实的陪伴,只不过是假借陪伴家人,让沉迷手机的行为没有那么明显而已。在家庭生活中,面对儿女是“低头族”的父母,他们的无奈和心酸比比皆是。对此,李女士向记者抱怨道:“我女儿上大学,每两个星期才回家一趟,但她一回家不是坐在电脑前,就是戴个耳机听歌,就连吃饭时也捧着手机不放,我们想跟她聊天,不是不理,就是‘嗯啊’应付两句!面对整日痴迷玩手机、电脑的女儿,我和我爱人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而家庭中存在这样难题的不止李女士一家。王女士今年47岁,刚跟女儿学会玩微信,每天除了跟同事朋友语音聊天,还非常爱刷朋友圈,自己玩了什么、吃了什么都要晒一晒,尤其喜欢给好友动态点赞。近段时间完全是手机不离身,变成走到哪刷到哪的“低头族”。王女士说:“前段时间,母亲来家小住,由于自己和家人只顾玩手机,忽视了母亲的感受,引得老人不满,收拾行李回家了。这两天,她亲自回家向母亲道歉,才接回了母亲。这件事可以说给我敲响了警钟,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真的会给亲人带来伤害,我们这些做子女的真应该好好反省反省!”
不可否认,“电子时代”的到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人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连家人亲友间难得的聚会,几个小辈也是个个埋头玩手机,你问他们三句,他们回答你一句,越来越没礼貌了。在网上热情活跃,对家人敷衍了事,难怪长辈会抱怨。其实,父母的每一个关注的眼神都是对子女的爱,作为儿女真的不应该因为沉迷手机而伤了他们的心。
问候走形式,人在心不在
你是否因为玩手机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刷微博、聊QQ、看微信,朋友不在身边时关注着朋友的动态举动,不是聊天留言就是点赞,貌似感情很深厚,当朋友在身边时依然浏览手机上的动态,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都忽略了面对面的交流,当你在朋友或恋人面前还不断地刷着手机的时候,请尊重一下对方的感受,请重视一下身边的人。“手机控”反映现代人信息焦虑症和信息依赖症。
比如在朋友同学聚会的餐桌上,各式各样的短信铃声响个不停,人人低着头,要么忙着回复短信,要么忙着群发短信,这已经成为很多聚会上的一景。用“80后”小许的话说:“一点群发,所有朋友都能收到祝福,而且价格便宜,何乐而不为?”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QQ等问候方式都不用花钱,曾经的一毛钱人情,正在演变成“无价”人情。市民刘璐每次聚会时看到朋友都埋头看手机、平板电脑,聊天也是有一句没一句,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心里就很不舒服。不仅如此,从事医务工作的刘雪娇前段时间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去之前兴致勃勃,回来后却觉得很无聊。刘雪娇说:“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都掏出手机自娱自乐,特别是冷场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该聊什么,这让我很压抑。其实很多高中同学都是多年不见,难得一聚,可还是各玩各的,聊不起来,挺没劲的,早知道这样就不去了。当时接到同学聚会的通知时我还非常兴奋呢,结果参加完聚会那种兴奋的感觉一扫而空。”
对此很多市民表示:其实细想下来,不停地聊QQ、刷微博,其实很多时候聊了半天,看了半天,根本记不住刚刚自己做了什么,掏出手机按来按去变成了不少年轻人的一种习惯性动作。而很多人利用手机与天南海北的人QQ聊天,浏览大千世界的新鲜事,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和家人、朋友的沟通交流。事实上不管是手机也好,平板电脑也好,都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让它为我们所用,而不应让它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难得的一次朋友聚会、同学聚会,不停地玩手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疏远了与朋友的距离。在这个高科技数码产品层出不穷的新时代,我们应该正确使用数码产品,少拿手机多抬头,不要让问候成为一种形式。
拉近了距离,却“隔绝”了内心
如今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摸摸手机在哪里,晚上睡觉之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玩手机!就连平时的纸质书也逐渐被电子书代替。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如果太依赖这个工具,就很容易变成手机的“傀儡”,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质量。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许多人玩手机是为打发时间,这说明表面上大家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了,但实际上人的内心更加孤独了,需要手机来排解这种内心的孤寂。
