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人民的名义》经典台词说开去……(下)
从《人民的名义》经典台词说开去……(下)
全民追捧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虽然已经收官,但该剧的一众台词让人印象深刻,有的话甚至让人禁不住“手心冒汗、后背发凉”。党性、人性、权力、法律、民生、商道、亲情、友情……洞悉至最深处、揭露到骨子里——别说你没看懂,别说你没记住,不妨和我们一道去悟一悟,这些台词的背后,究竟给人留下怎样的思索……
“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沙瑞金
本报记者 于 芯
近期热播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人民的名义》已成为“中国顶级政治剧标杆”,获得收视率和口碑双赢。该剧虽已完美收官,但群众对它依旧还保持着倾注热度。
在《人民的名义》中,其中一位主人公老检察长陈岩石让不少观众泪目,一生清正廉洁的他最终没有等到儿子陈海醒来而去世。这位在大风厂信守承诺帮助工人一起维权的老检察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的宗旨。正如省委书记沙瑞金在追思会上对他的评价:“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实践自己信念和信仰的一生……”《人民的名义》集中体现的就像沙瑞金所说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人民就是你我他。”“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人民的名义》揭示了那些整天冠冕堂皇地将“人民”挂在嘴边,然而背地里却敢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阳奉阴违、吃拿卡要、行贿受贿、贻害无穷的贪腐们的丑恶嘴脸。特别是国家部委某处长赵德汉其家中冰箱里、墙壁中、被褥下满满的人民币出现在观众眼前的那一刻,所谓廉洁奉公,每个月仅能给母亲300元钱赡养费的“农民的儿子”,竟然同“惊天巨贪”联系在一起。这些丑恶行径的贪官,让观众切身体会到反腐倡廉、强国富民的重大深远意义。
《人民的名义》全剧聚焦的是贪腐者和反贪者之间的情感纠结和人格较量,用决策过程细节描述揭开了内部斗争的实质是坚持人民中心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是和否”的斗争。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营造清正廉明的施政环境,让坚持人民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正义的力量成为绝对主导,在公和私、廉和腐的斗争中占绝对优势,这样,党的事业、国家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多一分迎难而上的勇气,多一些“为官避事平生耻”的责任,少一分精明算计、明哲保身的圆滑。在矛盾和问题面前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切实担负起人民群众的期盼。
“人民”是一个伟大的词语,《人民的名义》全国热播、观众热议,从上到下,从老到幼,“人民”渐渐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这些都代表着“人民”公信力的理性回归,是广大民众对一种更公正世界的未来期许。“人民”,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捍卫它,尊重“人民”,就是尊重自己。
“坦率地说,我们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的素质。”——沙瑞金
本报记者 赵 强
《人民的名义》是党的十八大之后首部全方位深刻表现反腐的剧作。该剧火热开播后,受到极强的社会舆论与关注,一拨又一拨的话题随之而起。除了该剧剧本扎实、演技精湛、结构紧致等原因以外,其剧中的事例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较强的时代感,蕴涵着更实、更好、更多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说,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对当下躁动不安、乱象横生的影视行业有很大的镇静作用,对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也有一定启示。
《人民的名义》中新上任的省委书记沙瑞金在第一次常委会上谈到汉东干部队伍时说,“坦率地说,我们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的素质”,并要求“加强干部教育,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在讨论干部任用时,沙瑞金考虑到汉东干部问题严重,并在常委会接近尾声时提议先冻结125名干部的任命,由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重新考察审核。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殚精竭虑,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开出了一系列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药方”,既“打老虎”“拍苍蝇”“除蝼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劲头持续抓反腐;又在全党上下轰轰烈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奋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心灵上的深刻洗礼,感知到了党纪国法不是“橡皮泥”“稻草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赢得了全党全社会的衷心赞誉和拥护。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干部任用是从严治党的关键。去年11月,中组部修订印发了《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明确了干部任免“凡提四必”和“三个不上会”“两个不得”“五个不准”的要求。对拟提拔或进一步使用人选的干部档案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坚决防止“带病提拔”。《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也明确要求,加强分析研判,实事求是评价干部廉洁情况,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人民的名义》剧中省委书记沙瑞金在讨论干部人事的常委会上提出冻结有争议的干部,让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重新考察审核,符合党中央的用人导向与干部任免的相关规定,在潜移默化中为电视观众普及了党员干部提拔任用相关的知识。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选人用人问题关乎党风政风、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曾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人民的名义》中的干部任用虽只是剧中一个片断,但政治生态与干部任用息息相关,只有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出一批对党忠诚、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干部,做到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才能将中央净化政治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举措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母亲的专列》:这是您唯一的一次乘车 母亲 你躺在车肚子里 像一根火柴一样安详……”——郑西坡
