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作风顽疾 严防“四风”回潮
——专家建言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八项规定的实施,让广大党员干部意识到,‘一顿饭丢了乌纱帽’不是没有可能。”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说,只有动真格、采取严厉手段,才能让心存侥幸者没有胆量触碰“高压线”。
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看来,八项规定的明显效果和积极影响得益于几方面因素。
“首先是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对地方发挥了示范作用。其次是强有力的监督和保障措施,纪检监察、社会舆论和媒体等方面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确保规定落到实处。再者就是有效、果断的处理措施,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曝光,起到了很好的反面警示作用。很多被查处的官员及其违反规定的行为被公之于众,教育了全党全社会。”马怀德说。
但实践表明,作风问题往往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专家指出,改进作风要做到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避免沦为“一阵风”。
人们注意到,十八大以来,中央在作风建设方面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节假日禁止公款送礼、提倡节俭办晚会、严管公款消费、狠刹会议费支出、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不断细化、深化的举措,不仅让公职人员明确了行为的“红线”,也让媒体公众掌握了监督的“标尺”。
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黄苇町指出,八项规定出台至今,中央在抓落实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呈现出环环相扣、持续发力的总体态势。
而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更是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这部“剑指”年底突击花钱、超标准公务接待、公款旅游等浪费现象的条例,被马怀德称为“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措施的制度化成果”。
“条例的内容非常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有利于贯彻落实,有利于取得实效,有利于保持稳定的规范效果”。马怀德说,任何举措只要形成制度,就能发挥长效约束力。
法规的刚性是前提,执行的力度是保障。多位专家建议,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所有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清楚法规的要求,明确具体的禁令在哪儿,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法规的生命力与权威性在于落实,任何人违反了法规都要被惩罚追责。一旦党员干部心中有了对法规的敬畏之心,法规的执行力就能得到保证。”谢春涛说。
对于避免奢靡浪费之风“回潮”,马怀德强调了社会监督的重要性。“一方面党内纪检监察机关要严肃监督执纪,公众及媒体的监督也要继续发力。”他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法规要求,拿这把“尺子”去衡量监督党政机关干部的行为,才能发挥全天候、全领域监督的良好效果。 (记者 黄小希 崔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