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让社区党建插上数字化翅膀
东丰县东丰镇西城社区党总支
“互联网+”让社区党建插上数字化翅膀
本报记者 张莹莹
当下,“互联网+”已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名词之一,它与金融、科技、医疗等多个领域链接出N种搭配,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如今,社区党建也搭上了“互联网+”这一载体,利用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走出了新常态下服务社区、服务党员的一条新路。
在东丰县东丰镇西城社区,这里的“互联网+”服务模式,给社区党建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
那么,社区党建到底和互联网怎么“+”呢,就让我们到西城社区一探究竟。西城社区辖区面积2.7平方公里,居民有5879户,总人口12860人,社区党总支下设1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23名。“网络大时代,服务就要紧跟上来。”这几年,西城社区党总支一直琢磨着将社区服务再升级,让老百姓体验又好又快的社区服务。于是就有了“互联网+”社区服务这一工作理念,在党总支的带领下,西城社区大力加强了数字化平台建设,将互联网技术与社区服务有机融合,构建了“一站、一网、一键、一线、一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社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居民来社区办事儿,其实最怕的就是被‘磨叽’,缺这少那不说,一件事往往要跑好几个来回,时间长了,居民肯定埋怨多,这样下去肯定不行。”社区党总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这个问题。于是,“社区综合门户网站”的成立,不仅解决了一事多办的难题,更是实现“一站式”办公,让“互联网+”走进了居民家中。社区党总支在宣传活动中积极推行“社区综合门户网站”服务,网站不仅设置了通知公告、社区动态、政务服务等版块,还开办了政策法规、网上办事、便民服务、志愿者、公众留言等栏目。同时,将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工商业户信息整合到平台上,不断更新内容,方便居民查询。
在西城社区,居民群众是“顾客”,社区干部是“服务员”,“社区综合门户网站”构建了“八站两室一中心”的“网上民生服务超市”平台,坚持以民生服务内容为“商品”,积极构建超市运行模式,将服务内容分为惠民政策、扶贫攻坚、党建之家等版块,涵盖生活服务、公示公告、便民查询、社区特色等20余类服务功能。将东丰镇内的餐饮、维修、送水、家政等商业服务信息归结梳理为13类101项社区民生服务项目,归纳为《民生服务超市服务指南》。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民政、就业、计生等服务信息和办事流程,详细了解惠民政策、时政要闻等最新资讯。
“社区网上服务综合平台”实现了“一网式”服务。那么,如何在“互联网+”社区服务中高效、快速解决居民诉求,实现民意诉求直观、可视化。西城社区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鼓动党员们出主意、想点子、找路子。有党员提议,互联网时代,建立互联互通的服务综合平台,网格员可以将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和居民诉求通过网上平台及时上报,社区设立处理员,全天候查看平台信息上报情况。这一想法经过党总支的再次研究讨论后得到落实。互联互通的服务综合平台建立后,信息通过终端提交,网格员、社区、东丰镇依据权限分别进行处理,办结完成且居民满意确认后系统不再显示,若问题不处理或没有处理好,根据事件不同等级,蓝、黄、红等不同颜色的指示灯会在平台上一直显示,这样就可以实现民意诉求直观、可视化。
西城社区有一特色,网格员开展服务时,都要上传照片作为“参照物”,其实这是为督促和跟进网格员更好地为民服务。社区有了“互联网+”,开展各类服务代办、诉求转办、重点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跟踪督办,大幅提高了办事效能。通过服务综合平台的外勤管家系统,社区已上报事件355次,开展上门服务536次,为群众做好事实事1025件,很多居民为此“点赞”。
“线上线下”,是西城社区在职党员和志愿服务者与居民实现对接的有效方式。简单点说,就是线上信息、线下服务。例如,针对社区学生放学时间早、家长下班晚的情况,家长通过线上预约服务,社区在职党员和志愿者可主动认领看护任务,由社区提供舒适安全、富有特色的活动场所。其中,“少儿温馨港湾”就打造了西城社区志愿者特色服务品牌。目前,已有多名小朋友成为社区的固定服务对象。针对天气转冷,部分困难居民家里缺少防寒衣物的情况,部分在职党员和志愿者通过线上认领服务项目,线下开展捐助衣物活动,目前共收到捐助衣物1200余件、爱心资金1万余元,受益居民289人。
近几年,在西城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社区开通了“居民热线服务电话”,实现“一键式”监管,专门为“空巢”老人、失能人员、留守儿童等群体安装“一键通”电话,全天候提供电话预约服务和代理代办服务。社区党总支还将“互联网+社区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为居民出行、就医等提供“一卡式”服务。由此可见,“互联网+”成了西城社区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和服务居民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西城社区这种“互联网+”的小屏模式,不仅令工作人员感到方便、实用,也越来越受到社区党员和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