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我们该如何做?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我们该如何做?

 

    民以食为天。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我国13多亿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直以来,尽管我们一直在构筑食品安全预防与惩戒机制,但各种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仍可谓乱象丛生。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牛肉膏”到“一滴香”,从“地沟油”到“细菌门”……吃的、喝的,荤的、素的,固体的、液体的,似乎隔三差五总会有各种“内幕”被揭穿。“舌尖上的安全”屡受威胁,其中原因复杂,有食品产业及食品科技发展快速带来的客观原因、有社会转型期规范失效衍生的规则风险,也有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不强的因素。因此,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多方努力,任重道远。


    “吃得放心”是百姓心中“天大的事儿”

    民以食为天,深刻道出了食品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食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尔雅》里一句:“食色,性也!”更是道出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饮食的地位。人们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在于有东西可以吃,可以填饱肚皮,还注重食物是否安全,也就是所谓的“食以安为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关注点从能不能吃饱,日益向能不能吃好、吃得健康不健康转变。从现实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了,食品生产能力提高了,食品安全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安全指数也在不断攀升。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近年来,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染色馒头”“地沟油”“注水肉”,以及残留农药的蔬菜、问题奶粉等等,不时让人入口难安。近期,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食盐异味问题(俗称“臭脚盐”)进行了广泛报道。一款由河南省平顶山神鹰盐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商标名为“代盐人”的深井岩盐(加碘)存在异味。当加热或用手搓后,会散发出浓烈的臭脚味。这次“臭脚盐”事件又把人们的目光再次高度聚焦在食品安全上面来了。
    “吃得放心”是百姓心中“天大的事儿”。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保障食品安全让百姓吃得放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水果蔬菜“带毒”吃得怎能心安?

    水果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很多人都喜欢吃水果,也知道经常吃水果的好处。但是,现在很多关于水果中含有各种药物残留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对能不能安心吃水果的担忧也越来越强烈。
    病虫害加剧,果农、菜农不得不增加农药、化肥使用量,从而导致成熟水果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普遍,农药残留量超标俨然已成为水果、蔬菜行业硬伤。目前,农药仍是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如果不进行病虫害防治,作物损失率高达37%。众所周知,农药是毒药,如不慎食入,轻者引发各种疾病,重者致人死亡,而我们每天食用的蔬菜、水果、米豆等作物很大一部分都有农药残留。水果、蔬菜农药残留让人们在吃水果、蔬菜的时候总是有所顾忌。
    在现实中,带药物残留的蔬菜、水果除了由于果农、菜农们为了防治各种病虫害而喷洒的农药外,还有的就是由于菜农、果农或是经营者为了其经营的蔬菜、水果有更好的“卖相”,而用一些药物对水果、蔬菜进行了处理。譬如,为了让苹果看着好看,有人给苹果打蜡。在现实中,苹果上蜡早已不是新鲜事儿,营养学家说,苹果皮比苹果肉有营养,宜多吃,但裹蜡的苹果皮还能多吃吗?事实上,国家是允许在水果表面做打蜡保鲜处理的。苹果表皮本身就含蜡,是一种脂类成分,可防外界微生物入侵,而加工中的食用蜡,主要成分是纯天然的虫胶和巴西棕榈蜡,两种都是可食用的,对身体并无害处。但许多无良商家为节约成本,用工业蜡代替食用蜡。工业蜡中含汞、铅,可能会给人体带来危害。还有的就是,有人给一些水果进行染色处理,市场上的有些水果颜色格外艳丽,增加购买欲。当你遇到这样的水果时,可要小心了,它有可能是被染过色的水果。在我们生活中,被药品处理过的水果有很多,消费者又没有专业的鉴别能力,因此,在消费的时候虽不心安却又无可奈何。


    “微商”卖食品质量谁保证?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很多人做起了“微商”。在众多的“微商”当中,有很多经营各种食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食品经营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新兴业态,特别是“微商”的兴起,有些销售水果、奶粉等商品,有些兜售自制蛋糕、寿司,甚至有自制龙虾、火锅等,颇受欢迎。“微商”网上卖食品不仅圆了很多人的创业梦,而且还让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加便利化。对于这些自制食品,好吃的微友除了一饱口福,是否有留意过,销售自制食品的“微商”是否具备销售资格?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微商”市场良莠不齐,多数“微商”无证经营,有的“微商”讲究职业道德,经销质量合格的商品,有的“微商”则不那么遵守职业道德了,为了赚钱,还是会有一些商家使用劣质或者廉价的食材去制作。有些微信上经营的食品虽然主打“私家自制”“海外代购”“无添加剂”“良心品质”等口号,吸引了许多消费者的关注与购买。但是由于是虚拟购物,造就部分商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在生产加工、食品流通等环节中投机取巧,利用微信平台销售以规避监管,食品安全问题随之发生。
    微信美食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也颠覆了传统餐饮经营模式。不过,其背后潜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不仅需要消费者自身在“微商”那里购买食品的时候多加小心,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监管。


