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唤醒使命

不忘初心 唤醒使命
——我市举办纪念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发表100周年座谈会

 

    体育不仅肩负着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市的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文件精神,更好地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发表100周年的特殊时刻,为纪念弘扬毛泽东的体育思想,由市政协文教委主办,市文广新局、市体育总会承办的纪念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发表100周年座谈会于4月1日在市政协举行。座谈会上,来自我市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体育之研究》的精髓及影响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刘智博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内涵深邃,饱含激情,展现了伟人的睿智和远见,不仅是一篇有关体育的好文,更是一篇充满辩证思想的哲学文章。文中“无体是无德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等经典语句,今天依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体育之研究》发表时,正是鸦片战争之后,内忧外患,军阀割据,外族入侵;国人灾难深重,民不聊生……这正是《体育之研究》的诞生背景。
    《体育之研究》的发表离不开进步思想的熏陶,离不开作者本人的切身体悟与实践。《体育之研究》是作者对中西方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思想结晶,是与先进文化思想的共鸣和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思考的结果。
    重温史实,重读《体育之研究》,不但读出了伟人的体育情怀,也读出了这篇文章的巨大意义和影响。
    首先,红色体育聚民众。毛泽东面对艰苦的斗争环境,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用体育运动激励人民战胜敌人、战胜困难。1933年5月在江西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毛泽东担任总裁判员。1942年9月,毛泽东为《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把体育与“打鬼子”结合起来,把体育与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结合起来,突显了体育的人民性和广泛性。
    其次,发出体育强国令。1949年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了“体育是管六亿人民的大事”,号召全民健身,对如何建设新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1950年毛泽东为新中国第一本体育专业杂志《新体育》题写了刊名。
    第三,关爱学生的成长。伟人殷殷关心学子的健康。建国后,毛泽东针对当时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忧心忡忡。1950年,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次年,毛泽东就学生健康问题再次致信马叙伦,要求省、地、市三级第一书记要成为减负的第一责任人,足见他对学生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第四,凝练体育的真谛。1952年,毛泽东发出并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人民大众的体质上,转变了一些人轻视体育的肤浅认识,揭开了中国体育事业新篇章,这充分展示了毛泽东鲜明的体育观,体现了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
    最后,寄予青年民族希望。 “三育并重”“三好思想”和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脉相承,成为长期指导我国教育的方针,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读《体育之研究》感悟当下学校体育
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  张本岩

 

    在纪念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发表百年之际,我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文章,深切感悟到伟人的伟大。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在这里谈谈自己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点儿思考。
    学校体育对当下教育的作用。学校体育除了具备广义体育的一些功能外还有自己的独特功能——教育。毛主席在一百年前就以“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明确阐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体育在教会孩子学会如何做人上起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学校体育对当下教育会起到哪些作用呢?
    现在的学生99%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家里没有同等级的玩伴,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缺失:没有竞争意识、缺失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能包容别人。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科技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从小养成看电视玩手机游戏的习惯,加之生活空间的减少活动场地的限制,使孩子从小就不喜欢运动,出现了一些肥胖孩子和性格缺失的孩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依据教育对象的变化而调整策略。体育课是90%在教室外进行,它的课程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通过学练体育各种项目的技术技能,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近年来,我市体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育不均衡发展对学校体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学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形成了学校学生运动场地的严重不均衡。
    针对体育教育的现状,我对今后进一步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做了以下思考。首先,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体育器材配置和采购的监督和管理;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教育不均衡问题;希望国家尽快出台学校体育意外伤害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加强学校体育重要性的宣传。观念的改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第三,对一线体育教师的培训建立常态机制。最后,建议调整中考体育考试方案,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中考指挥棒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充分引起了社会和家长的重视。


读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加快武术的推广和发展
辽源市武术协会  陆振江

 

