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沃土育良种

躬耕沃土育良种
本报记者 于芯

 

    31年,她潜心钻研玉米良种繁育技术,在新品种的科研、开发和推广上作出重要贡献。她主持和参与“吉东”系列玉米品种选育等科研项目成果,多次荣获省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科教兴农成果奖,先后被评为省、市拔尖创新人才,省、市劳动模范,省技术创新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种子检验先进工作者,全国南繁育种先进工作者……她,就是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世英。
    “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细看是种子站的。”这是当年农民朋友给予张世英的褒奖。
    1986年,在种业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张世英被分配到东辽县种子公司从事种子检验工作。1994年,张世英在东辽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担当了玉米新品种选育的重任。着眼于农业发展需要,张世英在一无资金、二无试材的情况下,为了培育优良玉米品种,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多方学习求教,并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试材,千方百计收集各个血缘关系的种子资源,周密细致地为培育玉米新品种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万亩良田就是张世英的实验室。为了对玉米种苗各个生长阶段进行记录和观察,张世英和同事们经常吃在实验田里,住在破旧的、四面漏风的简陋工棚内。在乡村的田垄间,无论酷暑当头,还是刮风下雨,张世英都以坚强的毅力和不畏艰辛的科研精神潜心育种,一口气培育出12个玉米新品种,亮出东辽县农科所的品牌和威信,为辽源市及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作出巨大的贡献。
    科研艰苦,但苦中有乐。在繁育玉米良种上,张世英始终不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她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将热爱的事业目标寄希望于广袤的沃土上。
    为缩短试验周期,加速育种进程,2008年,农科院在海南三亚建起了南方繁育中心,承担起冬季科研育种的任务。张世英受命在南繁试验基地培育玉米良种,她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在亚热带把握住玉米的授粉期,每天早8点到育种试验基地,晚上7点才返回驻地,整天将身子投在田地里,终于收获到期盼已久的希望。从2003年到2017年,她主持和参与选育的“吉东”系列玉米品种中,有4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审定,28个玉米品种通过省审定,有6个品种在外省通过审定,先后获得省科技兴农竞赛一等奖一项,省科技成果九项。“吉东81号的选育和应用”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9个品种和自交系的选育和应用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七项;“吉东28号的推广”获得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013年,张世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吉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三十年如一日,张世英带领科研人员先后主持和参与选育出了“吉东”系列32个玉米新品种,她还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6项。
    为了科研项目,张世英从未参加过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家长会。为了热爱的事业,母亲离世时,她远在加拿大进行学术访问,未能尽孝。为了肩上这份职责,她经常在外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但这些都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张世英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研工作者,能为农业科研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张世英把获得的荣誉当作继续攀登的起点。三十多年来,她科研受挫时不动摇,被高薪聘任时不动心,业内行规成果效益分成时不申请。如今,站在广阔农业科技舞台上的张世英,为了辽源农业科技之花常开不败、为了在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结出更丰硕的科研成果,正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