    “食品添加”让人们吃得担忧

    随着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食品添加剂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目前,很多加工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国际惯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很普遍。老百姓开门几件事儿,油、盐、酱、醋、茶。在我们日常食品中,很多就有添加剂。食用油如今可以储存很久而没有“哈喇”味,是因为加了抗氧化剂;酱油和醋这些调味品要加防腐剂;味精中的谷氨酸钠也是食品添加剂;鸡精虽然是用鸡肉、鸡骨头炖煮做出的鸡汤为主要原料,其中也要加入味精;甚至平日在家烤面包用的泡打粉,就是膨松剂;人们嚼的口香糖,也是由一种复合食品添加剂制成。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剂必须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遵守规定范围之内使用,不得超出范围使用,不得超过最大允许用量,或不超过最高残留量。
    可是,在我们生活中,很多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经超出了安全的范围,这着实让老百姓有些担忧。2011年3月15日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某食品企业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猪肉不检测“瘦肉精”。 该地区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该旗下公司。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瘦肉精”的主要添加成分盐酸克伦特罗属于非蛋白质激素,耐热,使用后会在猪体组织中形成残留,尤其是在猪的肝脏等内脏器官残留较高,食用后危害人体健康。2013年1月11日,杭州市质监局的稽查队员在加工点内看到,一些加工了一半的鸭舌放在大缸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在包装箱的旁边,却放着几袋甜蜜素和亚硝酸钠。现场的工人也说不清是否过量添加了违禁添加剂,只知道加了这些东西,鸭舌和腊鸡腿颜色好看,吃起来更香。诸如这样的案例已经不是一起两起了,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流动食品小摊点安全隐患也不小

    如今,街边小摊贩、流动摊点越来越多,这些离市民生活最近的食品销售终端,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却令人担忧。很多人都会在街头巷尾不经意间看见那些推着经过改造过的车子叫卖各种食物。炸串、涮串、煎饼果子、手抓饼……这对于每一个人估计都不会陌生。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咬一口里脊烧饼,喝一口豆浆或者牛奶……很多年轻人的早餐都是通过“路边摊”解决的。也有很多人,买上油条、豆腐脑,带回家吃。节省时间、方便、果腹,是很多人选择“路边摊”的理由。
    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那些流动摊贩日益多了起来。在街道旁或是某个小区的门前,那些流动的小摊贩大有聚集的势头。这些流动的摊贩多以经营烧烤或是涮串为主。一个流动的小摊、几张简易的桌椅就能经营。这些小摊贩的生意大多时候还真不错,很多人在傍晚的时候来到这里吃点儿烤串,喝几杯啤酒,感觉很惬意。可是,在这惬意的背后,有多少人想到这背后的安全隐患?咱们不说来来往往的车辆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仅仅就说食品安全这一个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大多数流动摊贩都是无证经营,为了节省成本,很多的食材都是大批量进货的,统一放在冰柜里储藏,所以食材是否新鲜、质量如何,得不到保障。同时,食品在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都是在露天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汽车的尾气、空中的灰尘都有可能沾到食物上面被食客吃下去,安全卫生情况令人担忧。
    流动摊贩遍布城乡的各个角落。诚然,这些流动的小摊点确实方便了居民的一些需要,但是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小作坊的食品安全,谁保障?

    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豆制品、面制品以及一些简单的食品等通常来自小作坊。然而,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小作坊常常面临“多、小、散、乱、差”,其从业人员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很多不具备最起码的食品安全专业素质,不掌握最基本的食品安全操作技能等问题,尤其在夏季,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我们不能说所有的食品小作坊都存在问题,但是,一些小作坊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严重危及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的问题。在现实中,一些小作坊设备陈旧、卫生不达标、生产工序不合规范,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有些经营者甚至造假、滥用添加剂等,生产加工存在隐患;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由于信息相对滞后、部分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给了黑作坊赖以生存的空间。相对于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数量多得多、条件差得多、问题多得多、情况也复杂得多。在采访的过程中,市民周朝影就说出了他对一些食品小作坊的担忧。他告诉记者:“食品小作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充满地方特色,蕴含一方文化的小吃就是由小作坊生产出来的。但是,这些小作坊的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还真的令人担忧。咱们别的先不说,但就说说这卫生条件,很多小作坊就难以达到标准。咱们老百姓日常吃得很多食品可都是小作坊生产的。每当看电视的时候,看到哪家小作坊生产的食品不合格、哪家小作坊环境脏乱差、哪家小作坊生产的食品查出多种有害物质的时候,我就会联想到自己家的食品是否安全,就会担忧自己家吃得食品是不是也来自那些不合格的作坊?”
    周朝影的担忧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在人们对“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关注的今天,如何保证小作坊食品安全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评论
    让人们吃得安心需要各方努力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心、吃得舒心,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科学前提。维护食品安全需要各方努力,打好“组合拳”,形成合力。
    维护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不可缺位。相关部门要把保障食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完善法规标准、加强监管执法、打击违法犯罪、创新监管方式,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维护食品安全消费者不是旁观者。维护食品安全,不仅要靠相关部门的监管,也要靠消费者的努力。消费者要积极转变错误的消费观念。中国人最大的消费误区是和我们“要面子”的传统文化绑定在一起的,那就是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过分追求外观的好看,甚至为了精美的外观而不惜牺牲其内在的品质。这样的心理就会让一些不法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用,通过给食品添加一些有害物质来给食品“化妆美容”,给食品安全填上诸多不安全因素。除此之外,消费者还要增强安全意识,保持应有的警惕,增强辨别能力,遇到问题及时维权,及时举报。
    维护食品安全食品生产者要严于律己。食品安全点多面广,从大型企业、餐饮巨头到小作坊、小摊贩,从生产、加工到储存、销售,每个单位、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和隐患。作为食品生产者严于律己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食品生产者加强自律,守信经营,严格把关,依法依规办事,为百姓负责,只有这样,我们的食品安全才有保障。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