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永恒的文明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永恒的文明

 

国学志愿者在公益宣传活动中表演节目


市二实验小学举行的“阅读之星”晋级面试


“礼德学堂”老师在教小朋友“学会应答”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演讲比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突出中华儿女优良品质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曾几何时,随着社会发展等因素,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瑰宝和精神文明似乎被有些国人所遗忘,有的甚至还一度崇洋媚外,盲目跟风,追逐于一些无谓的“洋思想”“洋文化”。实际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是当今风靡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人们所争相学习、研究的大文化。我们国人没有理由不让“时尚与经典同行、科学与人文并进”。近年来,传统文化又被国人所逐渐重视,学习国学蔚然成风。对此,我市一直保持着良好态势。此前,本报专刊报道过我市社会各界国学爱好者和传统文化志愿者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事迹。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人类永恒的文明,深入了解我市人民对它的传承、诠释。

    幼儿园
    传承国学,从娃娃开始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顾名思义,一个人儿时的经历、接受的教育等都会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一生的走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人类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其直接、有效的做法便是从孩子的启蒙教育入手,从娃娃开始抓起。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血液里。
    记者知道“礼德学堂”是在2014年。当时一位朋友的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又得知我市新开一所以国学为教学特色的传统文化幼儿园。于是,全家就决定把孩子送去那里接受学前启蒙教育。现在,朋友的女儿已经在那里上了三年幼儿园。孩子一天比一天懂事,“礼德学堂”的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辽源人所熟知。出于对此次专刊内容的需要,也出于个人对这所传统文化幼儿园的好奇,近日,记者走进了“礼德学堂”一探究竟。
    这所幼儿园具备现代化教学条件的同时还有着传统“仁、义、礼、智、信”的蒙学气息。身穿布衣汉服的孩子们,蒙趣十足的同时更有一种民族之美。在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记者随机走进一个正在上课的班级。授课老师见此情形,立刻暂停了授课,然后告诉所有小朋友,班里来了客人。随后这个班的二、三十个小朋友集体起立,一边向记者行礼,一边奶声奶气地说:“欢迎客人。”当时有些不适应的记者在瞬间对其回礼。记者进入教室做到最后排以后,老师和孩子们又立刻进入上课状态,继续当堂的教学内容——“学会应答”。同样身着汉服的老师温柔、耐心地告诉小朋友,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家人还是老师,召唤自己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回答:“哎,我在这里!”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小朋友们则纷纷有模有样地模仿着……
    据负责人王园长介绍,这里的老师和孩子每天上课时都要身着汉服,先师生互相行礼、“静心”,然后和“孔子爷爷学文化”。小班、中班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大班学习《千字文》和《论语》部分选段。“礼德学堂”目前是辽源首家国学特色的传统文化幼儿园。开办此幼儿园的目的是为了秉承中华民族的千年蒙学经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着重培养幼儿的德行养成和国文基础。除幼儿教育的基础课程外,还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演讲、舞蹈、绘画、美工、软笔书法、硬笔书法以及茶艺礼仪等特色课程。结合自然季节和二十四节气等,让孩子们认识、了解传统节日、节气等来历和意义。按照孩子的年龄发育特点搭配课程。以尊重孩子的天性为前提,培养孩子自主发挥的个性化。让孩子长大以后成为真正的谦谦君子。


    小 学
    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诵读经典

    国画大师李苦禅曾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市第二实验小学秉承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多年来,始终坚持“营造书香校园”的办学特色。让全校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浸润着传统文化,在“诵读经典”中感受着自我升华。
    始建于1947年的市第二实验小学,早在1981年就被列入吉林省首批重点实验小学。这个有着70年历史的省级重点实验小学,在全市各界的大力支持、关怀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攻坚克难、积极研究探索教育“新高度”。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市第二实验小学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为师生建立丰满的精神世界,学校制定了学习型学校的总目标,通过读书活动形成校园读书氛围,激发师生不断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课堂语文、品生、品社、家乡、综合等课程的教学中,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力求使学生博览群书,増贤益智,推出了市第二实验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为了保证读书时间,要求学生晨读、午读、阅读课和家长读。
    2002年,市第二实验小学全体师生便开始“诵读经典”,“践行《弟子规》”彰显德育特色。在组织学生学习背诵《弟子规》全文的基础上,还通过定期进行主题中队会评比、手抄报比赛、亲子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推动学生对《弟子规》内容的理解;每天利用课间组织全校学生做《弟子规》韵律操,使学生每天都能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环境熏陶。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节,通过师生同台表演诗朗诵、诗伴舞、情景诗、童话剧、讲故事、读散文等节目,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用“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的理念,以物化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和谐,自然环境与教学环境的优化,让师生达到物质的赏心悦目和精神的志存高远。虽然学校办学条件有限,尽管硬件设施不够先进,但通过楼道上、教室里的宣传展板、图书角、读书园地等软环境的建设,使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遍布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为了引领阅读,让“书山有路径”。学校建立组织,让阅读有引领;加强管理,让阅读有保障;设立课程,让阅读有指导;开展教研,让阅读有方向;言传身教,让阅读有高度。为了更好地让“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2014年寒假期间,校长邸敏玲带领相关教师开始创编“经典诵读”校本教材。2016年3月,全套分低、中、高年段共三本的《小学诵读经典》校本教材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全区推广使用。
    校长邸敏玲说:“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教材。好习惯是助人腾飞的双翼、是学生成才的加速器;而坏习惯是成功的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阅读不仅可以照亮学生的童年,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倡导者
    贤人雅士传承文明,探寻之路从未止步