本报记者 张莹莹
起初讨厌郑西坡,是因为他对儿子郑胜利的偶尔放纵和被骗的愚昧,觉得是个最“磨叽”“没啥看头”的角色。真正喜欢郑西坡,是在《人民的名义》的最后几集,反复琢磨着,才惊觉导演在这场“法斗”大戏中演绎此人的真正用意。
郑西坡,一位怀揣才情,对党忠贞,对人生保持信仰,对事业热爱,对生活向往,对同事手足相亲,永不跨越人生底线的人。
郑西坡这位有情有义、敢于担当的工会主席,虽有“当代杜甫”雅号,但几乎从未在剧中表现过自身才情,而接近剧尾声时,在陈老力荐和沙书记鼓励下,郑西坡才用哽咽的声音、饱满的情感,朗诵了诗作《母亲的专列》,诠释着对去世母亲的深情,也击中了观众柔软的内心。诗描写的是母亲第一次去县城,车终于抵达,终点却是县城的火葬场。郑西坡仿佛在对镜头说:人生亦如此,不要让孝道成为一纸空谈。
有网友认为,郑西坡、郑胜利父子的戏份,是导演有意拖沓剧情的地方。也有人说,郑西坡父子挽留了最后的尊严。因为他们塑造了一个郑西坡和一个郑胜利的百姓形象。郑西坡父子承担的,就是让整部戏活在百姓中间,代表了不同的人民群众,接地气儿,充满人间烟火的味道。
郑西坡出身底层,爱人靠卖早点为生,被城管各种追,最后出车祸离开人世。多年不变地他仍然保持对妻子、对家的爱和操守,更为可敬的是郑西坡身上有着诗人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气质。当大风厂倒闭后,他本可以拿着退休金颐养天年,却非得出来重新组建新厂。他说,不能眼见着下岗的老弱病残们像自己的媳妇那样,去卖早点,去满大街被城管追。
人民群众出身的郑西坡说,大家要互相帮助,把新厂干起来,这才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声音与力量。谁也不能否认,正是像郑西坡这样的人民群众,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郑西坡的戏份,在整部反腐大戏中显得弥足珍贵。
“您看啊,现在满大街都是鬼,干嘛非得咱们爷俩儿做人呢?”——郑胜利
本报记者 陈博琳
最开始知道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从朋友圈里各种“达康书记”萌萌的表情包中,观看之后久不能自拔。“欧式双眼皮李达康,撩妹高手赵东来,一分没动的赵德汉……”这些受观众持续关注的角色之外,最接地气儿的就是郑西坡的儿子——郑胜利。
网络观剧时,总喜欢看拥有话语权的网友们都是怎样评论这部电视剧的,从《人民的名义》的弹幕中,也看到了大家是怎样“骂”郑胜利的。好像绝大部分的网友都很讨厌郑胜利,有的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郑快进”,因为一到他的戏份就会快进,可能是他没有达康书记的霸气和侯亮平的帅气。其实,郑胜利角色的设定还是挺有意义的,在整部反腐主线的脉络中,郑胜利完整、细致地呈现出了一个市井男青年的生动形象,虽然这个郑胜利比较招人烦,但这也给他平添了一份“接地气儿”的气质。
老爸郑西坡是有情有义的大风厂工会主席,儿子郑胜利是水军“总司令”,这也导致他多次被公安局警告造谣生事。但反思过后,郑胜利为人虽有些投机取巧,但并不是坏人,他的设定反映了现在网络上一些“吃瓜群众”的存在,大家之所以这么讨厌他,说明他把这个角色演活了,把这个市井之徒演的淋漓尽致,而他的存在也显现出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
“你看现在满大街都是鬼,干嘛非得咱们爷俩儿做人呢?”“我就不信了,朗朗乾坤能有几个鬼?只要不放弃做人的底线,再多的鬼也不怕。”这是《人民的名义》中,郑西坡和他儿子郑胜利的对话,儿子说的夸张又大胆,父亲回的正气又凛然,这也告诉了我们,哪怕“小鬼”遍布,我们也要做人,做光明磊落的人,做心胸坦荡的人!无论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如何,我们都要铭记“初心”所在。
“我知道你们市委有规定,不能门难进、脸难看。但其实我跟你说啊,我们上访群众,根本就看不见他们的脸。”——杏枝
本报记者 李艳红
在全民热播剧《人民的名义》第13集中,李达康回家后和保姆妹妹杏枝在家中吃饭,杏枝用动作向李达康演示信访难……
杏枝原在一企业幼儿园工作,从企业剥离后迟迟得不到安置,多次上访无果。杏枝无奈地表示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而且光明区信访办窗口矮的看不到人,她每次都是半跪着,可是也看不到里面人的脸,每次上访回来,腿都疼好几天。“李大书记呀,我知道你们市委有规定,不能门难进、脸难看!其实我跟你说,我们上访群众根本看不见他们的脸!”
门难进、脸难看,如果能把事情办好,人民群众也不愿意去计较。但往往跟随门难进、脸难看的,是事情更难办。古人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千险万险,都不如脱离群众最危险。”党在发展建设中,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因为党深深扎根群众之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由来已久,少数党员干部对脱离群众的危险认识不足,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不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有所滋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主观主义、脱离实际,滥用权力、独断专行,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突出,一些领导干部不从实际出发、不按规律办事、不讲民主,只对上级领导负责、不对基层群众负责。官僚主义的滋生蔓延,妨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不同程度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有“给人民群众找麻烦,他们就一定有麻烦”的深刻认识,花大力气让自己“勤洗澡、治病根”,彻底转变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处得牢牢的、感情维系的深深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政府的形象才能得到维护,在百姓的心中才能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