虽说我们的生活逐渐离不开手机了,但是很多事情,手机是不能代替的。不管是网络沟通,还是手机沟通,毕竟非常有限,手机沟通让距离远的人近了,却让距离近的人心变远了,这也背离了使用手机的初衷。市民李佳佳对此就深有感触,她向来就是“数码控”,电子产品在她生活里必不可少。仅仅是为了在微博上看笑话,然后睡也睡不了,每天不断刷新。李佳佳说:“有时候我会想我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过去的乐趣到哪去了?每次搭乘公交车,清一色的人都在摆弄着手机,好像周围的世界与自己无关。每当午夜睡不着,总是习惯性地去掏手机,这样一轮信息看下来,更加睡不了。突然惊醒后,条件反射也是去拿手机。好像手机现在才是护身符,我不明白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像所有的事都可以去做,但又失去了很多很多。”
科技的日新月异,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不少,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很多学生感慨,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现在的大学生与高科技接触得更为紧密,尤其是手机的存在让大学生宿舍的作息规律变得不同,一些大学生已经被手机“绑架”了。在大学校园里,熄灯之后的互动曾经是每个大学生最爱的“节目”,舍友们大谈爱情、理想、情感、电视剧、电影等等一切热门话题,虽唾沫横飞,但众人乐在其中。然而,现在这一现象正逐渐淡出大学宿舍生活,带来这种改变的,就是智能手机。就读某高校的大三学生小张向记者反映,大一时他们宿舍非常活跃,每天晚上熄灯之后大家就开始大侃,叽里呱啦地从班里谁长得帅,侃到食堂饭菜。但后来这种聊天次数越来越少,熄灯之后宿舍里没有一个人说话,静悄悄的。而谈起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小张感叹说:“还不是手机惹的祸!随着宿舍里每一个同学都配上了智能手机,似乎每个人都变得好像很忙,上微博的、聊QQ的、玩微信的、看电子书的……总之每个人手里都抱着部手机在那划拉,就是没人愿意聊天了。像聚餐、外出游玩等集体活动也很少了。有时候想要了解身边舍友的想法,都是通过QQ或人人网来了解。”
对待这样的现象,小张表示,他相信就像电子书永远不能取代印刷品的墨香那样,冰冷的屏幕所带来的安慰始终无法与面对面交流时的温暖相比拟。用眼神来传达情感,是刻板的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情感。
·评论·
适当放下手机才能回归健康生活
马克思曾说: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手机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它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不能就因此而依赖手机,以为有了它,就获得了使人们亲近的灵丹妙药。
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在大街小巷就能看到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手里拿着自己的手机,低头聚精会神地看着手机屏幕。有的在玩微信,有的在刷微博,还有的在阅读在线小说。现在对这群人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称,那就是手机依赖症患者,换句话说就是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手机依赖症患者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其实也带来了一些隐性的危害,比如生活圈变窄,生活质量下降,与亲友沟通变少,给家庭生活带来魂绕,还有思维缺少独立性依赖成瘾。而其实手机的交流方式是单一化的,而人类的感情则是丰富、复杂、立体的显然,手机的这种单一化交流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交往需求。举例来说,当你身心俱疲的时候,亲友一个简单的拥抱抑或只是静静地陪伴,也能使你立缓压力。可是手机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相反,一个电话一条短信草草了事,可能会使得人们在那一刻更加失望,更加孤单。
而如何才能从过度依赖手机的状态中走出来?还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开。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体社交活动,如和朋友一起外出散步、郊游、健身。总之我们不应该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不要忘了,在手机世界里是虚拟的,而现实总归是现实,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比虚拟世界里的交流显得更为重要。而通过出来一起吃饭这种形式,人与人之间聊聊天,说说自己生活上、情感上的一些事,分享自己的喜悦,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加牢固。因此,我们要适当地放下手机,珍惜和亲友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回归到身心健康的生活状态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