    毛泽东于1917年4月1日在《新青年》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至今已经一百年了。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运用辩证唯物论观点分析了当时社会以及学校体育现状,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性。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体育,倡导尚武精神。他在青少年时代就习练中华传统武术五祖拳,经常爬山、跑步。中华武术乃是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东方古代智慧之精华。我们现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怎么可以不把武术作为重要内容来传承呢?这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我们要学习我们伟大领袖的思想,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把武术运动开展起来,推广下去,深入普及。
    推广、普及武术就要落实好武术“六进”,让武术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军营。这是国家提出的推广武术的任务和要求,也是我们近年来武术推广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近年来,东丰县已经打造成了“全国武术”之乡,东辽县已经打造成了全省“中国式摔跤”基地。上万名学生、八百军队壮士晋国家武术段位,几千名武林骨干,几万习武群众每天早晚活跃在练武场上,这是我们建设文明城市的正能量。辽源习武人通过习武,不仅仅是强壮了个人身体,也为辽源的建设发展注入了生机。但是,我们“六进”工作做得还不够,还存在许多死角,任务还很艰巨,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各界有识之士和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
    做好“六进”工作就要突出重点,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重温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看到毛泽东对当时学校体育状况的分析,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和强调更加深了我对“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理解。抓好全民体育,推广中华武术,重点在青少年。因此,武术进学校是重点。
    几年来,全市武术活动的开展和成果有了新的起色,受到国家和省里的表扬和肯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差距和不足,今后要明确工作原则、任务和方法,下力量抓好武术“六进”。


科学的运动成就完美的人生
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  邵天武

 

    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国务院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可见,增强民族体质在富国、强民中的非凡价值。那么,如何科学的开展现代社会体育运动呢?我认为应当科学地运动。
    生命在于科学运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格言。但是,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人则不能运动或者说不能剧烈运动。中国的重要哲学思想“中庸之道”意思就是适量、张弛有度。对于一般人来说,运动太少或者过度都是有害的。每个人体质不同,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决定运动量,个性化科学运动。北京市身心智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营养专家张金波说:“个性化科学运动应该是经过科学营养技术检查身体营养食物缺乏还是过剩来决定每个人运动量的多少,营养过剩则说明缺乏运动,而营养缺乏则绝对不能剧烈或长时间运动,体质差的人过量运动是非常有害的,头晕、摔倒甚至会猝死。”
    运动在于科学选项。有一本书叫《跑步圣经》,曾连续14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全球跑步爱好者公认为跑步界的“哲学圣经”。为什么跑步?作者乔治·希恩说:“你的身体也有‘思维’,跑步使你成为艺术家、英雄或者圣人,跑步使你回到童年,跑步使你独一无二,跑步使你找回自我。”他不但把跑步作为强身健体的主要方式,并从更深层次讲述了由跑步带来的各种身体上的追求。
    对于运动,我认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意义很大。民族传统体育包括:静态和动态体育、军事体育、健身养生体育、娱乐性体育。民放传统体育具有博大宏富的内容和精深的文化内涵,它几乎能够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价值需求。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健身强体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促使神经疲劳的恢复,消除大脑紧张和预防各种现代“文明病”等方面具有其他体育项目难以替代的优势。
    历史已经证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仅是新中国60多年的体育方针,也是新世纪体育发展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指导原则,是新时期不变的体育航标。


大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 促进我市足球事业发展
西安区文体局、市足球协会  刘文赟

 

    体育是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足球不仅具备体育的综合功能,而且它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唯独足球的现状不甚理想。
    当下,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匮乏。青少年这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队伍无疑是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关键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培养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我认为应大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校园足球”是指以小学为起跑线,将足球(包括足球文化、足球技能、足球训练等)引入教学。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礼仪、礼貌。
    我认为,开展好“校园足球”运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配足补齐足球教师;畅通渠道、制定人才引进机制,提高教练员待遇;建立教师长期从事足球教学的激励机制;制定校园足球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开展足球教师教学竞赛、经验交流和教研活动。
    其次,大力改善场地设施。校园足球活动的场地建设应该纳入本行政区域足球场地建设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创造条件满足校园足球活动要求。同时,要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多样化足球场地。
    第三,形成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把青少年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获得良好的特长发展环境。
    第四,加大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投入。统筹相关经费渠道对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给予倾斜;探索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多方筹措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积极创造条件,因地制宜逐步提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
    第五,完善安全保险制度。加强校园足球运动伤害风险管理,制定安全防范规章制度,加强运动安全教育、检查和管理,增强学生的运动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完善保险机制,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
    最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大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力度,多渠道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积极性。完善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校园足球领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