    2009年,市作家协会理事、传统文化学者蒋波先生创办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为理念的民间公益性教育团队——辽源圣贤教育中心。主要从事传统文化(国学)的学习、传播、研究和实践活动。
    2011年,蒋波先生编著的全面介绍孔子思想的大众读本《永恒的人类精神家园》一书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公开发行。同时,被中国版本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辽源市图书馆等国内多家图书馆收藏。
    2014年,圣贤文化教育中心被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评为2014年度国学文化先进集体。2015年,蒋波先生成为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以及担任吉林省国学研究会辽源分会顾问。
    辽源圣贤教育中心自2009年成立至今,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以及清明、端午、重阳、中秋、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里都会举办相应的公益活动。同时,还与社会各界的传统文化传播志愿者、爱好者以及爱心人士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活动。邀请全国各地资深学者、道德模范等人士来辽源开展国学讲座,组织志愿者到外地参观、学习和文化交流。
    平日里,每到周末圣贤文化教育中心都会组织开展国学经典的公益性讲座。由志愿者老师免费讲授国学经典知识;每到寒暑假,圣贤文化教育中心还面向全市的大、中、小学生举办国学冬、夏令营公益活动。志愿者老师免费为学生们讲授国学经典、传统礼仪、琴棋书画、汉服、茶艺、舞蹈、剑术、养生太极等传统文化知识。至今,中心已开展公益性传统文化知识讲座200余场,为我市近万人免费讲解国学知识,赠送《论语》《弟子规》《永恒的人类精神家园》等国学经典图书万余册。为弘扬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中心每年还组织志愿者不定期开展各种献爱心活动。至今,已先后资助困难群众数十人,总计捐赠各类衣物、生活用品千余件,捐款金额数万元。一些来辽源旅游、学习或工作的外国友人更会慕名而来,一睹国学经典的魅力,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蒋波先生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经典,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将大部分精力和大量资金都投入在这项公益事业中,就是想‘从我做起’带动身边人,甚至是辽源更多的人,一起传承、学习并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近段时间,较之前相比相关活动略有减少,这并不是辽源的传统文化志愿者们的热情减弱了,也不是参与的人数减少了,而是大家不想始终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粗浅认识的入门阶段。大家想静下心,沉淀下来进一步学习、提炼国学中的思想精华,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


    家 长
    孩子学国学,全家都受益

    58岁的王莉及家人是隆府嘉园二期业主。虽然才搬过来两年多,但她们一家却是同小区业主们的好邻居。王莉善良热情,老伴儿为人耿直,女儿温柔贤惠,女婿憨厚老实,小外孙长相帅气、文明有礼貌。很多邻居认识他们一家,起初都是因为喜欢这个既帅气又乖巧听话、有礼貌的小男孩儿。时间长了,大家才有所了解,这个人见人爱的小朋友常年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国学。
    邻居李阿姨说:“王姐一家人都很好,尤其是她那个小外孙,长得好看又特别懂礼貌。刚认识他时,他们家刚搬过来不久,那时他才6岁,但王姐就告诉他一次叫我李姥,从那以后,孩子每次看到我,都主动打招呼。后来,我经常在王姐面前夸这个小可爱,王姐告诉我,她外孙5岁多就开始学习国学了。通过这个孩子,我觉得,还是得让现在的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好。”
    王莉说:“我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我女儿小时候,我和老伴儿当时一心想着让她好好学习文化课,将来考大学。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注重女儿的性格养成,以及一些做人、做事的大道理。自从女儿和女婿结婚,就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小外孙从出生到现在也是由我一手带大。虽然我没什么大文化,但从小就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老理儿、老话儿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几个朋友,他们都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当时我只想多跟他们学习些传统文化,净化一下自己的心。但后来我又听说他们还开办了一个每周末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班’。这可给我乐坏了,让小外孙去接受一下‘传统’教育,这可能会让孩子受用一生。到现在,孩子学习了一年多,已经能背诵《孝经》《大学》《朱子治家格言》了。表面看似读一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但孩子经常读,久而久之他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自从外孙学习国学以后,孩子每天回来都对我嘘寒问暖,帮我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前,我女儿下班回来基本不太做家务,除了看电视就是上网玩手机。但外孙的行为渐渐改变了女儿。现在,她每天下班回家也会帮我做一些家务了。我老伴儿和女婿也不像以前那么不注意卫生,不拘小节了。我现在真的很知足,很幸福。我个人建议家长们,无论通过哪个途径,哪种方式,如有可能,尽量都让孩子接触一些传统文化吧。因为这是现代孩子所欠缺的。”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王  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  超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