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官村的“武干将”
文官村的“武干将”
本报记者 汪琳
初夏,东辽县凌云乡文官村果蔬飘香。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一栋栋大棚里,明艳的葡萄一串串地隐藏在翠绿肥厚的叶子中,如紫水晶般娇贵;间作的株株韭菜嫩芽吐翠,生机盎然;饱满多汁的毛桃、油桃、樱桃等水果挂满枝头,鲜美诱人的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成排延伸……清新的香气、纯正的味道,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甘为舌上露,暖作腹中春”。
在合作社打工的于师傅一边哼着小曲,一边给棚室里的果蔬补水控温。于师傅说:“凌云韭菜很有名,我们村是主产地,村支书李雪峰特别有想法,利用暖棚间作套种韭菜、葡萄,还增种了不少其他果蔬品种,产量效益都不错。在李书记的带领下,村里没有闲人,不是自己扣大棚搞果蔬采摘园,就是就近打工,一年好几笔收入进账,都不愿意往外跑了,小日子过得可滋润了!”
走进文官村党支部委员会,记者见到了于师傅口中的李雪峰。中等身高,身材偏瘦,皮肤略黑,朴实中透着一股子干练劲儿。回想起2010年出任文官村村支书时的情景,李雪峰百感交集:当时,村里连个像样的村部都没有,村里没有特色产业,村民们自顾自地种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种植品种杂乱无章,没有形成统一规划,老百姓的腰包不见鼓,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说话做事一向雷厉风行的李雪峰上任后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让村里7000多亩土地‘活’起来,让450多户村民富起来。”
豪言壮志不能单凭一张嘴,李雪峰决定大干一场,将零散的种植户整合起来,通过土地流转搞集体经济、扣大棚种蔬菜,统一品种,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基地。然而,面对种种现实条件和实战经验的缺乏,想让村民致富并没有那么容易。
当时,李雪峰带着28名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到东丰县太和村考察调研,借鉴种植技术方法,回来后将想法、学到的经验告诉村民,可大伙儿纷纷打退堂鼓,谁也不想冒这个险。还有村民认为,一直以来种玉米已经习惯了,好伺候、价格还可观,而且土地流转这事从来没干过,万一赔了可咋办?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带头做出样子。老百姓的眼睛始终盯着村干部,只有我们肯干事、干好事,老百姓才能放心大胆地跟着干。”李雪峰身先士卒,头一个便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还三番五次登门拜访,坐在炕头上给老党员、老干部和普通村民分析当下的市场供需环境和经济效益,将外出考察的蔬菜种植前景有理有据地一一向大伙儿讲解,甚至以村支部的名义作出书面承诺——“赚钱归村民,赔了算村部。”村民们被李雪峰的胆识、执著和魄力打动了,近100亩土地流转成功。于是,李雪峰开始带人建大棚、选购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种子,进行大面积、规模化播种。
第一年棚室经济便见了效益,虽然收入不算太多,但为文官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致富项目跨出了重要一步。随后,李雪峰借着良好的势头,成立了文官村有机蔬菜种植合作社,油桃、毛桃、葡萄等水果相继成为文官村的“摇钱树”,加入合作社参与致富项目、农闲时到合作社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6组村民赵勇,现在每年至少有10万元进账,家里盖了新房,买了新车,日子那叫一个红火。“尝到甜头不撂筷”的他,想起当初自己颇有远见的决定,万分感慨:“要不是李书记打样,让我看到扣大棚种蔬菜水果有‘钱景’,还有村干部作保,我也不会那么快做决定,而且一干就是这么多年。现在,全村的老少爷们儿都愿意跟着李书记干。”
曾经带头主张坚持种玉米、不搞新玩意儿的老党员、老干部孙永山也渐渐打心底里佩服李雪峰和他的致富经,终于开口夸赞道:“没想到你这个娃这么有冲劲儿、有脑瓜,是块材料,咱村富起来你可是‘武干将’啊!”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洞察掌握市场形势,这位“武干将”意识到系统学习、科技兴农的重要性,经常借助各级党委、政府的“一臂之力”,邀请专家为其“把脉”,外出考察学习“取经”。2014年,李雪峰到辽宁省西丰县德兴乡考察,发现当地种植的葡萄都是一个品种——茉莉香葡萄,并且实行乡村旅游、体验采摘,一斤葡萄的“身价”立即翻倍增长,而且前来采摘的人群还络绎不绝。李雪峰如获至宝,随即也引入茉莉香葡萄品种,召集村民统一播种,搞体验采摘。很快,占据临近市区地理优势的文官村,其毛桃采摘园、油桃采摘园、葡萄采摘园吸引了众多市民驱车前往、采摘购买,一栋大棚的采摘收入就达到四五万元。
“要想让蔬菜水果卖上好价钱,还得抓住季节差,了解市场供求关系。”2016年,李雪峰到开原市考察时发现当地种植的韭菜很有特点:采用暖棚种植,保证韭菜四季常青常有,产量、销量十分可观。回村后,李雪峰将棚室改造的想法汇报给上级领导,申请批准后,原有的冷棚开始“大变身”——水泥护体、保温加身。而李雪峰更是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之前杂乱的蔬菜种植品种全部撤掉,统一改种韭菜,并利用葡萄架之间的距离进行韭菜与葡萄间作套种,合理利用空间,提高产量效益。他的想法很快得到印证,韭菜和葡萄的产量照比原先增加了一倍。今年,李雪峰还带领村民增加了大樱桃的规模种植,村民们数着樱桃采摘园带来的丰厚收入,直呼“还是李书记有远见,提早改种其他品种,搞大棚采摘。要不现在玉米掉价这么狠,我们就亏大发了。”
目前,文官村有70栋大棚。在打造“一乡一品”的倡导下,李雪峰将乡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眼光放在计划众筹、建造冷藏库,形成农副产品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上,想要打造出独特的品牌经济,避免“一窝蜂”现象,为村民探寻一条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持续致富之路。
七载光阴,记录了文官村翻天覆地的经济变化,村民们从墨守成规到创新改变,从勒紧腰带过日子到兜里揣满红票子,从小打小闹混营生到跟着李雪峰搞项目、生活充满动力有奔头,李雪峰当初立下的“军令状”正在一点点兑现成真。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位文官村里的“武干将”还会凭着智慧、胆识和果敢,与450多户村民一起播种并结出更多绚丽的“致富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