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飞临玉米地

“天兵”飞临玉米地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摄影报道

 

    6月23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刚过第三天。当日凌晨4时,东辽县所属13个乡(镇)的农广站负责人陆续从县植物保护检疫工作站领取赤眼蜂卡,急急忙忙赶赴各放蜂点。
    6时许,东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员杨军林已站在白泉镇西柳村玉米地的放蜂点指导西柳村的农户如何正确释放赤眼蜂。“每亩地设置一个释放点,从放蜂田的边垅开始数第20条垅为第一个放蜂垅,顺第一个放蜂垅向里走20步为第一个释放点,在沿垅向前走40步为第二个释放点,以此类推到地头,再由第一个放蜂垅向下间隔40条垅为第二个放蜂垅。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连同蜂卡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牙签、秫秸皮或针线别在圆筒内即可。”杨军林一边讲解着,一边做着示范。
    今年5、6月份我市气候出现异常,温度出现前高后低走势,出现了阶段性少雨天气。受此影响加快了玉米螟发育进度,玉米螟化蛹羽化率比常年提早7至10天。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根据植物保护检疫工作站专家对玉米螟活虫进行调查,科学推断6月23日为第一次释放赤眼蜂的最佳时期。东辽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吉春告诉记者:“全县放蜂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补贴,不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23日,第一次放蜂,每亩放7000头;28日后,第二次放蜂,每亩放8000头。既保护了东辽河没有农药污染,又可以每亩“虫口夺粮”25公斤以上,仅此一项农民就可以增加收益4370万元。”当天,东辽县今年承担推广100万亩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工作任务于11时前全部完成。
    参加释放赤眼蜂活动的市农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生物治虫是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的具体措施,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河长制”、实施面源污染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的重要举措。今年,全市已实施生物防治玉米虫灾达234万亩,减少农药用量468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